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韩国对秦国发动了一场“”搞笑”的间谍战与经济战

战国时期列国伐交频频,强则强,弱则亡。毫无疑问,秦国比韩国强的那可真不是一星半点,甚至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韩国恰好又处于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冲突在所难免。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此时的嬴政还不是后世的千古一帝,秦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吕不韦手中。此时的吕不韦通过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解除了当时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信陵君。秦国加紧对山东六国城池的占领,韩国首当其冲。离秦国最近的韩国感受到强烈的威胁。


于是乎有大臣给韩桓惠王献上这样一个计策:此时秦国关中田地严重缺水,不如派水工郑国去秦国,让他说服秦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兴修水利,这样秦国就没有力量攻打韩国。韩桓惠王一听很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这个计策,派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实施疲秦之计,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

秦国对水利专家郑国的到来满怀热情,秦王嬴政和大臣也接见了郑国。郑国给秦国朝堂描述了他的治水方案:从仲山这个地方开渠,引泾河之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当地地形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特点,顺着地形地貌,引水向东伸展,最后注入洛水,全长超过300里,灌溉田亩四万余顷。此渠一旦修建完成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因为泾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在灌溉的同时,还能改良当地的土壤。郑国的游说很成功,无论是秦王嬴政还是秦相吕不韦在反复权衡之下都认可了郑国的方案,认为修建此渠,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于是决定由郑国在全国勘察选址,开工建设。

在施工过程中,不知是谁泄露消息,韩国企图通过修渠来“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嬴政大怒,欲杀郑国。郑国解释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我虽然是间谍,修渠确是为了“疲秦”,但是修完后此渠对秦国有大利,我虽然替韩国拖延了秦军数年,但也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秦王嬴政虽然很生气,但是权衡过后,也认可了郑国的说法,并继续任用郑国主持修渠工作。在郑国的带领下,秦国军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秦国增加了四万多顷良田,国力大增,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韩国灭亡的进程反而加速了。为什么韩国的经济战失效了呢?

1、韩国对秦国的国力估算不足,也低估了秦王嬴政和秦相吕不韦的魄力。秦国人口大概六百多万,男性青壮年也就一百多万,将近二十万人修渠,一修就是十年,这种的规模的修渠在韩王看来可以拖垮秦国,但是事实确实秦国不仅没垮,反而更强了,只是放缓了军事扩张。

2、水工郑国间谍身份暴露后,秦王嬴政依然赦免了他,并继续任命其为总指挥。古语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待之。郑国暴露后,内心觉得对韩王已仁至义尽了,后面就是在为了自己而活,郑国渠的修建工作会更加用心。

3、郑国渠对秦国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灌溉,还可以改良土地,秦国关中地区长期以来被盐碱地所困扰,郑国渠的修建使得大片盐碱地成为了良田。

4、粟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农作物,因为粟不需要太多的灌溉,更适合耕种。小麦种植对灌溉的要求比粟更高,由于当时生产工具的限制,粮食种植主要靠天吃饭,小麦在秦国的种植面积有限。韩国忽略了水利工程对粮食结构的影响,认为郑国渠对粟的产量不会有太多贡献。但是韩国却忽视了小麦。郑国渠的修建正好解决了灌溉的问题,小麦得以在关中推广。小麦的产量远比粟的产量要高,可想而知,秦国的粮食产量会有显著提高,在农业社会,这就是实力的象征。

国家强大,主要靠的是自身内功的修炼。阴谋诡计只在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有奇效 否则难免差强人意。韩国所谓的“疲秦”之策只是一时“聪明”,难登大雅之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韩国   秦国   秦王   关中   国士   盐碱地   水工   计策   良田   小麦   间谍   战国时期   搞笑   经济   秦国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