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0岁知青为报恩娶31岁寡妇,养6个娃放弃返乡,留守大山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78年,知青回城的热潮开始在全国的各个农村蔓延开来。

四川省南江县山村的青年张志远,也面临着这个艰难的抉择。

这里有他辛勤耕耘的土地,有陪伴了他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草木,还有他无比珍惜的家人。

四年前,20岁的张志远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之事,他竟然娶了村子里一个31岁的寡妇胡庭秀。

四年过去,家里的六个孩子还等待着他抚养,胡庭秀也还需要他照顾。

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狠下心肠,抛开这里的一切,心无旁骛地回城。

在这个足以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转折点面前,张志远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0岁那年,他又为何一定要娶回31岁的胡庭秀呢?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直面流言,做出决定

“你们看你们看,张志远那个20郎当岁的大小伙子,又往人家寡妇家里跑,也不嫌害臊!”

1974年,四川省南江县一个山村的大树下,几个村民坐在一起,聊着些闲言碎语。

他们讨论的主人公张志远,是这个村子的插队知青,今年20岁。

而他们口中的寡妇,则是一个名叫胡庭秀的31岁的女人,她还带着4个孩子。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是对女性的压迫与嘲弄,但在落后的山村地区却被大多数人奉为真理。

一个插队知青和一个寡妇,经常来往,难免会被别人评头论足。

而作为事件的中心,张志远并不在意。

他仍然如同往常一样,一有空就去胡庭秀家里,帮着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做些体力活,修修补补各类家用,也算是为胡庭秀减轻一些负担。

他平时省吃俭用,一个馒头恨不得掰成两顿吃。

出门干活的时候,他又特别卖力,拼命地挣工分、挣粮食,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

省下来的这些口粮,他全都送到了胡庭秀家中,给这个可怜的女人和嗷嗷待哺的四个孩子补贴家用。

每当胡庭秀拒绝时,他总是说:

“你就收下吧,我一个大男人,总归饿不死,总有办法的。你就算不为自己考虑,可也得想想,孩子们还在长身体呢,正需要营养。”

张志远之所以对胡庭秀母子五人如此尽心尽力,是因为他打心眼里把她们看成自己的亲人。

他知道,外面的村民怀疑他们两个人之间有不正当的关系。

不过,他行得正坐得端,他也知道自己对胡庭秀从没有过非分之想。

作为弟弟,照顾自己敬重的姐姐和爱护的小辈,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可三人成虎,流言蜚语的力量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可怕。

张志远一意孤行,引来的不是村民们的收敛,而是村子里愈演愈烈的谣言。

有时候,就连胡庭秀家的孩子出门和小伙伴玩闹,都会被同龄孩子脱口而出的话语伤害。

孩子们或许不懂这些,可大人们的言语,总归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再者说,张志远才20岁,还没有遇到喜欢的姑娘、没有成家。

现在他因为谣言和胡庭秀一家紧紧捆绑到了一起,以后谁还敢嫁给他呢?

胡庭秀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更是一个不愿给他人添麻烦的女人。

在张志远又一次上门之后,她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说:

“我带着这几个孩子,日子虽然辛苦一点,但总归还是能活下去的。你以后啊,就尽量别来了。”

张志远急了,他以为有人恶意中伤胡庭秀,连忙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胡庭秀回答道:“你清清白白一个小伙子,名声全被我们给拖累了。以后你还要成家的,你得为自己考虑考虑。而且……”

胡庭秀话没说完,但张志远却明白了对方的难言之隐。

她在这个村子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未来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她不可能不被流言蜚语所影响。

就算是为了胡庭秀,两个人也应当避嫌才是。

但张志远突然想到了之前发生的一件事。

就因为这件前尘往事,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放下孤儿寡母,更不能为了避嫌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

事到如今,有且只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够让张志远名正言顺的照顾胡庭秀母子,又能够消灭村子里的谣言。

这个办法就是,他和胡庭秀结婚。

“不行,我绝对不同意。我们已经拖累了你这么久,难道还要继续拖累下去吗?一旦结了婚,你就会被我们绑在这个穷山村,我和孩子们绝对不能这样自私。”

听到张志远的想法之后,胡庭秀断然拒绝。

可是,不管她怎么劝阻,张志远都一意孤行,甚至还拿出终身不娶的借口来威胁她。

没有办法,两个人只能在1974年登记结婚,成为合法夫妻。

这个消息传到村民们的耳朵里,简直让大家难以置信。

他们一会儿怀疑张志远得了失心疯,一会儿又怀疑胡庭秀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20岁的有着光明前途的男知青,和一个31岁的拖家带口的寡妇,是无论如何也不相配的。

不过由于他们二人已经变成了合法夫妻,所以村子里的谣言也就失去了传播的根基。

久而久之,那些伤人的恶语也就渐渐平息了下去。

每次见到年轻的张志远为这个家忙里忙外的时候,胡庭秀都非常愧疚。

可她不知道,张志远一诺千金,从不会因为自己这个决定感到后悔。

受人照顾,决意报答

他们二人之间的缘分,还得追溯到1972年,张志远刚刚来到南江县插队之时。

那时候的张志远是一个细皮嫩肉的城市青年,从小认真读书,渴望着凭借自己的本事报效祖国。

在知青上山下乡的浪潮之下,他勇敢报名,加入了这个轰轰烈烈的行列当中。

任何一个年轻人在开始一件人生大事时,总是会满怀期待和抱负,张志远也是如此。

在前往南江县的火车上,他不禁开始想象自己未来的插队生涯会是如何。

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距。

当他真正到达南江县,看着眼前贫瘠的土地,看着村民们落后的生活条件,看着山村恶劣的环境,突然感受到了一阵无所适从。

这里将会是他未来漫长生涯需要去适应的地方,他也必须学会接纳遇到的一切,学会尽快融入到环境当中。

当时的他身材瘦弱,也没有干过任何农活儿,所以跟随大部队一起出工时,总是事倍功半。

每天累的不行,工分却没有挣到几个。

他的窘境,都被同村的一位大哥佘林海看在眼里。

佘林海比他大了12岁,所以总是会将他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照顾。

每天上工时,佘林海总是会主动找到他,教他干活的技巧,有时候甚至会上手帮忙,替他把该干的活儿全部干完。

晚上下班后,佘林海见他一个人可怜,总喜欢把他叫到自己家中,粗茶淡饭,简单吃上一点。

虽然佘林海家中的伙食条件并不好,但是坐在他的家里,张志远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大哥脸上好客的笑容,大嫂督促他多吃一点的温声细语,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的身影,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给了他莫大的安慰。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是最愿意拥抱温暖,所以佘林海一家人慷慨给出的温暖,张志远将会永远铭记。

他暗暗发誓,就算自己以后结束知青生涯回到城里,也绝对不会跟大哥大嫂一家断了联系。

他会尽己所能去报答他们,报答这份点亮了他黑暗世界的光明。

可还没等到他有所作为,佘林海就出事了。

“大哥,你怎么了?怎么好端端地躺进医院了?”

张志远发现佘林海好几天没来上工,找村民们打听,这才发现他的大哥已经躺进了医院。

而面对张志远的关心,佘林海只是一个劲儿的报喜不报忧。导致张志远真的以为他只是患了普通疾病,很快就能痊愈。

可谁知,他等来的却是大哥病危的消息。

在临终之前,佘林海提出了一个看似有些强人所难的要求。

他对张志远说:

“我走了以后,你嫂子他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你如果有能力的话,麻烦帮我照顾照顾他们,最起码别让他们活不下去。”

在生命垂危之时提出这样的要求,佘林海也知道自己其实是在道德绑架。

可是张志远没有二话,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正因为有之前的全家照拂之恩,才会有之后的全力照顾的报答。

大丈夫一诺千金,张志远答应佘林海的话,他一定会做到。

因此即便是顶着他人异样的眼光,他也一定要和胡庭秀结婚。只有这样,他才能名正言顺的照顾这一家子孤儿寡母。

结婚之后,两个人之间也有些隔阂。毕竟他们没有感情基础,所以有时候相处起来反倒更加客气。

直到胡庭秀亲眼看到张志远为这个家的辛苦付出,她才终于放下心结,敞开心扉,真正把张志远当成了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家人。

家里原本就有四个孩子,胡庭秀后来又生下了两个孩子,六个孩子的养育重任就都压在了他们夫妻二人身上。

放弃回城,留守山村

1978年,上工的张志远听到了一个消息。

别人说,国家现在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组织知青回城,而且政府还会为他们安排城里的工作。

有人还对他开玩笑说:“你也要回去的吧?你们这些知青虽然辛苦了几年,但是真是前途无量。”

决定回城,就可以完全脱离这里贫困的环境,可以抛下一切负担,一心一意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

可如果决定留下来,就会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农民,可能再也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这个两难的抉择面前,张志远没有犹豫,选择了后者。

出于道义来说,他既然曾经答应过佘林海会照顾胡庭秀和他的孩子,那就绝对不可能食言。

出于个人情感来说,现在的他和胡庭秀已经培养了感情,他在这里也有了两个亲生的孩子。

他的妻子,他的六个孩子,是他心中最大的牵挂。所以他没有办法抛下这份牵挂,自私的为自己选择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

但胡庭秀得知此事以后,劝他:“不要放弃这个宝贵的机会,不要让我们成为拖油瓶。”

可在张志远的心中,母子七人并不是拖油瓶,而是他在大山深处最大的慰藉。

因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回城的名额,全心全意的在南江县扎根。

知识青年是他过去的标签,而现在的张志远,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民。

不过,他曾经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过,所以他也知道读书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他对胡庭秀说:“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很苦,因为我打算把这些孩子全都送去读书。咱们省吃俭用,但是不能让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夫妻二人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也要拼尽全力把孩子送出大山。

踩在父辈的肩膀上,孩子得以仰头望见更广阔的天空。

主动放弃了回城机会的张志远,用一双有力的臂膀将孩子高高托起,成为了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有人问他,你后悔过吗?

张志远听到过许多次这样的问题,但他每一次的答案都是坚定的否认。

对他来说,如果当初放弃这里的一切,执意回到城市,那自己的下半生或许会在无边的悔恨当中度过。

与其如此,不如抓住当下,珍惜身边人,珍惜上天馈赠的一切温暖。

结语

每个人对于幸福和成功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人认为幸福是走出乡村,是出人头地,是光宗耀祖。

但也有人认为幸福是踏踏实实守在家人的身边,是不悔初心,不负诺言。

很显然,张志远就是后者。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也捍卫了自己认知当中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知青   寡妇   南江县   光明   山村   谣言   大哥   家人   家里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