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狄青-与岳飞齐名的一代名将

在整个宋朝,尽管狄青与岳飞所处朝代并不相同,但都可以说是宋朝最为出色的两个将领了。

南宋的岳飞在抗金的道路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眼看大局将定。却惨遭秦桧陷害,被皇帝赐死。

而狄青尽管获得了仁宗的信任,却在权臣的嫉妒下被排挤出京,抑郁而死。

狄青可以说是北宋时期最为骁勇善战的将军了,为保卫北宋边境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武将功劳大,势必影响文官的地位。

北宋的文臣怎么肯允许狄青这样的武人一路升迁威胁自身的地位。

狄青终究也是在无端的陷害中死去。

阴差阳错入军

狄青出身贫寒之家,狄青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双亲,与哥哥相依为命。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自然是没有钱去读书的,而宋朝偏偏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年代,只有文臣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狄青明白,自己是没有办法走从文的这条路的

于是狄青便有了从军的想法,每日勤加练习,以求日后能够出人头地。但此时,却发生一件改变狄青命运的事情,他的哥哥因与人打架,获罪要发配充军。

狄青为让哥哥能够好好的活下去,选择代兄充军。

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狄青脸上被刻了字入京充军。

狄青的从军入伍之梦就以这种方式实现了。

骁勇善战,晚景凄凉名将狄青

初入京城的狄青只能做一名小小的骑兵,他的任务就是每天训练、再训练,尽管日子非常苦,但狄青从未叫过苦。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起兵造反、想要自立门户。

此时的北宋朝廷已不征战多年,在战争直逼城下时,甚至找不出一名合适的将军。

此时,狄青的机会来了,宋仁宗任命狄青为延州指挥使。

而狄青的军事才能也正式展现出来,与其他的军官不同,狄青不仅勇猛还非常的有谋略,在战场上,狄青常常戴着极为凶狠的面具,并披散着头发。

面对这样的狄青,敌军在气势上就输了一大截,更别说与狄青正面交战了。就这样,狄青立下了无数了军功。

说狄青勇猛自然是真的,毕竟他曾多年勤学苦练,是有真本领的。

可是他哪里来的谋略呢?毕竟他从小家境贫寒,从未读过书,又怎能知道用兵之道呢。

这要从尹洙的引荐谈起。

在尹洙看来,狄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事实也证明,尹洙确实独具慧眼,狄青也并未辜负尹洙的知遇之恩。

尹洙将狄青引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范仲淹和韩琦看到狄青后,对他也是多加赞赏。认为他确实具有将帅之才。

在此机遇下,狄青甚至得到了范仲淹的亲自指导,在范仲淹的教导下,狄青更加刻苦用功,读了大量的书籍。

极大的弥补了之前只懂蛮干不懂谋略的短处。

范仲淹的悉心教导,使狄青进步神速,很快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人,于是范仲淹将狄青引荐给了宋仁宗,狄青很快便得到了赏识。

狄青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宋军的士气也大增。

每当狄青打败敌军后,便会在敌军的要害位置建造都城、城堡,可见狄青的军事才能

与西夏的战争中,狄青共花费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在这四年中,狄青共打了不下二十五场战。

敌军看出了狄青的军事能力,也清醒的认识到,宋军所能指望的只有狄青一人。

只要将狄青打败,剩下的宋军便能够一击毙命。

后来两方的交战中,敌军将全部的火力全部集中在攻击狄青一人身上,即便狄青再勇猛也避免不了被乱箭射中。

在一次战争中,狄青身负重伤,但依然选择亲自迎敌。宋军士兵、将领看到主帅这样拼命,士气大增。很快就打败了敌军。

狄青也愈加受到朝廷的器重,狄青一路由刺史升至到了团练使。

当西夏再次举兵时,宋仁宗甚至让狄青亲自画军事地图,并直接用。

在狄青的带领下,宋军终于将西夏打服,直接投降。狄青也因此官升至枢密副使。

在北宋,枢密副使一职可以说是武将能够达到的最高级别了,由此可见狄青的能力。

北宋皇佑五年,蛮族首领侬智起兵叛乱,也是想要自立门户。

侬智直接率军一路攻陷了邕州以及附近大大小小的州县不下十个。

而此时的宋军,大部分的主力还都放在了北方的边境,对于侬智的反叛甚至需要重新调派兵力。

宋仁宗只好派杨畋、余靖等人前去应战,但侬智毕竟是有备而来,仅凭宋军这几个将领,根本无法打败侬智。

眼见前线一直吃紧,无法打败敌军。宋仁宗不知如何是好,狄青主动请缨,向宋仁宗表示愿意奔赴战场,领兵出战。

宋仁宗感动不已,心中大石也总算落定,即刻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在狄青出征前,亲自摆酒设宴,为狄青送行。

狄青前线之前,宋军连连败退,溃不成军,军中士气衰弱。而狄青的到来,让宋军看到了生的希望,狄青也立刻整顿兵马,与众将士分析了此刻的战争形势,反思之前战败的原因。

并重新制定了战略计划,在狄青的带领下,侬智不得不选择撤退,宋军大获全胜。

狄青在此次战争中,更加受到宋仁宗的器重。

而此时身居高位的狄青却成为文臣的眼中钉,在北宋这个文臣当道的天下,这些文臣岂能让一介武夫官升如此之快。

他们想的不是国家的内忧外患,而是害怕狄青崛起对自己的官职和地位有所影响。

他们害怕、畏惧狄青威胁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开始想办法污蔑狄青。

狄青升任枢密使第四年,便有谏官上奏弹劾狄青,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谏官弹劾狄青的理由居然是说他家的狗生出了犄角还会发光。

奏折中隐隐约约的影射了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

文臣之首文彦博首也跳出来向仁宗说狄青武将出身不仅格外偏袒士兵,甚至每次得到封赏,士兵都会歌颂一下狄青。

文彦博甚至在禀报过程中添加了子虚无有的事情。比如说狄青手下将士只知道有狄青而不知有皇帝。

听到这个话的宋仁宗当然不是滋味,便问文彦博应该怎么办。

文彦博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便趁机说应该贬狄青为节度使,将狄青驱离枢密院,狄青自然无法有不臣之心。

听了文彦博的建议,宋仁宗未免觉得惩罚有些过重,属实不太好。

但文翰博却说太祖是如何获得皇位的呢?难道不是先得到了军心,发动陈桥兵变的吗?此时,欧阳修也上奏直言恐狄青有不臣之心。

欧阳修在北宋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宋仁宗听到欧阳修对狄青的评价,加上文彦博的百般挑唆。

终于,宋仁宗在文官的一致弹劾下,罢免了狄青的枢密使一职,并将他调离到了陈州,不得留在京中。

当狄青得知此事时,曾经想要面见仁宗,但此时的文官最怕的当然是狄青当面向仁宗问及此事。都恨不得让马上远离京城。

又怎么会他与仁宗见面呢。

接见他的文彦博更是冷眼相待,告诉狄青已经受到了仁宗的怀疑,此时让他离京已是对他网开一面了,还假模假样的劝说狄青应该感恩戴德,及时怀疑了你却依然没有选择杀你,你应该感谢陛下不杀之恩。

狄青听到宋仁宗对自己十分怀疑,心中甚至难安。

他知道,武将只要是被皇帝怀疑,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恐惧、害怕的狄青只得收拾行装离开京城到了陈州。

即便到了陈州,狄青也始终是不放心的,而不放心的原因在于文彦博曾建议宋仁宗每个月都要派使者去陈州慰问狄青。

而每个月使者到来之时,狄青都非常的惶恐,担心使者是来下旨杀自己的。

在长期的担惊受怕中,狄青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便郁郁而终。至此,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可以说狄青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北宋的军事上,也为国家打了多场战役,一改北宋在战争中的被动地位甚至让西夏归降。

最终却仅仅是在文官的嫉妒、文官的陷害下而获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便从此远离了朝堂,再无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之后的狄青直到最后病逝都再未得到了朝廷的启用,宋仁宗得知狄青去世,在禁苑中为狄青举哀,追赠狄青为中书令。

但仁宗是否真的知道狄青所想,并非这死后的殊荣,而是为国效力的机会呢?

宋朝一直以文治天下,武官并不受重用,因此可以称作上名将的恐怕也只有狄青和岳飞两个人了。

与岳飞相比,狄青也许死的更冤一些,狄青是以被叩以莫须有的罪名在北宋文官的集体合谋下惨遭贬黜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北宋   谏官   京城   文官   西夏   武将   敌军   宋朝   勇猛   名将   地位   狄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