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一个被颠倒错乱数千年的节气!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熊春锦先生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内容,敬请点击原版书籍了解!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日月星辰循环不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立春以后是哪个节气?雨水?其实,按照原生态的二十四节气,立春以后的这个节气应该叫做启蛰。


启蛰在每年阳历2月18日-20日,前后节气顺序实为:立春,启蛰,古雨水。这其中的秘密,还需要一番探源道来。





熊春锦先生为什么要在启蛰节气章节披露惊蛰被改为启蛰并颠倒了节气顺序这个跨越千年的秘密呢?


二十四节气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倒底隐含着什么天机?



关于文中讲到的修身实践者以及对自己体内变化较敏感的人,


在每一个节与气的转换变化之时,同步入静内观身体,常常能发现和体悟出相应的脊椎体出现类似温差的变化,甚至会发现轻微的震动或跳动现象……


先生还提醒修身养生者应当在启蛰期间运用十二消息卦,对体内的五德能量进行全面分析。


借助宇宙中泰卦卦象能量的变化运用于身内从而形成身内泰卦的三阳开泰健康状态…….


更特别强调了启蛰期间进阳火,退阴符的重要性与具体操作方法,


由于篇幅有限建议爱好者查阅原文,现仍然将部份基础养生内容摘录于此,感恩作者。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启蛰的寻根探源——为何立春后是启蛰而非雨水

熊春锦


启蛰”这个节气,现在日历上称“惊蛰”,排在雨水之后,但古代称为“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如果从冬至算起,实际是第五个。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节气的形名和次序也有偷梁换柱、桃代李僵的事情发生,“启蛰”的形名和次序在历史发展中也发生了偏差。


这种命名和次序发生偏差,对于农事本身来说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对于修身养生求真者而言那可是天大的事。所以,对于启蛰这个节气,我们需要探讨清楚,把颠倒的次序再颠倒过来。



一、字源字义探究

启的字形演变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启”是什么意思?


“启,开也。”《说文解字》:“启,教也。”


《论语》:“不愤不启。”


《玉篇》:“书曰启明,本亦作晵。”


《尔雅·释天》:“明星为之启明。”


东晋郭璞对此注道:“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


晨见东方那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就是启明星,而黄昏在西方天边所能看到的那颗星就是太白星。这两个名称,其实说的是同一颗星。


启,还有主动、从容之义。“启蛰候虫犹自闭”,在启蛰的时候,那些尊天敬地、无为而治的应候之虫,顺四时之度令而冬眠的虫类,还没有真正完全苏醒,但是已经开始进入苏醒的开启、启始状态中。


(二)“惊”的字源与字义



惊的字形演变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惊”,《说文解字》讲:“惊(驚),马骇也”。


《玉篇》:“驚,駭也。”


《周易·震卦》:“震驚百里。”


《诗经·大雅》:“震惊徐方。”


惊,还有慌乱、恐惧之义,要么是马四蹄掀踏不安,要么是马撒开四蹄狂奔,甚至是马拉着车横冲直撞,都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用“惊”字替代启,并不符合天道自然无为治理法则和秩序的特点。


(三)“蛰”的字源与字义


蛰的字形演变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蛰”的本义,指动物冬眠潜藏起来不进食也不活动的一种生理状态,是候虫类顺四时之度而进入冬眠的一种深度休息状态。


《说文解字》指出:“蛰,藏也。”


《尔雅·释诂》:“蛰,静也。”藏和静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藏固然就需要保持安静。


《周易•系辞下》指出:“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说明龙和蛇都存在着冬眠这样一种生理现象。


质象领域隐有龙之蛰藏,物相领域显有蛇之蛰伏,都是一类的属性。


(编者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物相的星球只占宇宙4%,表现出原子以上能量结构,能被肉眼所直接观察,或借助放大镜而观察;剩余96%属于质象世界,其中22%为暗物质,74%属于暗能量,即炁(气)、光、音等能量。质理学是研究质象世界的学说,主要体现在传统道德根文化学说中,已逐渐被现代物理科学所验证。对应于人体,主要指的精气神。)


“蛰”,有时候也用于形容人,一个人独处一时,就像我们现在形容某些男和女一样,是一种蛰居状态。


只不过现代的宅男宅女是蛰而不静,蛰而难静,只是形式上的独居而处。


这种也有独处、潜藏的意思,是本义的一种延伸,就像宅男宅女一样,跟这个“蛰”的音挺相近的。





二、汉武帝首先篡改“启蛰”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从改“启”为“惊”的历史缘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将“启蛰”的形名更改为“惊蛰”,而且变更了启蛰与雨水的序列位置,这都是在汉代发生的。




汉武帝的祖父汉文帝名刘恒(公元前179年~前157年)时期,为了避刘恒之“”字名讳,将老子五千言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恒”字,强行篡改为“常”字。


这在五千言的通行本《道德经》里面一直延用至今,从未有人为它正名。无独有偶,汉武帝的父亲名刘启(公元前156年~前141年),汉武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篡改成了“”字,从此“启蛰”就变成了“惊蛰”,逐渐丢失了节气名称的原义。



后代学者在研究节气的时候,因为不知原委,也就想当然、牵强附会地美化这个“惊”字与春雷之间的关系,人为性地让节序名称和顺序去符合自然规律,既迷惑了自己,也成功地迷惑了后代。但是,从自然界的气运变化上,从五运六气的变化层级而言,启蛰绝对不能运用到雨水之后,因为龙行才能雨施。



三、“启蛰”节气见“启龙”


当代《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指出:“龙,又是东方天东宫苍龙的龙宿星宿”,“启,乃节气之称,即后世之启蛰。”“有启龙者,谓时届启蛰,龙宿见于东方也。”这说明启蛰形名的确定,与天文中的星宿运动密切相关。


组成龙宿星座的星星,在每年的启蛰时会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商代甲骨文之中,就有正月龙见的记录:“癸卯卜,囗贞,有启龙,王比,受有又”;“贞:有启龙,王勿比。”启龙是启蛰的启龙。在天文学中,龙宿星见于东方天际,在身内则见于“腰椎一”上的能量变化。



图片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黄帝阴符经》:“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德,万变定基。”


天、地、人三才都应该合德而守一,而不能擅自产生突变;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形态、品质、品格以及动态都要与自然法则秩序相吻合,才能够实现万变定基。


古代常常把“龙蛇起陆”作为先导和征候,通过对它们在陆地上的正常表现和异常表现详细地加以分析,来把握自然的变化规律。


在古六历当中,“惊蛰”节气的名称皆为“启蛰”。当代姜涛《“历居阳而治阴”——略论二十四气入历及其在清代以来的变革》一文中,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中前六气在历代历法中的变动:



从此表中可以看到,西汉太初元年,改启蛰为惊蛰;东汉元和二年,更改了节气的次序,将雨水移到惊蛰之前,清明移到谷雨前面。


隋开皇十七年,将惊蛰恢复为启蛰。唐武德二年,恢复启蛰在前、雨水在后的次序。唐开元十七年,又改雨水在立春后,并且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到现在。


由此可见,将启蛰改为惊蛰,是汉武帝时期避讳的产物;而后世屡次将惊蛰的次序颠倒至雨水的后面,则是丢失慧识文化所赋予的节气本义,将“惊”字与自然现象进行附会的结果。若依据物应性来定位,启蛰就当在雨水之前,因为“启龙”运动后才能春雨普降。


四、启蛰正名的形名学意义


《郁离子•论乐》中记述:“是故雷不鸣于启蛰,而鸣于日至,则天道变;(天上打雷的时间如果不是发生在启蛰的时令区间内,而是拖到夏至时令区间才发生,或者提前冬至时令区间内发生,都不吉祥,表明天道会有变化鸡不鸣于向晨,而鸣于宵中,则人听惑”。公鸡不在清晨的时候叫,而半夜叫,那么社会就会由于信德丧失,出现谣言惑众的现象,各种迷信就会风起。



我们给启蛰正名,不仅要在位置上进行正名,而且在名号上也要进行重新定名。黄帝的学说中对于形名学非常重视,如果名定错了,就没有对应和呼应。


而在民间应用中,实际上也应该高度重视按照慧识悊学诞生的历法和定名,把握好形名来进行治事养生以及修身实践,去体悟黄帝所揭示的“形名已定则无所逃迹匿正”的规律。“无所逃迹匿正”,是指形和迹都无法逃遁。其欲相、色象的相和象,都容易被我们所把握。


(编者注:道德根文化依据人类精神系统的分期,分为性识悊学文化期、慧识悊学文化期、智识哲学文化期和意识哲学文化期四大分期。其中性识悊学文化期和慧识悊学文化期在2500年前的轴心时代之前,是中国古代建立在全脑和心脑立体运用生理基础上的立体悊学文化,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老子;智识哲学文化期,所调用的大脑工作区间是人类左脑的质层和皮层以及右脑皮层,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汉代及以后则进入意识哲学文化期,意识哲学文化诞生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左脑皮层思维,代表人物有董仲舒、朱熹等。)


五、启蛰修身顺四时


能量卦象:泰卦进入生成期

天时能量对应:正月

地支时能量对应:寅时【即3~5时】

月度周期律对应:初五日

天象所座星宿对应:箕宿,尾宿

臟腑能量对应:

经络能量循环对应:肺经

天地能量主运:木气仁德能量峰值期

六气能量主气对应:初之气厥阴风木

八风能量对应:条风

四季五行对应:五行阴阳属性是阳木

五音能量对应:角音波

人体脊椎对应:第【1】腰椎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熊春锦先生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节气   雨水   惊蛰   汉武帝   立春   次序   中华   能量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