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除了王世子以外,普通郡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封为亲王?

前言:大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的时候,老皇帝朱元璋对包括皇太子和亲王在内的封爵和册宝之制做出了更定。其中有一条规定亲王嫡长子年满十岁的时候,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其他的儿子无论嫡子还是庶子,一律封为郡王。如果亲王没有嫡子,那么只有等到五十岁以后,才能册立其庶长子为王世子。

换句话说,按照《皇明祖训》的原则,只有王世子才能袭封亲王。可是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如果亲王没有嫡子,死的时候又不到五十岁,显然此时也不会有王世子,那么怎么办?其实所谓的《祖训》也不过是一本纲领性文件,随着各种层出不穷的意外状况出现,大明王朝有过无数次郡王直接进封亲王的例子。

大明亲王剧照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总结,看看明代郡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封亲王。

第一种情况:储君继位

大明王朝的皇太子,严格根据长幼嫡庶来选择,也就是所谓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么问题来了,皇帝的其他儿子封亲王,皇太子的儿子该封什么呢?对此《皇明祖训》中规定的很清楚: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明代皇帝中能看到皇太子之子的就这么几个: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和神宗朱翊钧。世宗朱厚熜虽然也见到了皇孙,但他们的父亲裕王朱载坖却并未被册立为皇太子。

神宗朝皇太子朱常洛一共有两个成年儿子,其中第五子朱由检在神宗驾崩的时候尚未年满十岁,因此并未获封郡王。而长子朱由校因为是庶出,所以神宗一直未册封其为皇太孙。

太宗朝皇太子朱高炽共十子。其嫡长子朱瞻基虽被册封为皇太孙,但其余诸子却始终未曾被封为郡王。

皇太子朱标剧照

太祖朝皇太子朱标共五子,除了次子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以外,其第三子朱允熥在史书中明确被记载为郡王。

己卯,册兵马指挥赵思礼女为郡王允熥妃。—《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朱元璋驾崩之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次年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郡王朱允熥进封吴王。对于大明郡王来说,这是最正统的进封亲王之路,可惜276年的历史之中,有且只有吴王朱允熥这一个例子。

第二种情况:亲王无世子

在本文开头的时候,曾提到亲王年满五十岁无嫡子,其庶长子才可以被册立为王世子。但是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五月,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朱植的嫡长子朱贵煐,建文年间便已经夭折。由于夭折的孩子可以不计入伦序,所以朱植次子长阳王朱贵烚,实际上就是他的庶长子。如果朱植能再多活两年,长阳王就可以根据《祖训》,名正言顺地被册立为辽世子。

太宗朱棣剧照

然而朱植偏偏就在这么一个尴尬的年龄段去世了,谁来做下一任的辽王呢?此时的皇帝朱棣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一时无暇顾及此事,不要说嗣封辽王是谁,就连已故辽王朱植的谥号都一直没有赐予。等到当年七月朱棣在班师途中驾崩后,皇太子朱高炽于八月登基,随即大封宗室以笼络人心。因此长阳王朱贵烚在十月份进封辽王,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进封亲王的郡王。

由此成例在先,后面亲王无世子的情况就好办了,比如楚藩武陵王朱季堄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进封楚王,晋藩榆社王朱钟铉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进封晋王,秦藩镇安王朱诚泳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进封秦王等等。

第三种情况:大宗绝嗣

开国太祖朱元璋绝对是个处女座情节强烈的皇帝,他老人家考虑的事情实在太多,连后世皇帝如果绝嗣怎么办都想到了: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但是事情的发展,很多时候都会超出你的想象。比如皇帝没儿子的话,可以兄终弟及。可要是连兄弟都没有,又该怎么办呢?比如后世的武宗朱厚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怪不得权臣杨廷和要让世宗朱厚熜认伯父孝宗朱祐樘为爹,成为了武宗的兄弟以后,才能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继位。

世宗朱厚熜剧照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明代亲藩如果出现大宗绝嗣的情况,也是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解决这个难题。但是和武宗和世宗相比,亲藩的继承难题更是多得让你想象不到。

明代的天下第一藩,是分封于西安的秦藩。首封亲王朱樉,太祖皇帝嫡次子,除了太子以外,诸皇子之中数他身份最为贵重。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三月朱樉去世,当年六月由其嫡长子秦世子朱尚炳袭封秦王。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三月朱尚炳去世,当年九月由其嫡长子朱志堩袭封秦王。这里要补一句,朱尚炳共四子,朱志堩伦序第三,是其唯一的嫡子。而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四月朱志堩去世之后,因其无嗣,该由谁来继承秦王一爵呢?最终当年十月,由其庶长兄渭南王朱志均袭封秦王。

不过这里要说是“兄终弟及”,稍微有些勉强,毕竟朱志均是兄,朱志堩是弟。而最为典型的一次兄终弟及,则发生在封国南阳的唐藩。

首封秦王朱樉剧照

唐藩的首封亲王朱桱,太祖皇帝第二十三子。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八月去世之后,其嫡长子朱琼烃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袭封唐王。但是朱琼烃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去世之后,也碰上了无嗣的局面。

朱桱共三子,长子朱琼烃和第三子朱琼炟是嫡子,次子朱琼燀则是庶出。因此根据《祖训》的要求: “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朝廷在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三月册封朱琼炟为唐王,其庶兄朱琼燀则封为新野王

壬寅,命行在吏部右侍郎黄宗载、鸿胪寺丞焦循为正、副使,持节封唐定王嫡次子琼炟为唐王,庶次子琼燀为新野王。—《明宣宗实录卷四十》

那么如果亲藩之中也发生了类似武宗和世宗的故事,即已故亲王既无子,又没有兄弟,该怎么办?我们拿封国武昌的楚藩来举一个例子。

楚藩的首封亲王朱桢,是太祖皇帝第六子。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二月朱桢去世,当年十月由其嫡长子楚世子朱孟烷袭封楚王。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八月朱孟烷去世,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四月由其庶长子武陵王朱季堄进封楚王。

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朱季堄去世,因其无嗣,由其弟黔阳王朱季埱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进封楚王。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朱季埱去世,死后留下一个年幼的庶子。然而这个庶子很快夭折,而朱季埱弟弟东安王朱季塛也已经去世,能不能由其子朱均鈋进封楚王呢?

楚藩世系图

对于朝廷来说,这算是个棘手的难题。如果册封朱均鈋为楚王,那么他老爹朱季塛要不要追封为楚王?如果把朱均鈋过继的话,过继给大伯楚宪王朱季堄,还是二伯楚康王朱季埱呢?从《实录》的记载来看,似乎是过继给了楚康王:

庚辰,命楚府永安恭定王庶长子均鈋继楚康王,袭其爵。—《明宪宗实录卷三》

然而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正式册封的时候,朝廷对朱均鈋的身份还是记录为“东安恭定王庶长子”。与此同时,东安恭定王庶次子朱均钸又被封为东安王。这算是一个典型的和稀泥,楚王的爵位有了着落,东安王的香火也不至于断掉,皆大欢喜。

不过日后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封国江西建昌的淮藩头上之时,当时掌权的杨廷和就推翻了前朝的成例。淮藩的首封亲王朱瞻墺,仁宗皇帝第七子。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朱瞻墺去世,由其嫡长子淮世子朱祁铨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袭封淮王。

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八月朱祁铨去世之后,出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其嫡长子淮世子朱见濂在九年前便已去世,且无嗣。而庶次子清江王朱见淀本已被朝廷下旨暂摄府事,本来可以按照亲王无世子的方式进封淮王。然而朱见淀在九月份便不幸去世,朝廷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封其嫡长子朱祐棨为淮王。此后又追封朱见濂为淮王,赐谥曰安。

淮藩世系图

此时杨廷和派系的礼部尚书刘春跳出来横杠一脚,认为朱祐棨之父清江端裕王朱见淀不可追封为淮王,其本人应该认伯父追封淮安王朱见濂为爹。经过一番廷议,朱祐棨就此被划到了朱见濂的名下。只是批准此事的武宗可能不会想到,在他自己驾崩之后,杨廷和居然没给他找一个过继子,反而是让他堂弟朱厚熜去认孝宗为爹。如果武宗泉下有知,一定会大喊一声: “俺老孙被你们骗了。”

其实最像嘉靖朝大礼议的亲藩继承,发生在封国怀庆府的郑藩。

郑藩的首封亲王朱瞻埈,仁宗皇帝次子。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朱瞻埈去世,由其嫡长子郑世子朱祁锳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袭封郑王。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朱祁锳去世,其嫡长子郑世子朱见滋已于16年前的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去世,故而由其嫡长孙郑世孙朱祐枔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袭封郑王。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朱祐枔去世且无嗣,又无亲兄弟。换句话说,郑简王朱祁锳嫡长子朱见滋一脉绝嗣。朱祁锳共十二子,其次子盟津王朱见濍一脉此前因罪已废为庶人。第三子东垣王朱见(氵+貢)已故,其子嗣封东垣王朱祐檡尚在。此外第四子至第八子均已去世且无嗣,第九子繁昌王朱见寖尚在。

郑藩世系图

此时郑简王正妃早已去世,繁昌王生母夫人张氏尚在。为了让自己儿子能够袭封郑王,这位张夫人提出朱见(氵+貢)是“有罪殁”,其后代不应进封亲王。明武宗让礼部到宗人府查玉牒伦序以后,最终将郑王一爵判给了东垣王朱祐檡。

事下镇巡等官查,议皆归祐檡。张氏奏辩不已。上命礼部于宗人府查玉牒伦序以闻。及奏上,乃以王爵与祐檡。繁昌府教授以辅导失职,命巡按御史逮问。—《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三》

这里郑藩的朱见滋相当于孝宗,朱祐枔相当于武宗。而朱见(氵+貢)相当于兴献王,朱祐檡则相当于世宗。我们要注意几点,朝廷在判定何人袭封之时,首先是让宗人府查玉牒上的伦序。东垣王一脉伦序在繁昌王之前,那就应该由他们家来袭封。某些专家言之凿凿明朝没有长房继承制,所有一切都是朝廷特恩,不知道会不会脸红。其次朱祐檡进封郑王之后,岁禄降到了五千石,圣旨中特别指出因为他是“旁支袭封”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发生在封国成都的蜀藩,就是侄子绝嗣,让叔父来进封亲王。

蜀藩世系图

蜀藩的首封亲王朱椿,太祖皇帝第十一子。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椿去世,其嫡长子蜀世子朱悦燫已于14年前的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去世,故而由其嫡长孙朱友堉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袭封蜀王。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朱友堉去世且无嗣,由其弟罗江王朱友壎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进封蜀王。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朱友壎去世,仍然无嗣。

朱椿共六子,朱友壎的去世意味着其长子一脉彻底绝嗣,伦序本应该由其次子华阳王朱悦燿一脉进封蜀王。但朱悦燿当年诬陷侄子朱友堉谋逆,虽未被削爵,但却被仁宗贬去了湖广澧州,事实上剥夺他们这一脉的继承权。而朱椿第三子崇宁王朱悦燇、第四子崇庆王朱悦炘均无嗣,结果蜀王这个天大的馅饼就掉到了第五子保宁王朱悦(劭+火)的头上。

保宁王能够以叔继侄,有两点特殊性。其一是朱椿次子华阳王一脉自己不争气,其二则是当时还属于明朝初年,宗室人口不算太多,不然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所以朱悦燿之子嗣封华阳王朱友堚日后向朝廷讨要祖父朱椿遗产之时,称叔父保宁王的生母出身卑贱,言语之中酸味十足。

辛巳,华阳王友堚奏: “臣父悼隐王乃蜀献王次妃金氏所生,为第二子。叔父保宁王乃献王宫人所生,为第五子。今保宁王子孙袭王爵位,享有封国之富。臣在澧州,窘乏殊甚。乞以献王所遗金帛器物,内使、宫女、官校分赐于臣。”—《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九》

蜀僖王墓园

结语:明代亲藩之中,郡王能够进封亲王的途径,大抵不出以上几种。当然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本府亲王因罪被废,但还没有除国,朝廷自然会另选一位郡王来进封亲王。比如晋王朱济熿因罪被废,由其侄子平阳王朱美圭进封晋王。辽王朱贵烚因罪被废,由其弟兴山王朱贵(火+受)进封辽王等等。

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宗室人口的急剧膨胀,朝廷对于旁支郡王袭封亲王做出了严格的限定,比如他们的兄弟和儿子,很多都不能循例封为郡王。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到明朝灭亡之时,尚在位的郡王仍然有两百多位,这对于朝廷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累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世子   郡王   亲王   秦王   楚王   次子   皇太子   长子   朝廷   明代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