轻佻天子宋徽宗赵佶是如何引来靖康之耻致使北宋灭亡的

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掳走徽、钦二帝,致使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北宋也成为历代王朝少有的遭受如此奇耻大辱的正统王朝。

靖康之变

这一切的恶果都要谈到一个人——北宋徽宗——赵佶。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政治家脱脱主编《宋史》,里面他说了一句话来精确概括赵佶——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徽宗 赵佶

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亲王,因为一个女人的嫉妒心意外地成为了皇帝

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赵煦驾崩,年仅二十五岁。哲宗无后,于是皇位只能由他的兄弟们继承了,不过这一切都要由向太后来操控。

宋哲宗在位十五年,绍述神宗(绍述:释义为继承或者泛指承继前人所为),只不过情况大相径庭。此时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宰相章惇建议立哲宗同母弟,神宗第十三子,年已十六的简王赵似,这本是不错的主意,同母兄弟相继,朝中排异性最小,有利于国家平稳过渡。但向太后本身无子,决不能容忍身份较低的朱氏的两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她用诸王都是庶子(因为向氏是皇太后,她无后,所以神宗之子皆是庶子),并无不同的理由否决了哲宗同母弟的提议,之后章惇提议立长即立神宗还在世的最年长的第九子赵佖(bì),可是他有眼疾,提议又被向太后否决,向太后提议立次年长的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章惇立刻说出了一句极其准确的预判——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同为宰执的曾布等人察言观色,制止了章惇的后续发言。就这样,一个逍遥自在的闲散亲王,因为一个女人的妒忌心意外地成为了皇帝。

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农历十月十日,是宋神宗第十一子。母为钦慈皇后陈氏,陈氏原为掖庭御侍,生赵佶后升为美人,为神宗守陵时悲痛欲绝、不思饮食,32岁去世。赵佶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据说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收藏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随后就生下了徽宗,“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采风流,过李主百倍”。这种李煜托生的传说就像金太宗酷似赵匡胤一样均为后世众人附会,固然不足为信,但在赵佶身上,的确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自创“瘦金体”。不过赵佶与李煜二人也皆是亡国之君,同样被俘,同样地死于敌国。

赵佶—— 溪山秋色图

赵佶母亲身份低微,又与兄长哲宗不同母,任谁都不会想对他委以重任,只让他做了闲散亲王,当然他也适合做个闲散亲王,一个独具一格的天赋再加上恰好这么一个富贵安逸的环境,至此一个北宋顶尖艺术家养成,其实赵佶就这样一生安逸挺好,不至于误国,也不妨碍他的艺术天分。

瘦金体

新党旧党的兴衰随着皇权更替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三日,端王赵佶进宫继位,是为宋徽宗,次年改元建中靖国,向太后顺理成章的摄政处理军国事,成为了北宋第四位摄政太后,赵佶是第二个登基不改名的北宋皇帝,但他要改生日,出生于端午节的赵佶嫌自己生日不吉利,就月日都翻倍,官方声称自己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初十。

向太后本就是旧党,于是新旧党争再次翻盘,韩琦长子韩忠彦任右相(旧党),左相章惇、执政蔡卞(新党)等相继受攻击,蔡卞等人接连被贬,许多哲宗朝的新党官员都被贬,空缺出来的职位都由旧党接替,范纯仁等复官,苏轼等徙内郡居住(苏轼属于旧党,晚年就是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章惇自知选新帝时已经把赵佶和向太后都得罪了,就在赵佶登基后屡次三番请辞,赵佶或许想留他制衡向太后,多次不准。台谏众人多次弹劾章惇,赵佶终于同意贬他到越州(绍兴),之后又以当初要追废太皇太后高氏的罪名再贬章惇。

向太后

蔡京是骑墙派,为新上任的宰执所不齿,他们一致要求将蔡京赶出中枢,向太后不同意,甚至为此当面与曾布等人多次争执,皇帝说话都不好使,赵佶忍了。当年七月,向太后虽按照约定撤了垂帘,但并不打算还政,赵佶失了面子,迫切要从向太后手中夺权。(蔡京在王安石改革变法时是新党,怎么说呢,他就是个骑墙派也就是墙头草,见风使舵,哪边得利往哪边站)

奸臣 蔡京

恰逢台谏陈瓘(guàn)上奏,指责向太后通过外戚和宦官干政,言辞犀利,赵佶贬了陈瓘,以此激怒了所有台谏,众人接力,深挖向氏外戚的不法之事,不断弹劾,赵佶在旁煽风点火,让大家顾及向太后颜面,彻底让众人的矛头直指向太后,宋代士大夫不可杀,所以很敢说话,向太后受不住众人持续的炮轰,终于还政赵佶,同意外放蔡京,新旧党争再次翻盘。

之后,深受打击的向太后也于当年十二月初二日病倒,次年正月十三日崩。

而蔡京不甘心就此在野,他知道赵佶书画水准高,且喜欢收集名人字画,就开始逢迎任供奉官的宦官童贯,由他将自己的书画呈给赵佶,终于通过自己的艺术造诣获得了赵佶的关注。后来也在朝廷内韩忠彦因与曾布争权,韩忠彦要拉蔡京为助力的时候,蔡京得以又开始逐渐靠近中枢,继而后来韩忠彦被攻击下台,蔡京成为了中枢第一人——宰相。

赵佶是位怎样的人呢?

最初是位才华横溢、拥有非凡艺术天赋的轻佻王爷;事情的突然转折致使自己成为皇帝;面对国家大事、百姓民生,赵佶自私自利,胆小懦弱,最终吞下恶果,耻辱地死在敌国之中。

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被误认为旧党的章惇死于贬所,这年死的还有两个人,赵佖和赵似,原因很简单,赵佶为了清除皇室隐患,巩固皇位。

消除了宗室隐患,赵佶自我感觉良好,于是他的作死之路就开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政治上无能且想当然:

大观元年(1107年),赵佶设置礼仪局,开始编修一系列礼典,名曰《五礼新仪》,意图进一步以礼制控制百姓,减少民乱,事实上,民间根本不具备礼典所要求的基础设施,此礼典毫无可行性,耗时九年编修,仅推广三年就草草收场,除了扰民,害民毫无益处,这一切都是因为赵佶久居繁华的是开封,而百姓却还要为生计奔波。

官场上带头腐败,致使朝廷乌烟瘴气:

皇帝不了解民情,就是奸臣的机会,蔡京能逢迎,他知道赵佶的爱好,他用花石纲等手段讨好赵佶,赵佶用蔡京及其党羽控制朝政,借似是而非的“王安石新法”更改各种制度,把控了国家的方方面面,更改盐钞法等举措,甚至使家财万贯的人一夜赤贫,有言官上陈利弊,却被蔡京打压,被免官、逮捕、流放者不少。

蔡京公开收受贿赂,卖官鬻爵,他帮着赵佶大兴土木,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花费巨大,赵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没钱挥霍了,他们就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蔡京、王黼(fǔ)、童贯、朱勔(miǎn)、李彦、梁师成等六人,被太学及民间称为“六贼”。过度的压迫必然引起反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江,南方腊”。

面对金国,胆小懦弱,背弃盟约,引虎(金国)驱狼(辽国),最终招致灭国之祸:

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二十四,方腊被杀,起义结束,此时的赵佶依旧搜刮“四方珍异之物”,大兴土木。与此同时燕山山脉以北,已经战火纷飞多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114年起兵抗辽,并于1115年建立金国,不断侵蚀辽国的疆土。哲宗在位时,打的西夏臣服,赵佶也想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于是把目光投向北方的辽国,幻想能夺回历代宋朝皇帝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

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

政和元年(1113年),赵佶派童贯出使,意图探听辽方虚实,童贯行至卢沟(卢沟桥),半夜有辽籍汉人马植求见,有叛辽投宋之意,金国建立,马植立刻通知宋,得到了赵佶的接见,马植向赵佶提出,可以通过海路,与新兴的金结盟,共同灭辽。

联金灭辽最好的结果也只是金取代辽,成为宋的大患,引虎驱狼而已,远不如联辽抗金来的实际(宋徽宗登基的同一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登基,直到辽先于北宋灭国,辽国此时国情已经不好,且仍然和宋处于结盟之中,而刚建立的金国士气正盛,野心勃勃),宋若助辽抗金,事成,宋完全可以向辽要回报,讨地有望,而且宋辽“澶渊之盟”依然在生效中,此等背信之事,众多大臣和高丽国王都反对,甚至连蔡京都不同意,但艺术家的思维异于常人,赵佶一意孤行。

重和元年(1118年)开始,他多次派使臣走海路,与金商谈合作灭辽,于是于宣和二年(1120年)缔结盟约,史称“海上之盟”,双方商定,事成之后,宋给辽的岁币转给金,燕云十六州归宋。

宣和四年(1122年)初,金国已经打的辽天祚帝逃往夹山,耶律淳称帝,史称北辽,金要宋继续履约,夹攻北辽,赵佶命刚平了方腊起义的童贯统军进兵,北地汉人早已习惯了辽的统治,归宋思想并不强烈,童贯却认为能和平接收燕京,竟然命令西部精锐种师道部不准主动出击,五月二十九日,种师道部到达白沟,遇耶律大石(西辽德宗)及萧干阻击,种师道得知杨可世、辛兴宗两路皆败,就不战而退至雄州(雄县),与追击的辽军战于城下,损失很大赵佶听到消息后怕了,六月十二日下令退兵。之后,童贯把所有罪责推脱给种师道等人,七月耶律淳病死,六贼之一的王黼鼓动赵佶再次出兵,此次由刘延庆领兵先是辽将郭药师投宋,刘延庆令其和自己的儿子刘光世为先锋,一同攻燕京,刘光世部未按时到,郭药师部攻入城内,未组织起有效防御,被辽军击溃,辽军截断刘延庆粮道,虚张声势,刘延庆误判,自毁营寨难逃,全军溃败,次日在白沟再次被辽军击败,只好退回雄州死守。

刘光世 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此战,让完颜阿骨打彻底看清了宋军的战力——烂泥扶不上墙,完颜阿骨打开始肆无忌惮,萌生了南下侵宋的念头,他只肯给宋六州二十四县,宋军战败,使者无底气,只能接受,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赵佶要求归还燕京,金又敲诈了二十万两犒军费,并拉锯推托,最终在四月,才将早已被金军洗劫一空的燕京交给宋,赵佶无钱犒赏士兵,却有钱封赏六贼,还命人撰写《复燕云碑》来歌功颂德。

宣和五年(1123年)八月完颜阿骨打驾崩,其弟完颜吴乞买继位,是为金太宗,下令辽降臣和百姓迁往东北 许多人不愿意,撺掇已经降金的辽平州降将张瑴(jué)叛金投宋,张瑴一面与金决裂,迎立天祚帝之子,一面对宋表示臣服,赵佶动心了,派人到平州收降张瑴,宋的使者刚到城外,金军至,张瑴逃入宋军中,由于母亲,妻儿被擒,张瑴之弟降金,这反倒变成了赵佶不守约定,招降纳叛,赵佶又怕金人报复,还杀了张瑴及其二子,送给金人,郭药师看此等作为十分心寒,叛宋而去。赵佶一直记挂着剩下的九州,不断与金交涉,由于辽天祚帝还未被擒获,金暂时同意割让四州给宋。

宣和六年(1124年),恢复元气的金以索要军粮为借口制造摩擦,准备与宋开战,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兵分两路长驱直入,国难当头,赵佶竟害怕到晕倒昏迷,醒来后就要传位给皇太子,也就是宋钦宗赵桓。赵佶被俘前生有三十一子,三十四女政和五年(1115年)二月初五日,立长子赵桓为皇太子,赵桓继位,是为宋钦宗,次年改元靖康,赵佶成为了太上皇,并逃到了镇江。赵桓罢免了蔡京、童贯等人,用李纲。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兵临开封,李纲组织防御刚有起色,赵桓就听信谗言罢免了李纲、种师道,向金求和,二月金军索要割地及巨额赔款得逞后暂退,四月初三日,赵佶回到开封,八月,金军再侵宋,十一月又兵临开封,宋军伤亡惨重主管开封防御的孙博向二帝推荐自称能施六甲法,撒豆成兵的郭京,赵氏父子二人竟然信了,郭京于二十五日出兵,开封也毫无意外的当天陷落,二十七日,金军要求赵佶到金营谈判,赵桓替父去,十二月初二日回,金军继续索要钱粮,钱粮不够,就拿人来顶替。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初十,赵桓被迫再到金营,一去不返,二月初七日,赵佶也被迫到金营,也被扣,三月初一日,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二十七日携二帝及皇室三千余人,宗族男女四千余人,官员及家眷五千余人,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三千余人,另有三千余外国人以及百姓男女不下十万人“北狩”,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北狩

最后的最后,北宋的末代皇帝钦宗赵桓以及南下建立南宋的高宗赵构都是徽宗赵佶的重现,他们身上写满了懦弱、胆小、无能和自私,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补充——宋江,方腊起义: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伯聚众起义,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朝廷招安不成,再派大军征讨,宋江等从青州南下沂州(临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阳军(治所邳县,领睢宁,宿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江苏连云港海州区),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起义失败,宋江等人最后是被俘还是接受招安,尚无定论。

及时雨 宋江(张涵予饰)

此次起义不断被演绎,成就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而《水浒传》里的结局是宋江、卢俊义等领袖接受朝廷的招安,被朝廷中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将李逵毒死。吴用、花荣自缢而亡。仅因宋江一念之错,梁山好汉除李俊等人隐逃外俱惨死。

水浒传

几乎同时,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初九,睦州(杭州淳安)人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起义军很快聚集起数万人马,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十二月初,方腊军攻占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月末攻取歙州(歙县),攻克富阳,新城,攻下杭州,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因此次起义以摩尼教为宣传,并有大量摩尼教众参与,在《倚天屠龙记中》,称方腊为时任明教教主。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军六万人攻下崇德县,再攻秀州(嘉兴),但久攻不克,宋军援军到,方腊军战败,同期方腊亲率南征,拿下六州五十余县,但由于秀州战败,杭州被围,方腊军地盘逐渐被宋军拿下,方腊退守源峒,七万人战死方腊被人被俘,押解进京,于八月二十四日被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靖康   北宋   神宗   海州   燕京   水浒传   轻佻   太后   元年   朝廷   天子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