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皇帝,唐朝最后的一个好皇帝

唐宣宗李忱被认为不慧,世人皆认可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李忱原名李怡,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唐长安城大明宫。为唐宪宗第十三子。生母郑氏(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光王李忱。


由于生母位微人轻,光王出生后,不招宠幸,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地成长。因此,李忱从小就显得落落寡合、呆滞木讷,与其他亲王群居往往终日不发一言。成年之后,情况不加好转,反而愈加寡郁,人们都认为这跟宫廷的一场行刺有关,原来,年幼的李忱在一次入宫拜谒懿安太后时,不料刚好撞上宫人行刺,当时虽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此以后,李忱落得更加沉默寡言,十六宅的皇族宗亲们于是认定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家伙这回肯定是彻底吓傻了。

由此以后,不论场合大小,光王都成了人们取笑捉弄的对象,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请诸位王卿,众人欢声笑语,唯见李忱闷声不响,文宗皇帝便拿他出戏:“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诸王一哄而上,百般戏谑,可光叔呆若木鸡,甚至连嘴角上也丝纹不动,文宗忍俊不禁,不由笑得前仰后合,诸王也随之哄堂大笑。

然而,一个年轻的亲王忽然间止住了笑容,面对这么一个寡言寡语,始终面无表情的人,他心里飞快闪掠一个念头——一个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为一切外物所动,如果不是愚不可及,就是深不可测。

李瀍忽然有点不寒而栗,他意识到,光王极有可能属于是后者。

直到李瀍登基,这种感觉始终挥之不去。于是,李忱的生活便频频发生意外。有一次,武宗邀诸王和光王一同出游,酒后回宫时,便已属深夜,跟大家一样微微醉意的光王再一次“意外”摔下马背,漫天鹅毛大雪很快将他层层覆盖,李瀍和许多人都料定这个掉队的家伙肯定回不来。然第二天一早,人们却在十六宅看见了光王,尽管他一瘸一拐,脸上也青一块紫一块,但事实还是摆在了李瀍面前,光王没有死——而且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死掉。

武宗李瀍愕然良久,终于不再想煞费苦心地制作“意外”了,他现在想动真格的。某一天,李忱被四名内侍宦官绑架,关进了永巷,不久被扔进了公厕。内侍宦官仇公武提议李瀍干脆把这个傻子杀了,李瀍马上就同意了。可是,武宗没有料到,仇公武并没有把李忱杀掉,而是将他从宫厕捞了出来,把他藏进粪堆里偷偷运出了宫......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李瀍驾崩

百官奉迎李忱于玉宸殿立为皇帝,朝野上下的人们很快就回过神来了。

原来宦官需要的是一个傀儡,而有谁能比李忱这个木头一样的傻子更适合的人选,在李忱接见文武百官的仪式上,宦官仇公武的红光满面,始终荡漾着一个心花怒放的笑容。是的他有理由这么笑。生杀大权的剑柄似乎已经牢固地握在了自己的手里。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当李忱以储君的身份开始接手军国大事,仇公武的笑容就在脸上逐渐凝结了。

因为,这个由他一手扶立的傻子突然间就变了,变得让他感觉无比陌生。

过去那种自闭木讷的神情、空洞散乱的目光、怯懦萎靡的状态,全部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威严而自信的脸庞,一双睿智而深邃的目光,以及沉着有力的言谈和大气雍容的举止,看上去不但和从前的光王判若两人,而且根本不像是一个尚未正式即位的储君,更像是一位御极已久的成熟帝王。

仇公武始而诧异,继而困惑,终而震惊。难道?这才是光王的真面目,三十七年来,他一直都在倚傻卖傻,忍辱负重,就是为了今天的这一刻?至此,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当初武宗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将李忱置之死地,原来他早已洞察出来,然而,现在醒悟还是太晚了,木已成舟。宦官仇公武只能将错就错、听天由命,他无奈而悲哀地看到自己精心饲养的金丝雀,突然挣破牢笼,直飞蓝天,变成一头俾睨天下的苍鹰......

不过,人们并没有感到悲哀和无奈,而是感到由衷的庆幸。

因为终将知道,这三十七年来,所有人都看错了这个光王。


即位后的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明察果断,恭谨节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致力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文宗   会昌   傻子   皇帝   内侍   宦官   生母   亲王   木讷   唐朝   笑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