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挖出的这4只铁牛,让一个尘封800年的庞大工程重现世间

1989年7月,山西永济市的一块滩涂上,意外挖出4只巨大的铁牛,每头铁牛重达60吨,铁牛的旁边还各有一个铁人像,高约1.9米,重约3吨,就在大家为铁牛的现身惊叹不已时,很快又在不远处,发现了7根粗壮的铁柱,令人奇怪的是,它们竟然呈北斗七星状分布,是否有着某种特殊的寓意?

出土的铁牛铁柱

铁牛出土的位置,距离黄河东岸只有3公里,而且所有铁牛都面朝河水,昂首而立,气势非凡,因此有老百姓说,它们都是镇河神兽。事实上,这种说法也并非毫无依据,我国古代许多河水肆虐的地方,历来都有铸造神兽以镇水的传统,而牛正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象。

不过,专家们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这些铁牛看上去不像普通的雕塑,每只牛的尾部,都连接着一根铁轴,上面有一些凹凸不平的痕迹,应该是长期负重或者被绳索一类的东西长期缠绕摩擦后形成的。

铁牛身后的铁轴

其次,在铁牛的下方还有一些石板,当人们将这些石板一一撬开后,惊奇地发现,每只铁牛的下面,还连着6根3.6米长的铁柱,如果这些铁牛只做镇河之用,底座下方的铁柱就显得十分多余。


接着,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铁牛并非自然站立,而是呈现出前腿蹬地、后腿下蹲的姿势,看上去就像正在进行一场拔河拉力赛。

此时再回头观察铁牛下方的那6根铁柱,就会发现它们全都以一个倾斜的角度插入地底,将铁牛死死地固定在原地,无法撼动。铁牛的重量,加上铁柱的长度和深度,足以产生巨大的拉力。一切都在暗示着,它们很可能是某项古代庞大工程的一部分。


那么,这会是怎样一个工程呢?


从铁牛所在的位置,以及身下的石台来看,专家判断,这里曾经是一个渡口。再结合史料,铁牛出土的地方,恰好与唐代的蒲津渡相吻合。


蒲津渡,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渡口之一,是连接大唐东都洛阳与西都长安的重要枢纽,河东盐等重要物资、中原地区的旅客商人,都是由此渡河,进入关中的。

蒲津渡遗址

据传,人们渡河的工具,不是船只,而是一座河桥。可是,怎样的一座桥,才能经得住黄河的波涛肆虐?自古黄河泛滥严重,可谓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想在黄河上架桥,简直难如登天,因此古代又有“黄河不桥”之说,更何况,还是建一座能承载大唐东西物资输送的巨型桥梁?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唐六典》里还真找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开元年间,随着蒲津渡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唐玄宗下令在黄河上架了一座全长360米铁桥,因位于蒲津渡口外,故而被称为蒲津桥,当时的天下河桥有三,蒲津桥就是其一。


可是,以1000多年前铁矿产量和技术水平真的能造出横跨黄河的巨型铁桥吗


要知道,有据可考的中国第一座铁桥诞生于1907年,位于今甘肃兰州,总共耗资白银30万两。此桥也架于黄河之上,不过,与黄河下游比起来,上游的河水并没有那么湍急,河道宽度也窄上许多,修建难度自然更小,但即便如此,这座铁桥,也是清政府在德国人的帮助下才建起来的。


如今,这四只巨型铁牛的出现,是否说明,蒲津铁桥之说,并非夸大杜撰,而是真实的历史呢?首先,从铁牛身旁的铁人服饰样貌,以及所处的地层年代,它们的确属于唐代的产物。其次,根据铁牛的姿态,与铁轴上的痕迹,专家推算,铁牛曾经拉拽的,应该是一条粗壮的铁索,也就是说,铁牛很可能是桥梁的一部分构件,起到锚的作用


那么,中间的桥身到底是何模样呢?


查阅大量史料后,人们还真找到了一些线索:早在唐代之前,蒲津桥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它原本是一座竹索浮桥,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秦国,建造者是一位秦国公子,他为了东渡黄河,命人将船并排横放,以竹索连接,就这样,黄河上的第一座桥出现了。不过,这位秦国公子搭建的只是一座临时的桥,过完河就把桥拆了。

竹索浮桥示意图

200多年后,秦国为了攻占河东地区,又在同样的位置搭建出竹索桥,此后,这座桥在历朝历代的精心维护下,在黄河之上屹立了千年,直至唐玄宗时期,因不堪重负,才被改为铁浮桥。


既然要改造蒲津桥,唐朝人为何不直接造一座更牢固的石桥,而是仍然采用浮桥的形式呢?


专家认为,这与黄河的特性有关。第一,黄河的泥沙量非常大,致使黄河水位经常抬高,如果建造固定的石桥,很容易面临被淹的风险。第二,黄河流量十分惊人,平均每秒可达17775立方米,如此巨大的水流量所产生的冲力不难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石头所造的桥,也经不住几年的冲击。


因此,古人才选择了浮桥,让桥面可以随着水位灵活变动。不过,即使是浮桥,想要在如此宽的河道上抵御住河水的冲击,也必须有足够拉力的地锚和锁链。根据出土的铁牛、铁柱,以及每头铁牛捆绑一根铁索测算,蒲津桥的耗铁量至少需800吨,而唐朝每年全国的产铁量也不过1000来吨,可见为了修筑这座铁桥,几乎是倾国之力了。

专家们推测,工匠们是在黄河岸边就地打造铁链、浇铸铁牛的,以方便搬运。与此同时,桥梁师傅在黄河的中心沙洲之中找到一个天然的桥墩。就这样,一个由铁牛做锚、铁链浮船相连、横跨黄河两岸的铁浮桥诞生了,时间是公元724年

有人可能会问,如此宏伟的铁浮桥,为何现在只剩下4头铁牛了呢?


据记载,蒲津铁桥建成500年后的1222年,蒙古人和金人在蒲州城交战,蒲津桥因此被毁,但被毁的只是桥面,铁索、铁牛都在,想要重修并非难事,可自此以后,蒲津桥却彻底成为了历史,原因何在?


其实,这与蒲津桥战略意义的转变有关。正如前面所说,蒲津桥诞生之初,是为了满足秦国东进的需要,其后的汉、隋、唐,又都以黄河东西两岸的长安、洛阳为政治经济中心,连接两地的蒲津桥,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可是,到了宋朝,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变为了华北,长安失去了原本的地位,蒲津桥的重要性自然随之降低,再加上黄河改道,蒲津桥最终不复存在,被世人遗忘。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话原本描述的是黄河两岸的变迁,又何尝不是对蒲津桥命运最好的诠释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铁牛   秦国   河东   铁索   铁桥   黄河   长安   浮桥   渡口   挖出   河水   河边   庞大   世间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