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孩子?无父无夫的国度

2015年的初冬,我一人背包在外游荡了一个月。那一个月我一直在云南各处徒步,最后的目的地是丽江宁蒗县的摩梭族聚居地,那边的泸沽湖据说很美,我便打算去看看。

从丽江古城去泸沽湖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在修路,前一半都是山路土石,坑坑洼洼,一路颠簸,车程要七个多小时。

我在网上预约了一部当地司机的小面包车,同车的还有古城的一对情侣。那对情侣坐在后排,我自然就进了副驾驶,前排视野比较广阔,司机也热情好客,一路放着音乐和我们聊天,气氛还算融洽。

司机是摩梭族人,介绍说自己在广东工作了好些年,最近才回家乡,又听说我是广东来的,更加热情。

摩梭族人是母系氏族社会,当地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何谓走婚?即:小伙子如果喜欢一个姑娘,就握住她的手,在她的掌心抠三次,如果她对你有意,就会有回应。当天夜晚,小伙子到姑娘的住处,翻墙爬进院子,洞房花烛,成就好事。白天依然各回各家,并不在一起生活。

这和汉族的一夫一妻父权制社会的小家庭完全不同。我有很多疑惑,那要是有孩子怎么办,也不结婚?男的不用负责吗?司机说不用的,孩子由母亲家族养大,舅舅充当父亲的角色。

这真不可思议。

一路上司机说了很多笑话,逗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嘴甜,一会夸美女,一会夸帅哥。

一直到了下午四点,结果最让人讨厌的事情来了,那对情侣在泸沽湖最大的旅客住宿区大落水村下车了,我还有半小时车程,因我定的目的地是二十多公里外的小落水村,一个人员较少的摩梭人聚居区。

司机看我一个人落单,开始胡言乱语,什么阿妹我觉得你好漂亮,能和你走婚吗?说完还在我手心抠了抠。我生气大叫,别动手动脚。他过一会又故技重施,我怒斥停车,他继续开了一会,还强词夺理说,很多人来这明明是找艳遇的云云,不然你一个女的单独出来干嘛。我气得给了他一耳光,用力揪他头发,他也不生气,还在那不停恳求,希望我去他家。

一辆车从对面路过,摇下车窗问路,我趁机从车上跳下来,躲进路边树林里。等那边问完路,司机回头看不到我,路上也没有人,他挠挠头呆了会儿,自己开车回去了。我等了快十分钟,确定他走远了才从树林出来,往回走,去有客栈的小村子里住下。

这次经历让我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此后几天遇到的当地人都客气有礼,但我对摩梭男人的印象变得很差。

后来当地人听说此事,很气愤,说其实都是因为旅游业发展,一些外边的男人回来了,沾染了很多大城市汉人的恶劣品性,其实他们以前并不是这样的。

事情已过去好些年,我渐渐淡忘了那次旅途,因最近对母系氏族研究比较感兴趣,于是重新掀起了对摩梭族传统的兴趣。那么摩梭族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摩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传统和习俗都是口口相传,一代代生活传承下来的。

1999年,有一位年轻的香港人来到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的摩梭村寨,与摩梭人共同生活,并学习当地摩梭语,深入走访各个家庭,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田野调查。为摩梭文化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澄清了一些妖魔化摩梭传统的谣言。

自诩出生于国际都市香港,又曾留学游历多个国家的大学讲师周华山,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的摩梭山区,寻觅到了在现代文明发达国家也凤毛麟角之两性平等互重与女性情欲自主空间。

(一)四个母亲与七个孩子的故事

如果一个摩梭男孩告诉你,他一共有六个姐妹、四个妈妈,你会怎么想?

按照汉人的惯性思维肯定以为这孩子父亲有四个老婆,一共生了七个孩子,可能一直想要儿子,然而前面六个都是女儿,生到第七个才得到一个心肝宝贝儿子。

但实际情况是真的如此吗?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她的三个姐妹在一起生活,合起来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摩梭人把兄弟姐妹统称为姐妹。一个男性有三个兄弟他也会说,我们四姐妹。

摩梭人完全是用女本位的称呼方式称呼家族内的成员。

摩梭人叫母亲为阿咪,最富民族特色的是,所有中年妇女,不管未婚已婚,生育或者独身,一律称为阿咪。连外地人也可称当地女子阿咪。

对比汉族,有姑娘、美女、大姐、大妈等带有明显年龄区分的称谓,而且也绝不可能叫外人“妈妈”。汉族泾渭分明的亲子关系,放诸摩梭竟是如此恩泽众生,可谓一视同仁、亲如己出。

“阿咪”这一简单称谓和其他社会的“母亲”意思完全不一样,实则是超越父权制男权的占有式私人产权观念,摆脱了大男子主义的贞操观念,不把女性价值还原为家庭角色,不认为必须结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会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位真心爱她的丈夫。

摩梭语言没有生母、养母、后母、继母之分,没有私有与嫉妒排外的逻辑,母亲与伯母也不分彼此,仿佛天下母亲皆我母亲,众生子女皆我子女。阿咪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年龄区分,没有亲疏之分。

很多摩梭人在童年时根本搞不清谁是生母。落水村的彩塔阿罗就表示:“我小时候真不知家中三位阿咪谁是生母,反正三个都叫阿咪。初中时老师要我们填上母亲名字,我问老师可否让我回家问问三个阿咪谁生我。当时老师非常惊讶。我不觉得要考虑“生母”是谁。我最亲的是阿咪的,分家后便到她家住,后来才知道她的妹妹才是我的生母,但这实在无所谓,我至今最亲的,仍是阿咪的,我可以在阿咪的家里住几个月而舒畅自在,反而在生母家住上几天便会惦念阿咪的。我俩感情比生母更亲,生母也绝对不介意,一家人怎会计较这些……”

与“阿咪”相对应,成年男子皆为“阿乌”。外族人初到摩梭家庭,往往对家庭内的亲属关系一头雾水。

在落水村住了两年的汉人唐斌就说:“我天天与摩梭人打交道,但仍会搞错摩梭家庭的亲属关系,以为是生母,原来只是‘姨妈’,以为是生父,原来只是‘舅父’。”

又譬如丽江师范学院的音乐老师年者小玛就表示,自幼一直不知家中两位阿咪谁是生母。她说:“其中一个骂我打我,我便认定另一个是生母;但当另一个也恶言责骂时,我便糊涂了。而且两个阿咪都曾给我哺乳,真不知谁是生母。”

经过长期观察与推敲后,小玛心中有数,便问其中一位阿咪是否她的生母,不料这位“生母”回答说:“你问这个干吗?我们都是你的母亲。”

简单句“我们都是你的母亲”,正好深刻道出了摩梭文化的深层结构。主流社会已经习焉不察的亲子私有产权式独占原则,放诸摩梭文化就显得张冠李戴,其文化差异正好是对所谓“文明社会”独占排外逻辑当头棒喝。

这种以“和谐与分享”而非“占有与竞争”为本的摩梭母系思维,绝不局限于女性,也不是以压抑男性为基础,即使离家在外多年的摩梭男人,也往往如沐母系春风。

譬如阿娜窝阿纳十七岁就离家到外面单位工作,长期浸淫在汉文化里。大女儿与汉族男子结婚十五年,并在宁县城单位工作多年,阿纳仍多番提醒女儿必须待“婆婆”如自己阿咪。

阿纳四十多年每天耳濡目染在汉族文化,却极力捍卫摩梭的母系体制。他说:“母亲都是一样的,不管是摩梭或汉族,更何况我女儿的‘婆婆’丧偶十多年,孤苦伶仃仅独子一人。

尽管传统摩梭女人不会与‘婆婆’同住,但我们必须敬爱母亲让老人幸福快乐,不管是自己或丈夫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所有人都应该尊重女人,否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亲,她不单怀胎十月生了我们,也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女人。”阿乌阿纳完全没有主流社会尊崇母亲(因为她是牺牲者与照顾者)但又贬低女人(因为她的地位不及男人)的二元对立,也不认为女人卑微、无能或低下,反而说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女人。

“母婴”关系是一切人际关系之起点。在摩梭文化里,这种骨肉相连你我一体的血浓于水,却延伸至推己及人恩泽众生的层次,甚至拓展为整个文化无处不在的深层结构。

“阿咪”已经从生物辞汇提升为整体文化的核心符号,一种集体潜意识,不单代表着对妇女主体与地位的肯定,更是一种以感情和谐、家族团结、敬老爱幼为本的思想模式与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汉族   孩子   丽江   母系   生母   国度   司机   母亲   社会   女人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