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忠臣含冤而死,锦衣卫抄家不禁落泪,太后知晓后水米不进

“江山代有才人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都有为国为民的忠臣,这是中国人的气节。我们学过很多诗,了解很多人的一生,知道他们的不得志,也知晓他们不能为国尽忠,为百姓做事的愤懑,大多数人为官的初心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才干,辅佐君主治理国家。

而在明朝时,第一忠臣于谦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却含冤被斩,锦衣卫在抄家时落泪,太后在得知他的死讯后,水米不进,叹息哀悼数日

朱祁镇的经历

说到于谦被含冤问斩的事,便不得不提明英宗朱祁镇。在明王朝的发展中,瓦剌也一直有所发展。直至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逐步强大,还时常侵扰明朝

中国以往所奉行的外交方式为朝贡体系,瓦剌的太师也先,经常借此向明朝索要赏赐。对于进贡的使者而言,无论呈递的贡品如何,明朝都会给予赏赐并按人头派发,也先便利用这个情况,增加前来进贡的使者数量。

这种行为引起了专权宦官王振的愤懑,他向皇上提出减少赏赐的建议。而这便成了也先出兵的借口。彼时的朱祁镇年纪尚轻,正想在这时局中一展拳脚,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了扬大明之威。王振借此煽动朱祁镇亲征,面对大臣们的极力劝阻,年轻气盛的皇帝根本不听

但当时朝廷的主力部队都不在京师,仓促之间只凑到了二十万人,对外宣称有五十万兵马。为了能够成功的御驾亲征,朱祁镇将自己年仅两岁的儿子立为太子,并让郕王监国。如此一来,他便无后顾之忧了。

军队到了大同时,听闻前方稍败,便有了想要撤退之心。但是为了保全皇上的脸面,王振便提议从他的家乡蔚州绕路。但是蔚州离大同极近,稍有耽搁便会被瓦剌军追上,而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决定听从王振的建议

但王振突然心血来潮,担心自家的庄稼会被大军踩坏,便又提出建议,要大军原路撤回。行至土木堡时,明军被瓦剌军追上,在仓促应战之时,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杀,另有几位大臣战死。这一战,使明朝元气大伤。而皇帝被俘恐凶多吉少,内部的皇位之争也更加激烈。

在俘虏了明朝皇帝后,也先不知如何是好,他弟弟便提议用皇帝向明朝索要财物。在这种危机时刻,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向太后请旨,立郕王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并下令边关,不准与瓦剌军有任何的联系

也先发现情况并没有像自己设想的那么顺利和美好,便决定出兵进攻明朝。于谦在此时被皇太后任命为兵部尚书,抵御瓦剌的侵扰,保卫京师。在此战中,于谦精心部署,率领众将奋力抵抗,用火器大败瓦剌军,赢得了此战的胜利

战后,瓦剌退出塞外。次年,朱祁钰改换年号,这时距太上皇被俘已有接近一年的时间了,也先在他身上没有获得任何的利益,又不敢杀他,更不敢再进攻明朝了,左有为难之时,便决定向明朝求和,尽可能的保全自己的利益

也先想放人,和明朝重新交好,但英宗回来,已经坐上皇位的朱祁钰又算怎么回事呢?于是便派杨善等人前去查看,谁成想他们竟趁机接驾,英宗遂回到了明朝。而他在被放回后,便被景泰帝锁在南宫七年

于谦含冤被斩

于谦性格刚强,且一切以江山社稷的利益为先,因此十分看不起那些软弱无能的大臣,从而得罪了很多人

也先抓住朱祁镇后要和明朝谈判,但是于谦拒绝和谈,所以明英宗对他是不满意的。而且当初英宗被俘,徐珵观天象,提出要迁都南京,曾被于谦呵斥。于谦认为京师是国之根本,一动便大势去矣。为此他每想起此事,都记恨于谦

石亨原因触犯军法被削去职务,后因于谦求情,代宗才宽恕他,所以他对于谦的感情极其复杂,加上德胜门一战,他的功劳并不比于谦的大,却加官晋爵,内心十分愧疚,便想借此举荐于谦的儿子。却遭到于谦的严厉推辞,这更让石亨对于谦又愧又恨

1457年,代宗病重,石亨等人拥立朱祁镇恢复帝位,而后便立刻将于谦等人拿下,押送入狱。而对于他的罪状,则是石亨等人诬陷的。就这样,于谦被判死罪。最初英宗是有些拿不定主意的,但在徐有贞等人进言后,他便也同意了。正月二十三,斩决。皇太后原不知他的死讯,得知后,叹息哀悼了好几日。

于谦死后,信任兵部尚书就职还未满一年,便不干正事,敛财无数,英宗得知此事后,对他十分生气,不禁将他和于谦相比,这一比较更觉于谦甚好

于谦为官时,两袖清风。因朱祁镇被俘,大明朝面临着诸多压力,他时常住在值班处,家里更是没有过多的财物。在被抄家时,搜到的最珍贵的便是代宗赐他的东西

一对比两人之间的差距,英宗便更加恼怒。不久后,边境传来动荡的消息,英宗不知该如何是好,拿不定主意时,吴瑾在旁说:“若是于谦还在就好了”,此话一出,英宗更是无言以对。几年后,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先后犯事被处死,有关于谦的冤案就此浮出水面

实际上,在于谦被冤枉时,就有很多人不相信。此后英宗也后悔将他处死,直至宪宗时,他的儿子于冕上书申诉,才得以恢复于谦的官职等。孝宗时追赠于谦,各地百姓对他也是十分敬重,每逢节日,都前来祭拜

于谦的人生经历

说到于谦,他的一生都以江山社稷为己任,为大明朝鞠躬尽瘁。于谦出自官宦世家,但他的父亲隐居不仕。于谦深受家风熏陶,而且自少时起,便勤于读书。他被文天祥的气节所折服,立志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并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在座位旁,用以警示自己

在他七岁游玩之时,一和尚说他以后是拯救时运的大官。1421年于谦踏入仕途。1426年于谦随朱瞻基平定汉王的叛乱,历数汉王的罪行,汉王在这位御使言辞凿凿的攻势下,竟生出一丝恐惧之心,头都不敢抬,见此状,宣宗很是高兴,令于谦彻查江西其他案件,在这里,于谦对几百件冤案进行了平反。

此时于谦已经在官场中历练了数年,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很是满意,恰逢当时增设巡抚,宣宗便就此提拔他。于谦上任后,详细的了解管辖地区的情况,每逢要事便上书奏请,一年能上书数次。

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对于下等民户,他下令每年三月时按份例支给他们粮食,秋收后还。对于有特殊情况而不能偿还的,便予以免除。

为了使百姓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下令加厚建筑堤坝,以防百姓为洪水所困扰。为保证命令的严格贯彻实施,他还下令设亭长。因大同孤立于塞外,治理山西的官员常巡抚不到,他便另请御使来治理,以保证当地百姓的诉求能够得到传达。

而他本人一心为民办事,为朝廷分忧,为官十分清廉,却屡遭构陷。正统年初,“三杨”主持内阁事务时,都十分重视他,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所以凡是于谦上奏之事,“三杨”都尽快办理。而三人去世后,奸臣当道,因看不惯于谦,便想方设法的构陷他

彼时正是宦官王振当道,整日作威作福,收敛钱财,引起无数人的不满。但因他权势极大,所以还是有人为了升官向他献媚。每逢朝会,只要有人想见王振,就必须拿出百两白银。如若有人能进献千两,才可得其酒食款待。在此期间王振不知收敛了多少钱财。

而于谦为人刚正不阿,最见不得这种情况。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礼品。为此有人还曾劝他,哪怕没有银两,送些地方特产也好。但对此他却不屑,只甩一下他的袖子说:“唯有清风”

王振见此人冥顽不灵,便有意除去他。李锡得王振的命令,上书言于谦因未得晋升便怀恨在心,欲推荐人将自己取而代之。为此于谦蒙冤获罪。百姓得知此事后,联名上书极力劝阻。王振见此情景,只得胡乱编一理由搪塞过去,说是有一个与于谦同名同姓之人与他有恩怨,他将人搞错了。这才将于谦放出来,但却将于谦降为大理寺少卿,后又囚于山西

总结

于谦的一生,一直在为自己的初心而奋斗。他极尽全力的为皇上分忧,为百姓做事,守护大明的疆土,却屡屡因他不屑于左右逢源而受挫。但身处朝堂之上,面对各种诱惑,最难的便是坚守本心,而他做到了

关于名人忠臣的出生,大多伴随着神话传说,好像以此昭示他们的降生是为了救苦救难的。而关于于谦的出生,也有一个传闻。相传在于谦出生的前一晚,他的父亲梦见有一神仙对他说,很感谢他们家对他的供奉,也对于家满门忠烈十分感动,所以便打算投胎于他家

听到此话,他的父亲大吃一惊,急忙拜谢。但神仙在说完话后便消失了。不久,于谦便降生了。而“谦”字则表达了他父亲对神仙的谢意

如果说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言,那么此后于谦的行为则像是生活在人间的“神”。后世为了纪念他,在多处立有祠堂。其中北京的于谦祠,现是当地的重点保护文物。

而杭州的于谦祠则立于于谦墓旁。于谦的冤案在被昭雪后,便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而他的墓则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现在是浙江省重要的人文景观。

人总有一死,但有些人的死却重于泰山,而于谦就是这样的人。他所遭受的冤屈在后世终得洗刷,还他一个清白。

看到这里的读者朋友们,对于于谦,你们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忠臣   汉王   明朝   锦衣卫   江山   冤案   赏赐   京师   太后   明代   大臣   皇帝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