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多年前,英国医生用相机记录古城沧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百年的时光,城市会发生多少变化?今天,要给大家介绍几张120多年前的沧州老照片,让我们一起穿越百年,看看那时沧州的生活场景吧。

这些照片都是英国医生潘尔德拍摄的,他是沧州博施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沧州博施医院是1898年英国路博施家族为纪念路博施医生在沧州行医而捐赠的医院。博施医院在当时整个华北地区都属于规模较大的医院,成为当时沧州大运河畔的城市地标建筑。

潘尔德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他于1896年来到沧州,主持创建博施医院。潘尔德待人和蔼可亲,方圆几百里地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就诊。他来到沧州,发现患有眼疾的患者特别多,就在回国期间专门学习眼疾治疗。他每天除了给患者看病,还要管理医院事务,积劳成疾,年仅33岁就不幸去世。

在沧州期间,潘尔德除了给百姓治病,还拍摄了大量当时沧州生活场景的照片。

多年来,沧州市博施博物馆馆长于龙华一直在研究、挖掘关于博施医院的历史。在百年风雨中留下的那座小楼(博施医院一号楼旧址,位于百狮公园以西)到底还藏着多少秘密?带着这个疑问,这些年,他尽其所能去寻找、去挖掘、去梳理……

于龙华拜托在英国留学的朋友帮忙寻找博施医院的历史资料。2022年9月,这段异国的寻找终于有了回音。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朋友找到了潘尔德等医生在沧州期间拍摄的影集。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以及照片上的手写英文,瞬间将我们带回到1900—1909年期间的沧州。


这是英国医生潘尔德当年从天津的大运河“西大湾”乘帆船去沧州的场景。西大湾曾经是天津运河上重要的码头和漕运粮食集散地,南来北往船只竞相停靠,人员涌动,周边庙宇、学堂、店铺、饭馆、剧场等样样俱全,市场一片繁荣。
自古以来,运河就承担着交通航运的重任。大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第六屯村,北到青县李又屯村,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处码头。一条河连起了南北的文化和商贸,往来于大运河上的过客有踌躇满志的赶考书生、春风得意的上任官家,也有行走四方的商贾,落寞失意的文人。大运河就像是现在的高速公路,一个个码头就像服务区。
潘尔德也是当时在大运河赶路的一名船客。一百多年前,他乘船行驶在中国最重要的河道上,来到了沧州。

当时从天津来到沧州的方式之一,就是沿大运河乘可以居住的“房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客船)。
从天津到沧州,路程虽然不长,但当时乘船却需要4-5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船家吃住都在船上,对他们来讲,船就是他们的家,是可以为他们遮风避雨的小天地。从天津到沧州,潘尔德把这短暂的河上住所,称之为“House Boat”。
这种木帆“房船”,从船头开始,最前面的船面,船家称之为铺头,下面为尖头舱,可存放缆绳、铁锚等工具。后面的船舱,相当于一间微型木房子,可以住人、存放货物。


这张照片拍摄了大运河上一条载满船客的船。潘尔德在照片上写道:这也是许多患者来博施医院就医的方式之一。
帆船的帆布打满了补丁,船上人挤着人。
与这条船相比,那条“房船”要高级很多了。


这张沧州小南门外的街景照片,潘尔德给照片的备注是:街道左边店铺的招牌是“油店”,街道右边是一个卖鞋的店铺,它的招牌横穿了整个的街道。
从照片的英文说明看,这张照片的拍摄点是在小南门外,拍摄视角是从南往北。街道上人头攒动,推车背篓,南来北往。而当时的街道,看上去也就3-5米的样子。目光所及,小南门的城门楼及城墙垛口清晰可见,而城门楼与想象中有很大的落差——这是大名鼎鼎的“小南门”城门楼吗?似乎是有点简陋了,宛如现在的一个简易凉棚。
关于小南门的来历,说起来还与运河相关。沧州当时运河上货来货往,商业繁华,为了出入方便,就在沧州城墙上多留了一个小南门。随着大运河码头经济的延伸,从小南门到距离河岸更近的西门之间,形成了一个固定贸易区,集中了一批贸易市场,小南门城厢一带渐渐成为沧州的商业中心。


大南门(阜民门)是相对于小南门(迎薰门)而言,它是沧州城的南城门。城门位置在现在的解放路与清池大道(原南北大街)交叉口附近。
一百多年前,潘尔德医生书写的都是连笔的英文字母,每个单词几乎都需要猜一猜。
博施文化公众号是这样翻译的:老年间,大南门外沧州城墙下曾有一条深深的护城河,但如今它已渐渐填平,悬索吊桥也不再使用了。在城门里面,悬挂着因秉公办事而受到百姓爱戴的前任县太爷的鞋子。这种悬挂鞋子的做法是对继任者的一种提醒,希望他们“走”受人爱戴的前人一样的道路……
从这张照片看,它的位置是大南门西边的城墙拐角处牛市街北面附近,再往西也就是“幞头湾”了。当时城砖经过数百年岁月的洗礼,已经严重风化,城墙似乎也已失去了它的防御功能,一些人背倚城墙下建房搭屋。


这张照片记录了运河行船至浅滩或遇到淤泥受阻时,为了能顺利通过,船工们群情激奋,齐心协力撑篙,呐喊助威的场景。
与船相关的不止是热闹繁华,还有寻常人家的苦日子。“撑船、打铁、磨豆腐”,过去三个苦行当中,撑船排第一。撑船可不是划船,是指用长竿斜插到水底,向后用力推动,使得船在反作用力下能向前移动。
百年之前,运河边有很多沧州百姓靠河吃饭,做撑船、拉纤的行当。“嗨呦,嗨呦……”每当逆水行船,或者遇到险滩恶水,就全靠撑船的、拉纤的,才能化险为夷。

这张照片是潘尔德在水月寺拍摄的,他对于水月寺的注释真是充满了诗意:The god of their fathers (这里先辈们心目中的神) moonlight on the waters temple Tsang Chou(沧州在水上洒满月光的寺庙)。也不知他是否了解关于水月寺名字由来的那个故事。
“水月寺”的得名源于大运河的一场水患。传说,水月寺的得名源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洪水。当时洪水泛滥,运河水位猛涨,在盐场附近决口。可是,大水经过水月寺的时候,竟然越寺而过,水月寺也毫发无损。大家都说水月寺有神灵护体,也有人说水月寺里有一颗避水珠。

来源:沧州晚报 记者 马艳

点分享

点收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沧州   水月   大运河   英国   天津   南门   城门   运河   城墙   古城   医生   相机   医院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