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沧桑之变

醴泉半岛

秀屿是湄洲湾内靠近陆地的一个海面小屿,是一个清秀美丽的屿,古称小屿、候屿。位于醴泉半岛最南端的海面上,濒临“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湄洲湾。据传半岛西南端的象山上有一泉眼,涓涓流水长年不息,尽管百日大旱,泉水仍不干涸,泉水色清味甘,群众称为“龙喉”,故有醴泉之称。

醴泉半岛的东庄村,人文、经济都较发达,因而东庄之名取代了醴泉,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成立人民公社时,就称东庄公社,后来东庄公社改为东庄乡,为了开发湄洲湾的需要,以秀屿港之名取代之。

东庄镇

东庄镇位于醴泉半岛,宋时称醴泉。半岛南部象山寺西侧不远处有一不大的泉,往昔周围的群众家有喜事办宴席或有办祭事活动,都去取水泡茶,故称醴泉,其半岛称醴泉半岛。相传宋末丞相陆秀夫与枫亭女子蔡荔娘结婚,生子陆钊。陆秀夫殉国后,陆秀夫衣冠葬于嵩山,被称衣冠冢。陆钊的次子玖伍为了弘扬和纪念祖父爱国的民族精神,从枫亭迁徙苍山(今东庄村)居住,此地在枫亭之东,故称东庄,其地名沿袭。

秀屿与陆地连成一片

秀屿是海面上的石头山,含水丰富,树木茂盛,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有许多摩崖石刻,有试剑石,石壁上有一幅比人高的吕洞宾身背宝剑的崖刻,还有他踩下的尺半长的“仙脚”印,屿上建有青峰寺、玉皇殿等。屿上早有百姓居住。明洪武初巡检司在屿上筑城以御倭寇,保护百姓。据传明兴化府大守岳正在这里建一座有99个墩的长石桥,群众称“铁锁桥”,把秀屿和陆地连接起来,以便利百姓往来,又在附近海边建一座石塔为航海标志。

秀屿至醴泉半岛的海底之间,因潮水只涨退没有流动,就沉积很多海泥浆,年长日久,就沉积满秀屿至醴泉之间的海底。当时有些士绅对岳正不满,造谣中伤,毁谤他破坏了狮穴好风水。说秀屿是只狮子,建了桥和塔,把狮子控住,使狮子动弹不得,所以海底淤积。八十年代初政府发动群众围海造田,把这里都围起来了,如今秀屿与陆地连成一片了。

秀屿港口沧桑之变

  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有轮船停泊秀屿,货物从此进出。抗日战争时,日机曾多次轰炸秀屿,炸毁民房、仓库、码头。民国初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计划把秀屿湄洲湾建成我国东部大港。从秀屿至莆头村称为秀屿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避风条件好,港内水深岸长约2000米,水深10-16米;秀屿至惠安肖厝海面1500米,水深15-18米,航道水深12.8米,10万吨级轮船,可乘潮进港,港湾内负10米以上水深面积100平方公里,可同时停泊几十艘巨轮,也可自由调头。

  宋代后,秀屿港已成为莆田、仙游、惠安县货物的吞吐港口,明嘉靖十三年(1534)秀屿至前运、东沁一带商船云集,成为我国对外通航的重要港口之一,清初截界,沦为废墟。直到民国12年(1923)重新建设;民国17年(1928)邑人林柏青在这里兴建码头、仓库;民国23年英商万吨级轮船“新亚号”入港装卸货物;民国27年(1938)前沁、山腰盐场均运至此中转,海运福州、三都、汕头等地;民国28年(1939)码头设施被日机炸毁。

  1979年开始建港至1990年建了四个码头,其中:长64米,靠泊能力1千吨级的煤炭码头1个;长149米,靠泊能力5千吨级的杂货码头1个;长80米,靠泊能力3千吨级盐业码头1个;长213米,靠泊能力万吨级的杂货码头1个。有仓库与货场共5个,总面积有18758平方米。

1985年,湄洲湾正式开港,首次接受载重量2. 66万吨的“西樵山”号煤轮,利用海上过驳方式,顺利接卸货物,显示了秀屿港天然良港的重要作用。自此,国内外轮船接踵而至,常有万吨级货船鱼贯人港,国家和地方也加紧投资建设。在“七五”“八五”规划中,国家先后3次对秀屿港建设投资达1.2亿多元。为了推动湄洲湾港的建设,莆田人民提出了“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口号。

 1990年秀屿港航线通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古巴、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沙特阿拉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个港口,以及台湾、上海、秦皇岛、南通、厦门、福州、广东等省市港口,年港口吞吐量19.91万吨,为1981年吞吐量的0.79万吨的25倍。

1996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北岸开发区管委会宣告成立,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奔赴秀屿,掀起湄洲湾开发与建设的新一轮高潮。“九五”期间,有近1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入秀屿区的建设,为了优化港口的营运环境,秀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56米宽的疏港公路已开通,秀屿至莆田城关、涵江、枫亭三条大道与324国道和福泉高速公路相接,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2002年莆田市行政区划调整,秀屿变成县级行政区的名称,管辖莆田市沿海的笏石、东庄、忠门、东埔、东峤、埭头、平海、南日、湄洲、山亭、月塘等11个镇、乡,人口78.23万人,面积508平方公里。“秀屿”从一个小屿成为一个行政区。(吴炎年)

人文景观:江东祠古戏台

名胜古迹有西温的江东祠古戏台,建于明朝。象山的嵩山护国寺、宋末丞相陆秀夫衣冠墓和象山书院。

西温祠,又名“江东祠”,坐落在秀屿区东庄镇西温村境内,它是由“江东祠”、“玉环宝殿”和“文玄阁”并排组成三位一体的庞大建筑群。中殿为玉环宝殿奉祀“玉皇至尊”及“南斗”、“北斗”等金身神祇。殿分前后二进,中有一天井,宽约2米,长约6米。天井底没有水道孔洞,要是倾盆大雨降临,天井里的水会自然渗透不会溢满进屋内,数百年来一直是一个谜。

西温祠坐北朝南,濒临海湾,古时是位澳港,这天井水必定是流往海底去的。“玉环宝殿”的右厢为“文玄阁”,走廊上镶嵌着山水或人物图案浮雕,造型别致,溢彩鎏金,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巧夺天工,令人眼花缭乱。门上镌刻着一对联:“职掌文衡登桂阙,功昭武烈耀桃园。”戏台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温祠的创建历史失考,所有建筑物是1981年捐资重建的。前年,西温祠院外建造了一座新戏馆,每逢庙会行傩活动,新旧两戏台同时上演,好不热闹,游客香客如云,是沿海地区的一处游览胜地。

人文景观:明代象山书院

东庄明代象山书院位于秀屿区东庄嵩山上,距秀屿港码头约2公里,顶有象眼观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创建于明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扩建,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供学子求学。

《八闽通志》载: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结“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山峭拔,上有万松怪石错布,如人如兽。有嵩山院在上。书院是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象山书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对联:“象山有鸟皆成凤,醴水何鱼不化龙。”中殿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联:“理学渊源垂宇宙,儒宗奥旨立津梁。”后殿为“宗圣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门柱上刻有对联:“三学哲理融寰宇,一笔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势层层升高,恢宏壮观。殿的柱子、梁架以及额枋等均为石构,体现浑朴的书院特色。书院一度成为东庄中学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圣殿于1999年重修。

象山书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蕴深厚。90年代以来,台胞在象山书院附近倡建陈靖姑祖庙。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东庄镇注重景区旅游开发,抓住陈靖姑信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弘扬陈靖姑文化,将东庄象山书院打造成两岸品牌旅游基地,促进两岸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嵩山   莆田市   象山   戏台   水深   书院   民国   港口   码头   半岛   沧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