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祖先曾建鲜卑拓跋部!被北魏太武帝大屠杀吓坏了,才改回汉姓

李白祖先曾建鲜卑拓跋部!

被北魏太武帝大屠杀吓坏了,才改回汉姓

李白,一个始终笼罩着多种神秘光环的人物。他诗写得好,有仙气;家世神秘,有仙气……或许如此,人们才将“诗仙”称号,送给他。

有研究认为,李白是李陵之后,原属鲜卑拓跋部,北魏太武帝时,其祖先遭屠杀,悄然恢复汉姓!

这是真的吗?笼罩李白身上的家世之谜,究竟是有什么样的真相呢?

1.李白说:家本陇西人 ,先为汉边将

李白之谜,就要从其先祖说起。李白曾多次说,白本陇西布衣 ,流落楚汉。(《上韩荆州书》 ); 家本陇西人 ,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 );白本家金陵 ,世为右姓 ,遭祖渠蒙逊难 ,奔流咸秦 ,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说:“家本陇西人 ,先为汉边将!”这就是李白是陇西李氏之后,先祖为西汉飞将军李广。陇西李氏渊源大体如此:

秦国李崇,曾任陇西郡守任郡守。李崇及其子孙便居住于陇西狄道,李崇即为陇西李氏始祖。后,李崇之子李瑶为狄道侯,李瑶之子李信为大将军、陇西侯;李信之子李超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李超之子为李仲翔。

史书记载,李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众寡不敌,战殁”,“仲翔子李伯考奔父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伯考之子成纪令李尚,生李广,史称李广为“飞将军”。到了唐代,陇西李氏遍布天下。

从李广家族是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英雄家族。李广守卫边疆一生,虽身居两千石高官,皇帝也感叹,他怀才不遇,留下“李广难封”典故,最后自杀而死;李广的堂弟李蔡,官至丞相,也自杀而死。

李广的几个儿子,结局也不好。李广大儿子李当户,做过郎官,死的比李广早,留下遗腹子,即后来的李陵。李广的次子李椒,当过郎官,曾任代郡太守,也是先李广而死。李广幼子李敢,随霍去病击左贤王,斩首甚多,赐爵关内侯,后因李广之死打伤卫青,为霍去病射杀。

李陵自幼善于骑射,勇猛过人。少年时代曾任过汉武帝侍卫,后领八百骑兵过居延塞,深入了解匈奴的军事情报。由于其表现非同寻常,又加之当时正是用人之际,于是汉武帝任命李陵为骑都尉,率领5000骑兵驻扎在酒泉和张掖之间,防备匈奴。

2.李陵率五千步卒悲壮出塞

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汉匈再度决裂。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匈奴大举进犯。

35岁的李陵,一来要展现自己的才能,二来要重振家声,多次上书,要求出塞参战。武帝开始不答应,李陵仍坚持请缨,于是调配5000步军给李陵。为以防万一,汉武帝命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李陵。

路博德是成名老将,自然不大愿意为小辈守后路,这就为李陵的最终结局埋下炸弹。面对危局,及皇帝催促责难,李陵最终率领五千步卒,义无反顾,出塞远征匈奴。

李陵率军,出居延塞,向北,三十日后抵达浚稽山,与三万多匈奴精锐骑兵相遇。此地,已经快接近匈奴王庭了,匈奴人纠集大军围攻。李陵率汉军以一当十,同匈奴八万骑兵,殊死搏杀。

在大量杀伤匈奴骑兵后,李陵边战边退,向南退了八天。此时,汉军粮尽矢完,原来计划接应的强弩都尉路博德,迟迟不见人。李陵只好退到抵达鞮汗山固守。面对顽强的汉军,匈奴人准备撤走时,不料叛徒出卖信息,告诉了李陵所部真实情况。匈奴人再次围攻,李陵最后兵败被俘。

李陵虽身在匈奴,但拒不投降。可是,大将公孙敖给汉武帝汇报说,一个姓李人替匈奴训练士卒,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将李陵全家抄斩,李陵从此便断绝了返国之路。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匈奴兵法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

身在匈奴的李陵,听到家人的消息后,发出的绝望之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3.李陵在匈奴的儿子,拥立了乌藉单于

李陵战败被俘后,在匈奴中过了三四年囚禁生活。后来,听到全家遭杀的消息后,无路可去,只能投降匈奴栖身。

这里要说一点,所谓汉武帝杀李陵一家,仅仅是杀,李陵妻、子及母亲,即李广儿子中老大李当户这一系。而不是,满门抄斩,户灭九族。李广的其他两个儿子及家人,及陇西李氏的其他人,并没有涉及。更没有牵扯,李广的其他堂兄弟。

李陵投降匈奴!这令匈奴单于万分惊喜,无他,只因李广,在匈奴中的名头太大了。李陵作为李广的长孙,投降匈奴,自然要给予优待。再加之,李陵武艺出众,精于用兵,本是骑都尉,竟然率5000步卒,同对抗匈奴近四十天,几乎全身而退,游牧部族多以强者为尊,故而颇为重视李陵。

匈奴单于“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于是,李陵就成了匈奴的驸马,并封为右校王。右校王即右贤王,匈奴贵族封号,二十四长之一。在右部诸王侯中地位最高,与诸右王居匈奴西部,自置于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可见,匈奴对李陵的看重。

当然,也不能排除,虚置高位,将其架空的目的。毕竟,李陵投降后,其他被俘的汉军,多依附李陵,由此进而形成一个小集团。

据考证,中亚某地曾发现汉代宫殿遗址。人们怀疑,那里就是当年李陵居住的地方。

李陵的匈奴妻子名叫拓跋。公元前74年,李陵去世后,李陵和拓跋后代,及他们的部属,就按照“以母名为姓”的胡俗,将其部落,命名为拓跋部。或许是为了避免,受匈奴王庭的压制和排挤,李陵去世后,他的儿子们逐渐向东方游牧,抵达东北三江流域。

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国内大乱,匈奴五单于争立,李陵的儿子, 在大泽之东,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

乌藉人就是古代的肃慎族,商周时期生活在长白山一带,秦汉时,分布到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流域。乌藉都尉在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受屠耆单于命与右奥鞬王各率兵2万驻屯东方,防备呼韩邪单于。他被立为单于后,与屠耆、呼韩邪、呼揭、车犁形成五单于纷立局面。

不过,李陵的儿子,虽然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但终究势力薄弱,第二年就被更强大的呼韩邪单于所灭。李陵儿子们也只能依附匈奴的强者,从此四分五裂,最终彻底融入到了各部族中。

好在《宋书》《南齐书》给留下了当年蛛丝马迹。其中有“索头虏,姓拓跋氏,其先李陵后也”的记载。

4.北魏太武帝时,敢说是“李陵之后”者,多遭屠杀

东汉初年,鲜卑人走上历史舞台,史书中第一次出现了鲜卑这个词。后来,鲜卑逐渐融合周围其他部族,壮大发展起来。在鲜卑人中,有匈奴、汉人、乌藉人等等相对独立的群体。

人们认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陵的儿子所在拓跋氏,逐渐同鲜卑人融合,形成鲜卑的拓跋部。毕竟,匈奴单于女儿之后,在草原上还是比较高贵的血统。

随着时光推移,拓跋鲜卑人建立了北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为了打造“君权神授”的法理,编造了一套始居匈奴故地,遭遇天女,受命相偶,诞生一个儿子,就成为北魏鲜卑的王室的神话故事。

随后,凡是敢说“拓跋部是李陵之后的”多遭杀戮,造成了崔浩大血案等案件。为何,因为拓跋氏出自索虏,并非鲜卑正统,匈奴之女更是外族人。堂堂的大魏皇室,怎么可能出自汉人、匈奴、鲜卑三部相互融合的混血种。故而,有人敢于说是拓跋魏是李陵之后者,辄见杀。

为躲过“李陵之后而被杀”的灾难,一部分拓跋诘汾的后裔,念念不忘李陵之后,便乘机恢复陇西李氏姓氏,一来追溯先祖,二来避免遭李陵之后而被杀。

史书及墓志记载,北周时期的李贤、隋代的李穆,自认为李陵之后。那么,他们是李白的先祖吗?

5.李白是李贤之后吗?

李白先祖问题,一直扑朔迷离,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李白自己含糊其辞。在先祖问题上,李白只说远祖,为陇西李氏之后,不说近祖。

对于李白近祖问题,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李白为李唐皇室之后,或为李渊,或为李建成、或为李元吉等之后,多在贞观初玄武门之变后,其祖先逃往西域。另一种说法,就是李白是北周时期的李贤、李穆之后。

隋炀帝杀李穆之子李浑全家三十多人,其余流放边徼。李白先祖逃往西域。

《北史 李贤传》记载,李贤字贤和,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因居北狄,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曾祖富,魏太武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殁于阵,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李贤曾长期在陇西及周边任职,其墓在固原。人们认为,就是李富时期,他们改回李姓。

李贤为拓跋俟地归第十世孙。拓跋俟地归,索头鲜卑首领,谥号“元”,公元55年至公元105年为鲜卑首领。学界列李贤世系为:李广—李敢——李陵(匈奴右校王)——李陵子(匈奴右校王)……十世祖拓跋部俟地归------曾祖父——祖斌——父文保——(李贤、李穆、李远)

李贤及其弟李穆,长期在汧陇,逐渐发展成为门阀势力。李贤、李穆为北魏、西魏、北周时期重臣。终于引起隋炀帝的忌惮,将李穆第十子李浑及全家,以谋反的罪名,抄斩三十余人,其余“皆徙边徼”。

学界认为,就是在这个时候,李白先祖这时候被流放到了西域。从这一点上说,李白为李陵之后,原为拓跋鲜卑部,在北魏太武帝时,遭屠杀,悄然改为汉姓,迁回陇西。从李陵到唐玄宗时,约八百五十年,大概是二十八代人。有人考证,李白为李广二十五代孙。

故而李白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鲜卑   北魏   陇西   单于   李白   汉姓   之子   都尉   先祖   汉武帝   匈奴   祖先   曾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