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石翊镜头下的陕南汉中(上)

留坝留侯祠之景

汉中市留坝县张良庙中的北花园。竹篱笆里面,前后站着六个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张良庙,不仅是秦岭山中的著名道观,还是蜀道北栈上的重要驿站。远处的建筑是上官厅,左侧的亭子是拜石亭,这几处老建筑仍然存在。

褒城鸡头关之全景

汉中市勉县褒城镇的鸡头关,这是明清时期连云栈道上的必经关隘。老照片中的建筑是鸡头关上的白石土地庙,今日已改建为黄石宫。俗话说“鸡头关上的石碑,数不清”,白石土地庙外墙壁上镶满了石碑,路边也尽是大小不一的各类碑石。这些都是过往行人,祈求平安的祷告碑石。

褒城石门及栈道之景

石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北褒河河谷西岸山崖下。它开通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洞内曾镌刻着堪称“国之瑰宝”的东汉《石门颂》与北魏《石门铭》。1970年,因修建石门水库,石门淹没于褒河水中。《石门颂》《石门铭》等“石门十三品”也移至汉中城内的古汉台。

褒城栈道之景,栈道已毁,仅存石壁上之三孔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老照片中的三个石孔,便是褒斜栈道的遗址。原址已淹没于褒河石门水库中。

褒城石门之正面景

老照片中的石门,洞口垒有石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保护石门内的摩崖石刻。原址已淹没于褒河石门水库中。

褒城石门汉碑十三种处之景

老照片中拍摄的是《山河堰落成记》摩崖石刻。《山河堰落成记》刻于宋绍熙五年(1194)。碑文所述内容为绍熙四年夏水患,官府百姓集资修堰,特铭功为纪。刻石未注明撰书者姓名,但据其书迹,推测为晏袤所书。晏袤是南宋绍熙年间的南郑县令,性嗜古,尤工隶书。清嘉庆年间,有一姓廖的石匠取石时不慎将石刻中“绍熙”二字损毁,县令闻知盛怒,几将该工匠毙于杖下。《山河堰落成记》石刻,已移至汉中城内的古汉台。

汉相萧曹建设褒城山河堰水口处之景

山河堰,堰头位于褒河谷口,截引褒河水灌溉农田。相传系汉初相国萧何开创,曹参落成,又名萧何堰。民国31年(1942),褒惠渠建成通水后,山河诸堰纳入褒惠渠灌区。

南郑古汉台之景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区内的东大街。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在汉中的行宫遗址。明清两代,汉中府署即设于古汉台。民国年间,这里曾设过图书馆,老照片中便是当时文人墨客修建的古汉台碑林。

南郑韩信拜将台之景

旧时汉中城南的拜将台,又称拜将坛。相传为汉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处。拜将台,由南北两座高台组成。当时的土台子周围俱是农田,现在已成景区,土台也围砌上了青砖。老照片左侧是汉中旧八景之一的“夜影神碑”。

南郑天台山南天门之景

位于汉台区北武乡镇的天台山,因其“顶平如台”而得名。这是汉中地区的道教圣地。天台山上的庙宇,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主殿供有孙思邈像,为药王殿。每年农历六月庙会期间,香客和游人云集。

南郑东湖塔风景

东湖即汉中城内的饮马池,相传刘邦为汉王时驻军饮马于此。饮马池西的清代石坊上,背面刻有“古东湖”三字。清嘉庆年间,汉中知府严如熤在饮马池侧东南城墙上修建三台阁一座,就是照片中所说的东湖塔。三台阁曾是汉中城内一大观光名胜,可惜已毁于文革武斗。

汉中中山街之全景

汉中城内的中山街,今日仍叫中山街。“中山”二字,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山街西起钟楼十字,东至丁字街南口。明清时期的汉中府署衙门坐落于中山街东段,所以中山街以前又叫做府街。府街、后街(东大街)以及东关正街,曾是汉中城的繁华之地。

南郑柳林铺汉纪将军墓之景

城固县的柳林镇,在民国时期属于南郑县管辖。传说这里埋葬着西汉王朝的开国将军——纪信。楚汉相争之时,纪信为了掩护刘邦,被项羽烧死于河南荥阳。因为这个缘故,纪信被后世民众作为城隍神祭祀。老照片中的墓碑上写着五个大字:“汉纪将军墓”,这方墓碑是清嘉庆二十五年金城史彪所立。如今,老照片中的墓冢早已不存,墓碑也已残缺不全,碑上只留下“将军墓”三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汉中   陕南   南郑   汉中市   石门   东湖   鸡头   栈道   中山   城内   山河   镜头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