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丨“我送万名会战职工上火车”

阳过之后的穆老,卧床了。这场大病,把92岁的他折腾得骨瘦如柴,气力消减,但说起当年石油会战中的经历,老人家还是不顾家人的劝阻,执意坐直身子,郑重地讲述起那段特殊日子里的平凡故事。



一个窝头掰两半

1960年,我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于当年11月9日发出号召,要求中央机关各部委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领导干部带头到基层工作。当时,穆群义已经是石油部北京设计院勘探室的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1956年入党的老党员,当然要带头响应党的号召,于1961年初,背上行囊来到了大庆油田。
穆老说:“受自然灾害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全国上下粮食供应紧张,刚刚开发的大庆油田也是如此。我当时在会战工委组织部做组织工作,因为是坐机关的,所以粮食定量不高。
“那时候年轻,饭量大,再加上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步行下基层了解情况,一两个窝窝头和没有油星的菜汤,根本没法满足身体需求。一些年纪大点的老干部、老革命,心疼我们这些年轻人,就像《创业》里的周挺杉那样,把自己的窝头掰成两半,偷偷放在我们的饭盒里,那个情景真让人感动啊!困难年代见真情,每想到这些,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流下来。那时候的干群关系、同事关系是那样的融洽,心里装着彼此,相帮互助成风。
“那时,全战区还没有像样的商店,即便兜里有钱,也不太容易买到充饥的食品,就是买酱油、醋,都要跑上几十里上安达才行。那么,饿了怎么办?就三个办法:一个是挺着,另一个是早点睡觉熬过来,再一个是喝凉水,撑满肚子。
“可是组织部门会多,而且又大多开在晚上。这样一来,晚饭吃的那点东西,到了半夜,基本也都消化了。
“一次,又赶上组织部开夜会,到了晚上10点才结束。大家往外走时,我这不争气的肚子,咕咕地叫出声来,并且那天,肚子叫的不止我一个,大家饥肠辘辘地回到宿舍,不约而同地端起大茶缸子,把满缸子的凉开水喝进肚子里,然后马上趁着这股饱劲钻进被窝,让自己睡着,以免饿得抓耳挠腮。我们有趣地给这种‘充饥’方式,调侃为‘早睡就饱,喝饱快倒,肚子不扰’。那个艰苦的创业年代,我们就是在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下度过的。”



大头鞋冻梆硬

会战打响不到一年,各路石油大军从四面八方开赴“战场”,这些队伍中有多少人,能通过组织部门的慧眼,提拔上来担当重任,还都是个未知数。
等着各级组织部门逐级上报吗?那可不行。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各路人马都不等不靠,争分夺秒,展开了夺油大战。作为主管干部的组织部门,哪还会存在什么等靠要的作风,双脚踏遍战区,深入基层单位调研,成了穆群义他们当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一切为基层服务,“把麻烦揽上来,方便送下去”是他们的工作信条。
穆老说,组织部门下基层调研是常态。那时候工委机关的车少,下基层、跑井队靠的是一双双“铁脚板”。
“在一人多高的荒草间穿行,啥参照物也没有,独自行走,方向感不强的人,非常容易迷路。
“那是一个冬天,我去拥军村的一个采油队调研,走的时候就已经是下午了,大约2个多小时后才走到队部。不巧的是,正赶上队里搞小会战,干得热火朝天。
“为了不耽误生产,我和这个队的书记商量,利用工作间隙,就在会战一线,向队长、书记询问组织建设情况。
“比如,队里有多少党员啊,新老党员的比例是多少啊,哪些年轻干部办事利落不偷奸耍滑啊,等等。我和两位领导谈得细致,记得也认真。随后,又找了一些表现积极、工作热情的同志进行了个别谈话,调研完成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队里的领导一再留我在那吃饭,我知道粮食是有定量的,我要是在他们队里吃,就会有一个人吃不上饭。
“谢绝了队里领导的挽留,我借着满天的星光,利用北斗星辨别方向,朝二号院走去。天寒地冻,脚上穿的大头鞋,前脸冻得回不过弯,走路像木偶一样深一脚浅一脚。荒野黑漆漆的,安静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都说草原有狼,我有点心虚。害怕时,就望一眼星星,好像它们在和我作伴一样。
“半夜赶回宿舍,已经饿得前胸贴了后背。好在同事帮我打回了饭菜,虽然已经冰凉了,但喝点热水,就着窝头、凉菜汤,还是觉得特别的香甜。”



会战工委成立探亲办

别看石油大会战“干”字当先,可会战工委的主要领导对职工生活也非常关心。
当时,来大庆参加会战的职工,很多人还没有把家属接来。老婆孩子不在身边,时间长了,会影响生产工作。为了满足会战职工探家的需求,也为了他们能把充沛的精力都用在原油生产上,会战工委领导决定,允许会战职工分批次探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探亲办公室,穆老当年就被调到这个部门,为上万名职工探家提供服务。
穆老说:“探亲假大多集中在12月到次年的4月,因为这一时间,东北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四五十度,一些室外的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为了做到劳逸结合,会战工委在这段时间,实行冬季作息时间表,工作从每天8—10个小时,调整到每天5—6个小时。工作内容,也从生产转移到冬季整训,也就是进行政治和技术知识的学习。
“因为这段时间相对宽松,又临近春节,会战工委出于对职工回家团聚的关心,制定了详细的探家方案。给没有带来家属的会战职工每人一个月左右的探亲假,不但工资照发,还在粮食比较紧缺的情况下,给每个人发放了5斤黄豆。
“为了让探家的会战职工探家顺利,不但给黄豆,还派探亲办的同志协调,将人送上火车,我当时在探亲办就负责职工的送站工作。
“会战一年多,大家没白没黑没休息日地干,这回有了探家的机会,又不耽误生产,所以,申请探亲的人比较多,去哪的都有,车次也比较杂。小小的萨尔图火车站,又一次像迎接会战大军一样,热闹起来。
“按照领导的要求,探亲办要负责帮助探亲的职工协调火车站,购到所需的车票,然后,根据车次,统计好人数,把他们送上火车。有时,探亲职工的发车时间差不多就是午饭或晚饭时间,我们就请他们在火车站附近吃上一顿饭,再将他们送上火车。
“那个冬天,是我最忙碌的时间,迎来送往,帮着背行李,一个个送上火车,天天跑得脚打后脑勺。可看到探亲职工那一张张的笑脸,听着他们一声声的感谢,真比自己探亲还高兴。”
穆老拉着记者的手说:“抱歉啊记者同志,老了,记忆差了,可能说得啰嗦,准备也不咋充分,也许不符合你的要求,但这是我记忆最深的往事,也算是我对那个年代的一段真情告白吧!”

红色传承:一个闲不住的人

□讲述人:穆秋英(穆老的女儿)

师范毕业后,父亲与石油结缘,被招进石油部北京设计院,从事勘探工作,并在勘探一线入了党,后转战大庆油田参加石油会战。所以,他把自己定位为三重角色:老石油、老党员、老会战。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组织部门工作时,走遍了战区单位,做调查研究,遴选优秀后备干部。后来,又陆续从事多种工作,他一直认认真真,中肯待人。退休后退而不休,把上半生的工作生活经验结集成书,给后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作为儿女,我们以他为榜样,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像他一样,工作学习不放松。

责编:贾鑫宇 审核:代宝柱 监制:王鹏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组织部   职工   组织部门   窝头   战区   家谱   工委   红色   火车   石油   领导   时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