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挡住周瑜和关羽,曹操以外最能打的曹氏宗亲,却因伐吴失败气死

曹仁,曹操的从弟。曹仁年轻时是一个厌恶条条框框对当局不满的愤青,也是一个整天骑马射箭的不安定分子。年轻时有些放荡,后来的他成了一个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楷模。

曹操攻陶谦、吕布、马超时,曹仁都是别领一路:击败陶谦大将吕由,扫平徐州诸县;活捉吕布军将领刘何;击败响应马超的苏伯、田银。这三次战役中曹仁的对手都不是什么狠角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曹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林,曹仁队伍中的猛人却长期只有他自己。即便是在后来的官渡大战和南郡之战中,曹操给曹仁的配置也顶多是史焕、牛金这种级别的助手。这一点与夏侯兄弟的五子良将配置形成了鲜明对比,看来太让领导放心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啊

曹操攻张绣,曹仁负责战略预备队。张绣追杀回师途中的曹操,被亲自断后的曹孟德迎头痛击。本来曹军一度就要崩溃,幸亏曹仁及时出现,重振士气,才没有崩盘。许多年以后,第二代、第三代曹家将在出现突发状况一片混乱时,再也不能整合队伍、重振士气,不能说他们无能,只能说曹仁太能干了。

攻城战方面周瑜、关羽都算折在曹仁手里过,而且曹仁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高到什么地步呢。关羽张飞在史书上只被称作为“万人敌”。而曹仁直接被评价为“天人”

曹仁


曹仁除了被称之为“天人”("将军真天人也!"),曹仁还有个过高评价——那便是勇猛还胜过五子良将之首张辽

说这句话的正是魏晋时期文学家傅玄,他原话说的是: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在曹操那一辈曹氏宗亲中,除了曹操外曹仁无疑是用兵最厉害的,夏侯惇和夏侯渊也不及他。

222年9月曹丕分别派遣曹仁、曹休、曹真三位宗室大将兵分三路伐吴,而曹休和曹真攻吴战事已经阐明完毕,这期讲述曹仁伐吴。

链接:曹真伐吴

链接:曹休伐吴

曹仁负责攻打濡须坞。濡须是东吴边陲重要,其得失会影响到长江防线的稳固与都城、社稷的安危,因而受到孙权的特别重视,多遣能征善战的忠勇之士出任督将。

自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筑濡须坞后,曾有朱然、蒋钦、吕蒙、周泰、朱桓、骆统、张承、钟离牧等人镇守过濡须。

由于濡须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遇到魏军大举进犯时,东吴往往出动驻扎在都城建业附近的中军主力来援,力保该地不失。

讲到这里,人们肯定会有一个问题。濡须既然这么难攻打,连曹操都失败了四次,为什么这次曹仁以及后来魏将还要盯着濡须不放呢。

濡须坞位置


其实道理能说得通,就像孙权屡次攻克合肥未成功,但合肥毕竟是重镇。濡须之于曹魏也一样,是一个必须要跨过去的门槛。

总之濡须坞若被魏国占据,将航道封闭,东吴船队滞于江内,不得北上,就无法发挥其军事上的长处了。

综上所述,濡须地区位于交通枢要,它北凭山险,南控江口,所扼之水路是当时中原与江南来往的主要途径,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价值,因而成为魏吴两国频繁交兵的必争之地。

这次进攻濡须,曹丕在进攻战略上做了一些调整。曹操在世时几次南征,如赤壁之战、四渡巢湖攻濡须,都是集中兵力为一路。这样部署的缺陷,是使自己的众多军队局限在一个进攻点上,难以展开,因此在兵员数量上的优势就不能完全得到体现,无法充分发挥兵多将广的长处。

而吴军每次迎敌,却可以相应地将主力集结于一处,给予阻击。对孙吴来说,曹魏的这种作战部署易于应付,由于是集中防御,吴国兵员短缺的弱点得以掩盖,暴露得不太明显

所以这次曹丕兵分三路伐吴很大程度上还有分散东吴兵力的原因,事实证明曹丕战略奏效了。此次濡须守军有限,而且没有其他援军支援了,所以史料记载吴军“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而此次镇守濡须城的守将是朱桓,注意别跟江陵之战抗拒曹真的朱然混淆。

朱桓


朱然的朱家是自丹阳郡故鄣朱治家族。朱治是孙坚的部将,孙坚死后,朱治建议孙策进军江东,这才有孙家在吴地的立足开始。朱然原姓,被朱治收为养子后改姓朱。朱然长期为吴国镇守江陵,负责荆州江陵地区的防御。

而朱桓这次面对的对手可是“天人级别”的曹仁,还有曹仁的部将们:蒋济、常雕、诸葛虔、王双,以及曹仁的儿子曹泰等人

这些人除了蒋济以外其他人知名的应该就是王双了,他名气比较大的原因是他后来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败退之际,因为追击诸葛亮中埋伏而身亡

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把王双描绘成很厉害的武将,甚至得到魏帝曹叡的接见,最后被魏延斩杀。正因为他和诸葛亮交过手才会被如此描绘。

曹仁带领步骑数万人出合肥进军到达濡须前线后,派遣蒋济伪装成主力,大张旗鼓地去攻打羡溪(今安徽裕溪口),企图把濡须的吴军部分兵力吸引过去救援,达到分散濡须坞守军兵力目的,然后真正的目标是攻打濡须中洲,因为濡须中洲是朱桓部曲家眷所在,攻下濡须中洲,就能以此胁迫濡须吴军投降。

计划看似非常完美,一旦实施可以彻底摧毁濡须,重创东吴!

曹仁攻占濡须坞的计划


而朱桓当时中计,以为魏军确实要大举攻打羡溪,立马分兵去救援,自己仅带领五千人守备濡须城。结果军队出发后,收到了探子来报,说曹仁已经亲自统帅大军到达离濡须七十里的地方。此时朱桓反应过来曹仁的目标是濡须而非羡溪,立即派人去追回军队,但是还没收到军队回归的消息,就听到了曹仁已经兵临城下的消息。

当时朱桓身边仅剩下五千人,手下诸将也感到惶恐不安。而越到危险关头就越要镇定。

于是,朱桓在这时候发表讲话:“两军交战,胜负取决于将军的智勇,而不在兵多兵少。曹仁没什么本事,其军队远道而来又人困马乏,我们倚靠着山岭与大江的屏障以逸待劳,就算曹丕亲自来都不是事儿,何况曹仁呢。”

朱桓总算暂时安定了大家的心态,但有时获取胜利不光要激情演讲,还要有实际行动。如何在守军重新集结前就挡住曹仁大军呢。

很快朱桓想到了一个对策,他便偃旗息鼓,对外展示吴军因为中计而变得怯战了,以此来麻痹曹仁。

而曹仁这边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在凌晨派遣部将常雕统帅诸葛虔、王双等人带领军队五千人乘坐油船渡江攻打长江里的中洲岛,中洲岛在濡须坞之后,当地守军家眷都在这里。一旦被占领,家眷落入魏军手里,吴军自然就无心作战了

当初关羽留在荆州部队的家眷被吴军看管,关羽部队还没遇到吕蒙就直接瓦解,所以这种事情极有可能要复制在吴军自身了。

而濡须城方面,曹仁果然相信城中吴军过于势弱,打算双管齐下,在派遣常雕等人攻打濡须中洲后,又派遣自己的儿子曹泰统军攻打濡须城。自己则统帅一万人驻守橐皋,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

坐镇濡须城的朱桓听到魏军分兵的消息后,派遣严圭、骆统带兵到濡须中洲阻击常雕等人。又派遣步兵去抵挡曹仁,自己亲自守城抵挡曹泰的进攻。

这个骆统特别交待下,历史上他是东吴名臣。骆统是吴郡本地人,幼小时候生母改嫁给华歆当小妾,华歆曾担任豫章太守,后投降孙策,被孙策奉为上宾。孙策遇害,孙权继位后,华歆受到曹操征召,遂效力,后成为曹操的重臣,曹魏开国元勋,文官之首。

骆统当时八岁,于是与亲戚一道回到乌伤。他的母亲来送别,骆统拜辞母亲上车后,脸朝前而不往后望,他的生母哭着跟在车后。车夫说:“夫人还在那里。”

小骆统回答:“不想增添母亲的思念,所以不回头看他。”

后来骆统待自己后妈也非常孝顺,当时年岁饥荒,乡里及远方来的人大多生活困顿,骆统为了帮助他们而节省自己的饮食。他的姐姐有次看到骆统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多次问他是什么原因。

她的姐姐将此事告知后妈,后妈又将此事告诉乡里,从此骆统就闻名了。

212年,即赤壁之战四年后,20岁的骆统被孙权招募为官担任乌程侯国相,负责乌程的事务。由于骆统治理有方,孙权非常器重他,将堂兄孙辅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下嫁给了骆统。

骆统为官做了很多善举,比如减少赋税,定期发福利等,反正骆统是个真心为民的好官。

骆统政治方面非常优秀,军事方面骆统也不外行。东吴名将凌统英年早逝后,骆统接管了凌统的部队。夷陵之战的时候,骆统随陆逊在宜都一带大破刘备。

此时,考验骆统的机会来了。中洲岛的得失关乎整个战局关键,由于中洲岛居住着军队家眷,守军很少。骆统决定先安定人心,他先派小船快速行驶到中洲岛告诉他们援军将到。

中洲军民们听说后士气大振,便全民一起利用地形抵抗来犯魏军。他们总算是拖到骆统赶到战场。

骆统和严圭部队来到中洲岛附近后,选择以吴军水军强盛,战船强大的优势直接硬扛魏军。

横冲直撞,冲向了常雕等人的油船舰队。

众人吃惊平时这么斯文的骆统此刻却比谁都勇敢,众人被骆统也给振奋了,于是严圭和骆统少量部队冲杀向了正在攻打濡须中洲的魏军。

魏将王双和诸葛虔听说东吴援军抵达后先是大吃一惊,然后听说直接朝他们这边杀来,以为吴军数量很多,于是王双和诸葛虔产生退缩念头。

魏军犹豫之际,吴军骆统和严圭消灭了盘踞在濡须中洲附近的魏军。但由于吴军兵少,一时没法全歼魏军。这个时候作为袭击濡须中洲的魏军主将常雕也看出骆统兵力少,一下子就要吞掉这支部队的想法。

接着常雕命令王双和诸葛虔两个人以船队直逼骆统。骆统船上吴军见魏军船队从各个方向袭来,哪怕再不怕死也有一股压迫感。

骆统依然不慌不忙指挥战斗,他已经决定打到只剩下一兵一卒。这支吴军杀了一波又一波敌人,箭也射完了,他们只能近战,但由于这是江面,所以他们只能在船上束手就擒。

王双和诸葛虔见状大喜,这下吴军箭放完了,他们可以有机会活捉骆统和严圭,于是他们船只向骆统和严圭那边逼去。

魏军主将常雕看到对面吴军情况,让船上士兵朝吴军喊话:“你们没法再打下去了,现在投降放弃抵抗!”

魏军见吴军船只没任何回应,但却在向他们靠近。常雕以为吴军部队已经连人带船向他们投降,方才他们集结想必也是这个原因。

但王双这时候察觉出异样,发现前方吴军船正在急速向他们开来,看这样子他们不像是投降,莫非他们……是来撞船的!

由于反应速度太慢,此刻魏军已经来不及回避。“轰隆!”一声木板震碎在江面发出。魏军船倾斜45°,当场不少士兵滑落水底。

还有船上不少物品随着动荡砸伤了不少人,还有人手指头被物品压断。霎时间船上惨叫连连。王双也被震碎飞出的大木块压倒在甲板上无法动弹。

虽然吴军战舰已经事先准备充分,但仍有几个人摔伤或则震伤,所幸大体无碍。届时骆统发号下一步命令:所有将士登向附近魏军战船,格杀船上的所有人。

随着一声号令,骆统、严圭为首的吴军将士们开始登上附近的魏国战船。届时由于船上的大部分魏军都还没从刚从撞击回过神来,面对吴军触不及防来袭自然难以招架。

汉代中国楼船(东吴船应该比这高级些)


常雕因为吴军船只的冲击,受了些轻伤,他急忙指挥士兵迎战。原本在岸上吴军直接跟魏军对抗难占上风,但由于此刻情况特殊,附近不少魏军战船上都有吴军冲杀上来,并且硬是压制住了魏军。

恰好常雕只受了些轻伤,他急忙指挥士兵迎战。经过一番血雨腥风的战斗,船上魏军士兵们基本上被杀死,此时唯有常雕仍拿起武器抵御吴军,他还在战斗中亲手宰杀了几名吴军士兵。

但常雕再猛,也难以以寡击众,最终他被几个吴军持锐器击杀。常雕战死后不久,一名士兵发现仍被压在木板底下的王双,他们将王双拧出来接着五花大绑。

王双


而诸葛虔和他的部下们无心恋战,急忙下令全体船队掉头。

自此吴军击破魏军,枭常雕,俘虏王双,临阵杀溺死者一千人,守住了中洲岛。

魏军烧营撤退


曹泰收到了父亲曹仁的消息,败退回来的诸葛虔将濡须中洲战败的消息告知了主帅曹仁,曹仁在得知魏军攻打濡须中洲惨重,常雕身亡,王双被俘虏的消息后,下令久攻不下濡须城的曹泰退军。

而朱桓这边也得到了骆统胜利的消息,于是满城将士士气沸腾,在朱桓的命令下杀出城去,追杀魏军。而魏军本身士气低弱,又被突然出击的吴军冲杀之下,慌乱撤退,被朱桓统帅的吴军斩首数千级。损失惨重。

曹泰败逃回橐皋大营后向父亲曹仁主动请罪自己作战不利,曹仁未怪罪曹泰,只说是东吴实在太狡猾,非你不及。同时曹仁开始忧郁,连此次精心准备的攻占濡须计划都失败了。

昔日曹仁曾在南郡顽抗孙刘联军,重伤周瑜,樊城抗关羽的曹仁,如今却丝毫拿朱桓没招。此战不但对曹仁来说是败仗,而且意义不小,都算晚节不保

《三国志曹仁传》都因为避讳曹仁失败而没有提及此战。相比曹真曹休两个后辈,曹仁是三个魏军主将里表现最差的一位

223年三月,由于曹仁惨败,曹真久攻不下,曹休和吕范僵持没有多大的进展。于是曹丕决定下令三路大军全部撤退,规模超越赤壁和夷陵的魏吴大战才算结束。

顺便说下被吴军俘虏的王双史料没有交待他被东吴怎么处理,只说押到过武昌再没后续,但可以肯定王双是被吴国放回去了。因为王双后面还随曹真参加击退诸葛亮的陈仓之战,但王双不幸在追击诸葛亮过程中阵亡

失败的曹丕自然对东吴也没死心,他决定他要在此生了结掉孙权,不把他留给后代去解决。

但伐吴之战结束后不久,曹仁在刚刚回归后去世了,享年55岁。想必曹仁离世前也是心情郁闷,毕竟征战一生遭到如此惨败,相应魏国也丧失一个将才。自此三路伐吴的战役先后,曹魏两位大将张辽、曹仁相继去世。

曹仁在班师途中去世


就在孙权和曹丕难过之时,有一则对他俩共同的好消息出现了。孙权口中的“猾虏”,曹丕口中的“老虏”,魏国和吴国都不可忽视的敌人刘备在这段时间死了

刘备

文章内容出处

《三国志·朱桓传》:黄武元年,魏使大司马曹仁步骑数万向濡须,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伪先扬声,欲东攻羡溪。桓分兵将赴羡溪,既发,卒得仁进军拒濡须七十里问。桓遣使追还羡溪兵,兵未到而仁奄至。

《三国志·吕蒙传》:(吕蒙)后从(孙)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三国志·朱然传》:曹公出濡须,(朱)然备大坞及三关屯,拜偏将军。

《三国志集解·朱然传》:◎赵一清曰:大坞,即濡须坞也。三关屯,即东兴关也,关当三面之险,故吴人置屯于此。

《建康实录》:仁使子泰来攻,自将万人留为后拒。桓分步兵当仁,身自拒破泰,泰烧营走,追斩数千级

《三国志·朱桓传》: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诸君闻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兵法所以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无城池之守,又谓士众勇怯齐等故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三国志·朱桓传》: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

《三国志·蒋济传》:黄初三年,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谿。仁欲攻濡须洲中,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

《三国志.朱桓传》: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

《三国志·吴主传》: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中洲   魏国   江陵   东吴   油船   家眷   宗亲   守军   船上   诸葛   军队   周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