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满族官员对降臣的态度,有何特点?

明朝汉官投降后,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流入后金政权中,必定有其积极作用。

但在清朝初期,随着大量汉官投降,对满清贵族与官员来说,其在朝堂上的竞争逐渐激烈,并且受华夷心态影响,对汉官多为疏离心态,主要表现为心存隔阂、怀疑不满。

降臣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群体,加之明清之际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满族少数民族政权以武力手段进取中原,民族矛盾冲突趋于激化,这使得明清之际的降臣处境更为尴尬。

满官对汉官心存隔阂,疏离汉臣主要缘于“华夷之辨”这种古老的民族意识。后人常以“华夏”自称,周王室与所建立的诸侯国被称为诸夏。

孔子是从文化上区分“华夏”与“蛮夷”的第一人,张仲谋学者在《忏悔与自赎一一威臣人格》中提到:“孔子之后,‘华夷之辨’就被视为‘春秋大义’,从此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乃至中国人文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对汉族士人来说,拥有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对少数民族具有拒斥心态。

这种意识在汉族人的心里深深扎根,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王朝。反之,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亦是如此。

将这一民族意识置于明清历史时空中考虑,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与一直心存自豪感的汉族进行战争,并且不断取得胜利,这使得一些汉人的内心无法接受。

当然后金不断胜利,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同时也使满族群体的自信心不断增长,作为统治阶层,自认比汉官高一等。

阿敏贝勒认为自己的待遇应该比汉游击、参将的礼仪待遇是要高的,他对于天聪汗抚养降民的政策持否定态度,含蓄表露了其对汉人的不满。

满官对汉官的怀疑不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统治者对汉官的政策。

统治者最初采取恩养汉官汉人的政策,尤其到了太宗时期,更加优待汉官,这使得很多满官心存抱怨。

朝廷的职位有限,给予汉人官位意味着满族为官的机会将变小。冯尔康在《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中,提到“科举制下有功名的士人名额所占比例最多不超过10%,最低只有1%左右。

与其它职业人口相比,士人显得很少,需要指出,由于科举士人是封建官僚的后备军,在有限的官位面前,这数十万士人也可谓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了。

而投降的汉官数量并不少,可以找到比之前科举更便捷的方式进入仕途,这对想入仕途的旗人而言,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本来内心就与汉族存在隔阂,加之朝廷政策的外因,使这种不满溢于言表。

第二,一些汉人汉官的行为使满官心存忌惮,不愿相信对方,与其交往。

《满文老档》里有几则史料:诸申去汉人家中饮酒,中毒身亡,满官收汉官之物,被人揭发以及清太祖对于满官可收汉官或汉人之物作出规定,说明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

而且这种刑罚也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使满官内心忌惮与汉官相处,汉官对满洲官员也心存畏惧,并非真心相处。

即使到了太宗时期,这种现象也一直存在,据《满文老档》中记载,这种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满汉官员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保持一定的距离。

作为官员,看到民间满汉人民的交往,发生了杀人案件,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也会对汉官产生一定的怀疑,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满汉官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疏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满族   满洲   汉族   官员   士人   科举   汉人   统治者   隔阂   清朝   少数民族   初期   态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