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究竟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句公道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帐下有两大得力干将,诸葛亮和庞统。此二人大智如愚,胸怀谋略。前方军事后方统筹,相互配合,堪称完美。

而二人的结合果然也不负众望,使得刘备能在三国那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代里称霸一方。但人们都自动忽略了历史上同样有着出色谋略更是直接给刘备带来直接效益的谋士—法正。

他不仅为了刘备找到了富庶且险要的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所,更是在“汉中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为刘备提供了逐鹿中原,三分天下的资本。

法正出身名仕家庭,是名士法真之孙。

法真精通诸子百家各家学说,知识渊博,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从未入仕,膝下仅育有一子法衍也即法正之父。也许是法街过世过早导致史书上对他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因有能力有学识被人举荐入朝为官。

父亲不给力,法正也就只有自食其力了。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孟达一起入蜀投奔益州牧刘璋。

法正家出身名门,家中祖父父亲又都是名人,但任谁都没想到刘璋竟是个看中正统出身的主。

就这样,这位自幼博才多学,聪慧异常,长大后更是满怀壮志的才子就这样输给了非益州本地上,真是可悲可叹!

法正算不上什么值得重用的人物,刘璋也就没把他当回事儿。这也就导致了法正是在很久很久之后才当上新都县令。

在这期间,法正的生活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每天做着与智商不等的琐事,仰头看天,低头默默叹气。

现实中,他不仅要忍受多年不得志的苦闷还要被州邑中人诽谤。法正只想说:简直了。心高气傲的法正对此十分不满,经常与好友张松抱怨(张松时任益州别驾)说刘璋虽有仁德却不懂用人更无称霸雄心,实非明主。

对此早有怨言的张松二人一拍即合,决心另投明主。

公元208年,张松出使曹操遭到冷遇,心有埋怨,这样一个没在意得来的抱怨竟是后续事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小事转大事。归来后劝说刘璋与刘备交好。刘璋便问,那么该派遣谁出使才好呢?于是,张松便向刘璋推荐了自己的好友法证。

法正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这样被好友推荐给了刘璋。虽说是好友推荐,又是给自己一次露脸的机会,但法正对刘璋心中早没了好感,被派遣出使也是不情不愿。

正所谓,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谁能想到正是这一无心之举,牵动着法正命运的转折。

法正一见到刘备就受到了他的热情款待,不得不说命运就是这样神奇,二人脾性相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再加上刘备上位者自身的霸气,法正自然的就折服于刘备,就这样刘备成功收获了忠实粉丝一枚。

回到益州之后,法正便找到张松,和他说自己见到的刘玄德(刘备,字玄德)并告诉他刘玄德果然是一位明君,二人也就这样达成了共识,决心奉刘备为主。

公元211年,法正再次出使刘备,直接表明心意要跟随刘备。

此时曹操正准备攻打汉中张鲁,刘璋担心张鲁不能抵御,一旦战败,曹操极有可能顺势南下成都夺取益州,正是一筹莫展之际。

张松抓住机会进言刘璋,迎接刘备入蜀,一同攻打张鲁。

一番极力劝解加分析,说曹操在赤壁一战中失利,刘备羽翼日渐增长,是一个可以而且占据荆州要地,又是你的同宗兄弟,一定不会对我们的地盘有所图谋,是一个可以合作的伙伴。

大家此时一定都在想刘璋怎么有点偏听偏信呢?怎么这么容易就相信了呢?这不是引狼入室吗?如果你有这样想那你可就太看轻刘璋了。

大家一定不要被刘璋纯良无害的外表给欺骗了,其实刘璋的脑子中也是千回百转呀,他想的是让曹操和刘备相互消耗,自己的坐山观虎斗,用自己的势力平息自己内部的矛盾,打压不服势力。

但刘璋没想到的是,弄巧成拙,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莫大的祸患。

而张松的这一番进言,不仅表示出了刘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更是以此打消了刘璋担心的东州再一次被分权的担忧。刘璋最终拍板决定迎接刘备入蜀,于是便派法正和老乡孟达各带2000人出迎刘备。

法证二次出使刘备,正好向刘备表明自己和好友张松想投靠他的心意。那么这时二人费心劝服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蜀的想法,正是为法正投靠刘备递上了一张投名状。

法正建议刘备说以将军之才只去讨伐张鲁,实在是太可惜了,要想光复汉室,还于旧都您应该主动去讨伐刘璋。张松做内应从而夺取益州这样您不仅有了物资钱粮供应地,更有了有天府之国称呼的险要地势,距离您完成大业岂不更近一步?

总的一句来说,张松做内应,设局干掉刘璋,凭借益州险要地势和富裕来成就霸业。

这是刘备与法正不过是两面之缘,而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一见面就和自己说了这样一件可颠覆天地的大事件,实在是难以让人很快同意。最终在庞统的建议下,刘备决定信法正一次。

三年的拉锯战以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结束。这一场豪赌,险中求胜,刘备成功拿下了益州这个安身立命之所。

法正在刘备成功入蜀的这件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法正就没有刘备今后的能力。

汉中,是现金的汉中地区,位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一块狭隘缓冲地,北靠秦岭山脉,南靠大巴山脉,气候适宜,自然产物丰富,盛产马匹。

名副其实的宝地自然引人争抢,法正趁曹操退回长安之时,劝告刘备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汉中。

在“汉中策”中,法正为刘备制作了一套包含战前三问:“为什么赢,怎么赢,赢了又会怎么样”的完美作战计划。

开战之后,刘曹双方各使本领,底牌尽出,阵容强大。法正以其奇谋令曹魏大将夏侯渊中埋伏,被黄忠劈于马下,命陨疆场。

拿下汉中,蚕食雍、凉两州,开拓国土,兵强马壮,积蓄实力,刘备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优势,人生高光时刻啊。


“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汉川矣。”只此一句足见刘备当时意气风发的骄傲场面。

自己收取天下英才为什么独没有法正,曹操一句话可见法正的智慧高明。自此刘备称汉中王,任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所谓尚书令,掌管所有政务机关的总领导,在政务方面权利仅次于诸葛亮,护军将军,监督全蜀军队。法正来到了自己人生权力的顶峰。

那么,“法正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到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诸葛先生了。

如果按照当时的时局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就不会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句话了,也许刘备在有生之年就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

命运与刘备开了个莫大的玩笑,当他以为自己就要成功的时候,自己的事业竟来到了低谷期。

汉中之战不久,关羽私自发动襄樊之战,虽然干掉了曹操的几个大军,但也遭到了东吴刺背,最终落得个敌军擒获,命陨身死的下场。随着关羽的逝世,荆州军宣告灭亡。

关羽离世事情并没有就此落下帷幕,同样是这一年,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立下汗马功劳的黄忠因病逝世。公元220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法正也与世长辞。

刘备看中的亲信们接二连三的离他而去,法正也走了,他的内心十分悲痛,连哭数日。

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举全国之力出兵讨伐东吴,但是由于刘备自以为底气十足,还没带上自己的军师诸葛亮,简直是飘了。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的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一败涂地,折兵损将,元气大伤。

刘备讨伐东吴失败,身心俱疲,不久后卧病在床,托孤诸葛亮,病逝白帝城。

刘备病逝之前,诸葛亮感叹到:如果法正没有死,一定会拦住刘备,不让他出兵伐吴,即使没劝住也不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

可想而知,如果法正没有死,成功挽回了刘备兵败的局面,以刘备的实力,稳扎稳打,真的是十分有可能问鼎中原,成就霸业。

诸葛亮为相,法正善奇谋主持外局,相互配合,强大的王朝必将崛起,以后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退一步来说,即使没有一统天下,也会持续与曹操等人战斗,未来的中原,也就不会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惜的是,历史的长河一去不返,不可能因为人们的遗憾而排山倒海,回到从前。

如果要问谁才是刘备心中的第一某事,估计诸葛亮也会把法正作为最佳答案告诉你吧。为什么会这样呢?

'法正不仅在军事大业上为刘备出谋划策,更是插手了他的私生活。有两个事例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非同凡响的地位。

刘备半生飘荡,妻子死的死,被抓的被抓,好不易有个孙夫人,还有了个孩子,刘备却对孙夫人的脾气秉性十分不喜,常与法正吐槽自己心中苦闷,法正更是直言讳对刘备说,你这媳妇不能要了,跟她离了吧。

孙夫人返回东吴后,众臣又为他找了吴氏,吴氏前夫是刘璋的亲弟弟刘瑁,前面说过,刘备在法正与张松的配合下拿下益州。

这让刘备心中十分别扭,过不去那道坎,法正再次出言规劝,说,晋文公为了坐上王位迎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不也没什么吗?更何况你还是娶弟妹为妻呢?这话一出,解了刘备心中的心结。

法政与刘备同是性情中人,又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互相懂得,相互理解,相处的十分轻松,除去上下属的关系,更多的是交心朋友。

曹操曾十分惋惜,自己揽尽天下群雄,却独少法正一人。这样看来,这位既有能力又有共同话语的知己好友,天下难寻。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不能阻止刘备出兵伐吴的冲动,法正确有可以一劝的把握的原因吧。可惜事实是他老早的就退出了历史长河,从此一去不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益州   东吴   汉中   山脉   荆州   旧都   险要   公道   公元   厉害   心中   好友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