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胶南?曾经的胶南哪里去了?

胶南县行政区划图

胶南地形图


胶南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前身(与黄岛区合并为新黄岛区),东临胶州湾,北依胶州,西及西南接诸城、五莲和日照,南即东南濒临黄海。秦时胶南属于琅琊郡,其后分属诸城与胶州,抗日战争时期之诸胶边县为今胶南县(市)之前身。现将胶南之历史沿革叙述如下:

禹分九州,胶南地处青州。商代时属于古莱国势力范围,受商文化以及古莱国、古莒国等古国文化影响。《尚书·禹贡》有言:“海岱惟青州……莱夷作牧。”西周初年,武王封太公尚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齐国“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是时,齐国东有莱国、南有莒国。胶南属于莒国势力范围。莒国,《通志·氏族略》谓其为“嬴姓,少昊之后”,西周初年的子爵封国,都计斤,今胶州市南关城子村。齐国内又有琅琊邑,今夏河城。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徙都琅琊。《山海经》卷一三《海内东经》晋郭璞注:“琅邪者,越王勾践入霸中国之所都。”北魏郦道元《水经·潍水注》则云:“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徒都琅邪。”其后,楚灭越,琅琊归于楚国,后归于齐。计斤改称介根,亦并入齐,称介。今胶南地面属琅琊及介之南。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六国,改国号为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齐国置齐郡、琅邪二郡,胶南北部属齐郡黔陬县,南部属琅邪郡。琅琊郡治所琅邪,今琅琊镇驻地。

秦代三十六郡之琅琊郡

汉代青州刺史部之胶南

汉高祖刘邦灭秦后,定都长安,建立汉朝,地方郡国并行,延续秦琅邪郡建制,治所琅邪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琅琊郡情况:“琅邪郡,秦置,莽曰填夷,属徐州。……琅邪,越王句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祓,侯国。柜,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缾,侯国。邞,胶水东至平度入海,莽曰纯德。雩叚,侯国。黔陬,故介国也。云,侯国。计斤,莒子始起此,后徙莒,有盐官。……”胶南北部有黔陬、计斤、祓、邞、柜各城邑,南半部有东武、诸及琅琊郡。

西汉时期曾两度在胶南境内建有祝兹侯国,治所在柏乡西南。刘邦死后,吕后大封诸吕,封远房侄子吕荣为祝兹侯(前一八零年)。《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及封中大谒者张释为建陵侯,吕荣为祝兹侯。”同年十月,吕后病故,吕荣被杀,国除。前一一零年,汉武帝封胶东王刘寄之子刘延年为祝兹侯。前一零六年,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其管区称为刺史部。琅琊郡与东海郡、临淮郡、泗水国、广陵国、楚国六郡国同属徐州刺史部。祝兹侯刘延年因弃印绶出国,免,国除。

祝兹侯国至今都城遗址仍在,当地村民多在此取土时曾出土不少文物,多为陶器,有完整的陶鼎、陶罐、陶匜、陶盆等,此外还有部分石器,如石凿、石杵等。《水经注》载:“胶水经祝兹县,故城是也”。《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北径祝兹县故城东”。《山东通志·疆域志·古迹》载:“祝兹故城在州(胶州)西南柏乡集”。

西汉末期,王莽篡权,改琅邪郡为填夷,柜县(今王台附近)为祓同。《胶州志·卷三十八·古迹考》:“柜城,在治东南四十五里洋水之南。《汉志》琅邪柜县注:柜,艾水东入海。《水经注》:柜,艾水出柜艾山东北,流迳柜县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又东入海。今其地仍为王城,而社讹为王昌矣。”

东汉建立之初,仍留琅邪郡,郡治东武如故。后改琅邪国。建武十三年(三十七年),光武帝刘秀对郡县进行调整,并省西汉王国十,省城阳国并入琅邪郡,属徐州刺史部,计斤入黔陬侯国,属青州刺史部东莱郡。建武十七年(四十一年),琅邪公刘京进爵琅邪王,是年,琅邪郡改为琅邪国。

献帝建安三年(一九八年), 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魏文帝初年,复琅邪郡,太和六年封曹敏为琅琊王。黔陬、东武改隶青州城阳郡,诸改隶徐州琅琊郡。胶南分属诸及黔陬。

晋武帝分天下为二十三郡国,又十九州,黔陬隶青州城阳郡,诸与东武改隶徐州东莞郡。

刘宋孝武帝时,黔陬改隶青州高密郡,诸与东武改隶青州平昌郡,仍设琅琊县。

北魏之时,青州高密郡改为胶州高密郡,黔陬、东武、诸均隶之,撤琅琊。《魏书·地形志》:“黔陬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城阳,后属高密。有黔陬城、野艾山祠。平昌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魏初属平昌郡,延昌中属。治平昌城。有龙台山,上有井,云与荆水通。东武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高密。有平昌城。”

隋文帝统一中国,将黔陬改置胶西县,琅琊置丰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六零七年),丰泉县复称琅琊县,改诸为诸城县,统属青州高密郡。《隋书·地理志中》载:“高密郡,旧置胶州,开皇五年改为密州。统县七,户七万一千九百二十。诸城,旧曰东武,置高密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复置郡,有烽火山。东莞,后齐并姑幕县入焉,有箕山、濰水。郚城,旧置平昌郡,后齐废郡,置琅邪县,废朱虚入焉,大业初改名郚城。安丘,开皇十六年置,曰牟山,大业初改名,并省安昌入焉。高密,后齐废淳于县入焉。胶西,旧曰黔陬,置平昌郡,开皇初郡废,十六年置县,曰胶西,大业初又以黔陬入焉。琅邪,开皇十六年置,曰丰泉。大业初改焉。有徐山、卢山、鄣日山、胶水。

大珠山

铁橛山

金代山东地图

唐高祖武德三年(六二零年),撤胶西县入高密县,武德五年(六二二年), 撤密州琅邪县,并入诸城。受兖海节度使密州高密郡管辖。《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兖海节度使。治兖州,管兖、海、沂、密四州。”《旧唐书·地理志·密州》:“隋高密郡。武德五年,改为密州,领诸城、安丘、高密三县。贞观八年,省莒州,以莒来属。”

五代时期,高密县东原胶西县置板桥镇,诸城未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吸取唐代藩镇割据教训,分天下为十五路,后扩展为二十五路。胶南地方属京东东路。宋哲宗时,于板桥镇复置胶西县,诸城县仍旧。又设置临海军,后升为安华军节度,属京东东路密州。《宋史·地理志》:“密州,上。本防御州。建隆元年,复为防御。开宝五年,升为安化军节度。后降防御。六年,复为节度。崇宁户一十四万四千五百六十七,口三十二万七千三百四十。贡绢、牛黄。县五:诸城,望。安丘,望,唐辅郡,梁改安丘,晋胶西县;开宝四年,复今名。莒,望。高密,上。胶西,元佑三年,以板桥镇为胶西县,兼临海军使。”

南宋时,胶南地方为宋金拉锯地带。其后为金代占领,称山东东路密州,仍设胶西、诸城两县,胶南南部属诸城县,北部属胶西县。《金史·地理志》:“山东东路,宋为京东东路,治益都。府二,领节镇二,防御二,刺郡七,县五十三,镇八十三。……密州,宋为密州高密郡安化郡节度使,户一万一千八十二,县四,镇七。诸城,剧,有琅邪山、潍水、荆水、庐水,镇三,普庆、信阳、草桥。胶西,镇三,张仓、梁乡、陈村。”金代在密州设七个镇,除安丘李文镇,其余六镇在胶西、诸城。其中张仓(今张仓)、梁乡(今古镇口)、信阳(今信阳)、草桥(今泊里)四镇位于胶南,足见胶南在当时地位之重要。

蒙古灭金,于中原建政称元朝,胶南仍属益都路胶州、密州管辖,设有信阳盐场。《元史·地理志》记载:“太宗六年甲午,灭金,得中原州郡。七年乙未,下诏籍民,自燕京、顺天等三十六路,户八十七万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五。……益都路,唐青州,又升卢龙军。宋改镇海府。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胶州,唐初为胶西县,宋置林海军。金仍改为胶西县,属密州。元太祖于县置胶州,领三县:胶西、即墨、高密。密州,唐初改为高密郡,后仍为密州。宋为临海军,复为密州。元初因之,以胶西、高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诸城、安丘。”

明洪武九年(一三七六年)改中书省山东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领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改胶西为胶州。胶南属青州府诸城县、莱州府胶州县管辖。洪武五年设灵山卫以防倭寇,建制与州县同。《明史·地理志》:“青州府,元益都路,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太祖洪武元年为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诸城,元为密州治,属益都路,洪武二年七月州废属府。东南有琅邪山,西南有常山,又有马耳山。北有潍水,东北有庐水,流合焉。南有信阳镇巡检司,又南有南龙湾海口巡检司。”“莱州府,元莱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升为府。六年降为州,九年五月复升为府。领州二、县五。胶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胶西县省入。九年来属。西南有铁橛山,胶水所出,亦曰胶山。东北有沽河,南流入海。又东南海口有灵山卫,又有安东卫,俱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又有夏河寨千户所,在灵山卫西南。石臼岛寨千户所,在安东卫南,俱弘治后置。又西南有古镇巡检司,北有逄孟镇巡检司。”

铁橛山大珠山小珠山环抱的胶南城


清代胶南县境

一六四四年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胶南隶属青州府诸城县和胶州直隶州(胶州直隶州为光绪三十年升置)管辖。废除明代灵山卫世袭官军,裁卫仓大使,设掌印卫守备,驻防把总、夏河所千总、胶州所千总等。《清史稿·卷六十一·志三十六·地理八·山东》:“山东,《禹贡》青、徐、兖、豫四州之域。明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因之。凡领府十、州二、散州八、县九十六。……青州府领县十一。诸城,府东南二百八十里。东南:琅邪山、云母、烽火。南:黄山。西南:马耳;九仙山,潮河出,会北源石河峪水,迳故梁乡,入日照,达于海。海又东为宋家河口,距城百二十里,黄山河入。又东,徐家港,纪里河纳白马河入。又东,崔家溜口,东南横河东源自胶入,会西源入。其外,沐官岛;由东,鸭岛。迤北,斋堂岛;又北,龙潭口,琅琊台在焉。至莒界,潍水入。信仰、龙湾、普庆、芝盘镇,南信巡司,药沟驿……胶州直隶州,明莱州,领县二。雍正中降,省灵山卫入之。光绪三十一年直隶,西距省治百里。仍所领。南:艾山、珠山、崆峒。东暨南际海,自即墨迤西南为麻湾口。北有胶莱南河,自平度入。西南胶河,自诸城入,右合西源望荡山水,迳汉故祝兹,错复入;迳金梁乡镇,汉祓侯国,即东黔陬城;又迳西黔陬城,左合周阳河,错高密,合张奴水复入,迳都泺;又东南,又合碧沟,至夹河套,左会沽河。又南守风湾,云溪河、洋水。又南黄山岛、淮子口,迤西薛家岛、灵山岛。其北岸灵山卫,卫北徐山,又西柴湖荡口、湘子门口,至诸城界麻湾、女沽口。外为胶州湾,光绪二十三年德人租之。镇:古镇、逄猛。夏河寨、灵山巡司。铁路。”

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裁撤灵山卫经历司、胶州所、夏河所千户,两所田赋并于灵山卫。《灵山卫志•卷七•记事志》:“国朝 辛亥康熙十年,裁经历。裁夏河所千总,钱粮归并灵山卫。裁胶州所千总,钱粮归并灵山卫。”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山东政区沿袭旧制。次年,废州、府,行道、县制,裁胶州直隶州,改称胶县,与诸城县同隶山东省胶东道。一九二五年改称莱胶道。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定都南京,废道制,存省、县两级,胶南分属诸城县和胶县,隶属山东省政府。一九二九年十月,根据山东省政府通令,两县各划为七个区,胶南境内辖胶县四、五、六区各一部,七区全部,诸城县四区大部,五区全部。

抗战时期,日寇入侵诸胶两县,胶南境内地处日伪与国民党双重政权之下。原诸城属伪山东省鲁中道,后改隶伪青州道;原胶县则属伪青岛特别市胶州区办事处;同时两县又仍属国民党山东第八专区。其时,中共地方组织在原胶县七区杨家山里、诸城六区障日山、鲁山一带,五区龙古山一带建立游击区。一九四三年,八路军进军诸日公路以东,是年冬成立诸胶边办事处,属滨北专署。此诸胶边辖境为今胶南之始。次年,滨北地委将诸胶边地区划为藏马县与诸胶边县。一九四五年春,因根据地缩小,撤藏马县,与诸胶边县并为诸胶县。日寇投降后,在诸胶县南部析置藏马县,北部仍称诸胶县。不久,诸胶县并入胶县。一九四六年,自胶县洋河南原诸胶县地区建胶南县。此为胶南称谓之始。

一九四七年底,胶南、藏马、诸城、高密四县各划出一部建胶河县,皆归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一九五三年撤销胶河县,胶河、丰台两区归胶南县。是时,胶南县辖十二个区并灵山岛。藏马县辖十个区,后调整为七个区。

一九五六年三月,藏马县撤销,桃林区划归诸城,其余六个区皆并入胶南县。七月,胶州专署撤销,胶南县归昌潍专署管辖。一九五八年,撤区划乡,胶南县辖四十一个乡,九月,相邻乡归并,为十八处人民公社,以新词命名,如王戈庄称红旗公社,灵山卫称明星公社,六汪称先锋公社,海崖称八一公社等不一。不久,公社名改为驻地命名。十一月,胶南县划归青岛市。

一九六一年,胶南县复归昌潍专署。一九六三年,十八处人民公社调整为二十四处人民公社。一九七六年,自胶南县划出辛安、黄岛、薛家岛三处人民公社归青岛市管辖,称黄岛区。

一九七九年一月,胶南县再次划归青岛市。此时,胶南县辖二十四处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人民公社改称乡镇。

​一九九零年十二月,撤销胶南县,成立胶南市。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月,国务院批复,撤销胶南市与黄岛区,并两处为青岛市黄岛区。至此,胶南之称谓不复存在。

青岛西海岸新区

文章来自公众号“讀史隨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胶南   夏河   平昌   诸城   安丘   胶州   灵山   青州   高密   山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