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琴:15岁嫁给溥仪,走过14年无性婚姻,离婚前一月首次同房

1956年,李玉琴到抚顺战犯管理所看溥仪。

溥仪嚼着糖一路走来,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吃完了,又往嘴里塞一粒,嚼了半天才想起坐在对面的李玉琴,他摸出一粒扔到对面:“这是我们分的。”

那神情,像孩子分到点心一样高兴。

可李玉琴没接,反而把自己的包往桌子上一扣,倒出来的全是她给溥仪买的点心、糖果、日用品。李玉琴告诉溥仪,这些是她厚着脸皮借钱买的,路费也是借的。

溥仪低下头,不吱声了。

溥仪在管理所

可这种沉默却激起了李玉琴的不满:为什么犯了错的人在里面不愁吃喝,而她这个无辜的人却屡被针对?

因为“皇娘”身份,她找不到工作,两个哥哥也因“皇亲”关系被开除。满腹委屈的李玉琴,原想从溥仪这里寻找安慰,可溥仪给她的永远是无视跟沉默。

李玉琴失望至极,提出离婚!

溥仪不同意。

李玉琴说:“你从不跟我亲近,我们也不能生儿育女,你还比我大22岁,我们不合适。”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懵了。李玉琴挨饿、受累为溥仪“守节”12年,好容易等到溥仪回国,为什么又执意离婚?

这一切,还要从李玉琴被哄骗入宫说起。

1、从贫民到皇娘,李玉琴的命运任人操控

李玉琴出身贫民,家中兄妹6人,全靠父亲在小饭馆当跑堂维持家中生活,日子很是艰难。

所以,当日本人说,皇上召李玉琴入宫念书时,李玉琴心动了。家里实在太穷,可以免费读书为啥不去?更何况是皇上传召。

可李玉琴没想到,入宫后读书的事不提,却被连哄带骗地跟溥仪结了婚。后来李玉琴才知道,溥仪是把她当成对付日本人的工具。

李玉琴进宫时,溥仪的爱妃谭玉玲刚刚去世。日本关东军参谋吉冈安直,不停地给溥仪推荐适婚女子,催他再娶。

此时,溥仪已经发现了日本的败象,他不敢反抗,也不敢拒绝日本人以催婚的方式,在他身边安插耳目,只能以“不合适”为借口婉拒。

最后,实在推脱不了,就挑了正在上初中的15岁少女李玉琴,封她为“福贵人”。

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入宫的李玉琴,不仅得不到溥仪的恩宠,反而把她当成“奸细”看待。

一进宫,溥仪就告诉李玉琴他是“天子”,要听他的管教。溥仪还经常给李玉琴讲“三从四德”“烈女传”让她以烈女作为榜样,忠于天子。

为保证李玉琴对皇上的忠心,溥仪还制定了苛刻的二十一条规定:

必须无条件遵守清王朝的祖制;必须绝对服从,一切言行都得顺从旨意;忠实伺候一辈子;不许变心,如思想上起了不该起的念头,要立即自我揭露和请罪;不许给娘家人求官求职,不许回家和亲人见面;不许私蓄一分钱;不许干政……

李玉琴年纪虽小,却也知道这些规则不合理,拒绝执行。

溥仪勃然大怒:“你这是对皇上不忠!”吓得李玉琴赶紧磕头认错,把二十一条誊抄背诵,起誓遵守才作罢。

除了在精神上的控制,溥仪还擅长笼络人心。

溥仪跟李玉琴并不经常见面,但他会让人给李玉琴送衣服、送吃的,不时赏她一些金银珠宝以示恩宠。

李玉琴想家了,溥仪就请他父母入宫;家中困难,溥仪便派人送去大米、白面跟现金。这让涉世未深的李玉琴感动又感激。

溥仪说,这算啥,我的不就是你的?然后,又将只有皇后才能住的同德殿赐给了李玉琴。享受着溥仪带来的奢华生活,溥仪在李玉琴心中的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她对溥仪也越发信任。

然而,好景不长。

溥仪登上前往苏联的飞机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宣布倒台,溥仪带着亲信随从准备逃往日本。

李玉琴被溥仪扔在了大栗子沟,溥仪临走前还安抚她:“会有人来接她,几天后他们日本见。”可第二天,溥仪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获押往苏联。

溥仪走后,李玉琴被八路军接管。

部队领导看李玉琴年纪小、出身好,动员她跟溥仪划清界线,去参军。李玉琴吓得直摇头。

虽然他们都说溥仪不好,但在李玉琴心里溥仪是个好人,坏事都是日本人干的。不管怎么说,他们是一家人,她早已发誓要忠于溥仪。

劝说未果,工作人员只好叫来她的家人,把她领回了家。

如果李玉琴听从建议去参军,那么她的人生将是坦途,就不会经历后面7年的黑暗生活了。

而李玉琴对溥仪的忠诚,恰恰印证了溥仪对她的“教导有方”。溥仪之所以选中李玉琴,是因为她年纪小,好调教。

溥仪先是以专制让李玉琴心生畏惧;再拟定二十一条规定,将李玉琴的思想牢牢捆绑;最后,送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对李家的施恩再加上皇族光环,溥仪的形象在李玉琴眼中高高树起。

以致于溥仪那些明晃晃的控制,李玉琴都忽略不计。她只看得到溥仪的好,心里想的是忠于溥仪,要当他的好妻子。

抱持这样的心理,李玉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为溥仪守节的辛酸之路。

少女时代李玉琴(后排)

2、从皇娘到奴仆,李玉琴差点被饿死

李玉琴回家后不久,溥仪的家人就追了过来。他们提醒李玉琴不要忘了皇上的“恩德”,万不能背叛皇上。

为了表示对皇上的忠心。李玉琴跟他们到了天津,住在溥仪的族兄溥修府上为溥仪守节。

溥修游手好闲,一直靠溥仪的赏赐生活。溥仪走后,溥修家的生活一落千丈。后来,竟潦倒到靠变卖家产度日的地步。

溥修本就困难,再加上为人自私,李玉琴在溥修家的日子并不好过。

李玉琴一天只有两顿,吃的是溥修一家剩下的残羹剩饭。饭菜到李玉琴手上时,常常只剩一点汤水,如果没有多余食物可剩,那就饿着。

寒冬腊月屋子里不给生火炉,没有棉衣还经常挨饿,李玉琴很快就病倒了。高烧40多度,烧得直说胡话,下人找溥修说了好几次,才请来医生诊治。

病着的时候,李玉琴就盼着溥仪快点回来。心想,只要他回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这不过是李玉琴的一厢情愿。

跟溥仪同去苏联的人,都给家里寄回了平安信,唯有李玉琴从没收到过溥仪的只言片语。关于溥仪的事,李玉琴是从溥修侄媳马静兰那里得知一二。

马静兰的丈夫毓喦陪同溥仪去了苏联,她则带着俩孩子寄居在溥修家中。她跟李玉琴一样没有背景,在溥修家被当成下人使唤。

溥修

毓喦的来信虽只是寥寥数语,可从“被俘虏”这样的字眼,马静兰看出了丈夫的处境不好。能否回来没有定数,两个奶娃娃整天饿得嗷嗷哭,苦日子没尽头……对生活失去希望的马静兰也病倒了。

李玉琴几次去求溥修请医生,溥修都不搭理。最后,看她不行了,不想她死在家里才送去医院,人刚送到医院,就断气了。

马静兰刚走,溥修把她的俩孩子撵到李玉琴房中后,然后将马静兰原先的屋子租了出去。之后,孩子以及给溥修一家做饭的差事,全落到了李玉琴身上。

溥修家喜欢吃粥,十几口人要煮一大锅。有一回李玉琴没端稳,一锅米汤全洒到脚面上,脱袜子时,皮肉都跟着揭了下来。李玉琴的伤情,溥修一家不闻不问,她脚背烂得流脓,还要瘸着脚继续提水做饭。

楼下的租户看她可怜,就给了些獾子油涂在疮面上。溥修知道后,跑来教训李玉琴:“真不知羞,一只脚的事还要跟外人说,失了贵人身份!”

马静兰的死、脚上的伤,让李玉琴见识了贵族之家的虚伪跟冷漠。为了生存,李玉琴开始织

毛衣换零花钱,活是跟租户拿的。

溥修家人又指责李玉琴不守规矩,李玉琴回他,“饭都没吃了,还讲什么规矩?”

溥修愤然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可后来看李玉琴能赚钱,他们又都高兴起来。每当李玉琴拿到工钱,他们就嚷嚷“没钱吃饭了”。李玉琴只留出一点钱买卫生纸跟针线,其他的都交了出去。

可即便李玉琴能赚钱了 ,她依然挨饿。

每顿饭,他们一份一份地端走,最后剩下的才是李玉琴跟俩孩子的。他们买粮每次都故意少买一份,所以李玉琴永远都吃不饱。

有一次接连2天没米下锅,李玉琴躺在床上感觉身上轻飘飘的,心慌得突突地跳。要不是溥仪的堂侄悄悄拿来两个烧饼,不知道第二天能否爬得起来。

这样的生活过了整整7年,1950年,李玉琴随溥修一家到了北京。

到北京后,街委干部看李玉琴年纪轻轻, 却被困在家里,就经常来找她做思想工作。鼓励她出去看看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每天这样给他们带孩子、做家务,都把自己给耽误了。

在街委干部的带动下,李玉琴开始参加街道活动,到辅仁大学给教职工织毛衣、去皇城根小学当夜校班的识字班老师,由于教得好,李玉琴的工资是识字班里最高的。

可李玉琴的举动,让溥修不满。不仅嘲讽她“一个贵人抛头露面简直‘反叛’”,晚上还不留饭,也不给她开门 。

李玉琴已经感受到了新生活带给她的快乐跟希望,也意识到这个封建家庭的腐朽。于是,她在25岁这年离开了溥修的家,她要换一种活法。

挨饿、受虐,为什么李玉琴能忍过如此不堪的7年?

因为她心里对未来、对溥仪都满怀期待:只要溥仪回来,生活就会回到从前。

溥仪不只一次说,自己是困龙受灾,等灾难过后,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李玉琴对溥仪深信不疑,一直活在溥仪给她营造出的幻象中。

特别是孤苦无依的日子里,溥仪就像那根救命的稻草,生活越难,她抓得越紧。

然而,马静兰的病逝、溥修的刻薄,让李玉琴看到了皇家的冷血。这样的认知,加上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李玉琴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理解,她开始向往自由与幸福。

溥仪为她设计的幻象在现实现前,正一点点崩塌。

3、5次探视,李玉琴终于看清溥仪的自私与凉薄

离开溥修,李玉琴回到了长春。她想通过劳动自立,却因为“皇娘”的身份,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因为身份暴露而失去工作。

雪上加霜的是,李玉琴的嫂子、侄子相继病逝,家中遭受着未曾有过的压力。李玉琴只好靠做手工来补贴家用。

期间,李玉琴写了无数的信给相关部门打听溥仪的消息,结果都石沉大海。直到1955年的春天,李玉琴才收到了溥仪的来信。

分别12年后,溥仪写给她的第一封信没有思念,只有忏悔。溥仪说他有罪,对不起李玉琴。

这样的内容让李玉琴不能理解,溥仪在她的心里一直是尊贵的皇上,无论别人怎么说他不好,李玉琴始终认为,他是好人,只是上了日本人的当。

吉冈安直

李玉琴当下就动了要去看他的心,可见面后的感觉,让李玉琴心里一阵冰凉。

当年溥仪走时风华正茂,如今他不过50出头,却变成了头发斑白的老头。之前的潇洒、风流全然不见,只一副犯人的模样。

见面后,一直都是溥仪絮絮叨叨地说他在苏联,以及回国后的情况。当时陪他去苏联的人都想回国,唯有他不想,他怕回来会受到惩罚。所以他一直想留在苏联……

李玉琴听得一阵心酸,她在溥修家中挨饿受冻只为等他。没想到他竟是一点都不想回来,他也从没想过这些年,李玉琴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从管理所出来,李玉琴突然发现了自己跟溥仪之间的差距,他在里面不愁吃喝,不用工作,可自己却因为跟他的关系弄得工作、生活都没有着落。

几个月后,李玉琴又一次去看溥仪。

李玉琴告诉他,前不久,她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说她还幻想当伪满娘娘。李玉琴委屈得眼泪直流。

可溥仪久久才吐出两个字:“是吗?”

李玉琴问他什么时候能出来?他说不知道。

李玉琴又跟他说了在天津、北京时,生活那么苦,可他的家人、兄妹都不管她。李玉琴本以为溥仪会安慰她几句,没想到,溥仪只说:“这些人,过去只知道讨赏。”

溥仪的漠不关心,让李玉琴一肚子的话都咽了下去。

直到第四次去看溥仪时,李玉琴积压的怨愤终于爆发。

那次去抚顺,依旧是跟溥仪的私人医生借的路费,因为借钱的次数太多,还被他老婆冷言嘲讽。

李玉琴之所以厚着脸皮一次次借钱去看溥仪,是因为那段日子实在太难了。作为“伪满皇娘”,不仅自已倍受歧视,连家中亲属都受到株连。

两个叔伯因是“皇亲国戚”,好好的工作岗位被换,还被外派到内蒙古,两个亲哥哥也因此丢了工作。

李玉琴去见溥仪,是想从他这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可到了管理所后,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溥仪自顾自地吃糖,他不会想着把糖给李玉琴,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借钱,这些东西,他在里面都有啊!

他依旧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吐槽他在里面的生活,谁谁老糊涂了,谁谁多么可笑。李玉琴越听越心寒,溥仪跟她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对于她生活中的困难,溥仪视若无睹;对于她想要的情感支持,溥仪无动于衷。忍无可忍的李玉琴终于提出:

离婚!我们不合适!

此话一出,溥仪楞住了。李玉琴之前还说要跟他创建新生活,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看他又开始沉默,李玉琴说:“你从不跟我亲近,也不能生儿育女,年龄还比我大那么多,想来想去,还是离了的好。”

后来,为了挽回李玉琴,溥仪请她再一次来到管理所好好谈谈。

管理所的领导为了促成他们谈和,破例让李玉琴在管理所留宿。

这是李玉琴嫁给溥仪14年来第一次同房,这一夜,也证实了李玉琴心里的猜测:溥仪有隐疾。

第二天,溥仪说:“这一次也不一定会有孩子,你还有什么要求,就提吧。”

李玉琴无语了,这一夜,更坚定了她要离婚的决心。

所有人都以为她要离婚是因为溥仪不能人事的隐疾,可李玉琴说:

“一个长年吃素的人也就讨厌吃肉了,一个多年不接触男人的女人也能习惯,之所以要离婚,是因为压力实在太大。”

1957年,李玉琴跟溥仪正式离婚。

压力大,是事实,也是借口。

李玉琴之所以坚持离婚,根本原因在于这段感情,李玉琴不断付出,在溥仪那里却得不到回馈。溥仪在自己的世界中悠闲自在,却对李玉琴的困难不管不顾,让她寒心。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过:

“我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友谊,更不懂得什么叫爱情。只有“君臣”、“主奴”、没有“夫妻”、“朋友”。

苦等溥仪12年,李玉琴终于看清溥仪对她的冷漠跟薄情。 溥仪为李玉琴设计的幻象,被现实撵得粉碎。

看清现实之后,过往的懵懂、愚昧迅速从李玉琴身上剥离。她坚持要斩断过往,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李玉琴跟孩子

两年后,李玉琴再婚,婚后育有一子。

离婚后,“皇娘”带来的影响,并没有因离婚而终止,甚至连李玉琴再婚的丈夫,也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然而,在不离不弃的理解与尊重中,他们互相扶持走过那段黑暗的时光,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可见,能够维系一段感情的不是强势的控制,而是理解与尊重。


参考资料:《回忆溥仪》《我的前半生》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一起品读旧时光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苏联   同房   幻象   日本人   日本   管理所   皇上   家中   家人   两个   孩子   无性婚姻   李玉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