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治台之策

刘铭传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法战争结束后,统治者认识到了台湾的重要性,于是在左宗棠等人的建议下设立台湾行省。此后,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在治理台湾的过程中,刘铭传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这对于清政府加强对台湾治理和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具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刘铭传治台之策,对于当今我国加强对台工作仍有参考价值。

刘铭传(1836年-1896年),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人。刘铭传早年与母相依为命,后在家乡办团练。1862年,李鸿章将刘铭传招致麾下,从此开始其军旅和官宦生涯。1864年,刘铭传被清政府授予直隶提督,后因跟随李鸿章剿灭捻军而晋封一等男,1885年,刘铭传就任台湾第一任巡抚。在台湾任职期间,刘铭传试图进行系统而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以实现“以一岛之富强、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刘铭传治台策略促进了台湾发展,为台湾现代化奠定了深远基础,也巩固了清政府对台湾统治,“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客观地说,刘铭传治台措施是清朝统治台湾两百年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方略,因为刘铭传的做法“使台地之财足供台地之用,不须取给内地,而后处常处变,均可自全。”

重划台湾行政区并加强与大陆联系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于1684年设立一府三县,到1875年,台湾共有二府八县。由于台湾开发较晚,以前设置的彰化、嘉义等县厅都过于宽广,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专门驻扎官员,而有的县与县之间相距较远,往返需要数日,这些因素导致清政府难以实现有效统治。于是,刘铭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建议重划台湾行政区域,“嘉义辖地,南至曾文溪,北至虎尾溪,均与台,彰两县分管亘长百30里。”后来,清政府同意重新调整方案,改台湾省下辖三府一直隶州十一县五厅。即台湾府辖台湾县、云林县、苗栗县、彰化县及埔里社厅;台北府下辖宜兰县、淡水县、新竹县及南雅厅、基隆厅;台南府下辖凤山县、恒春县、安平县、嘉义县及澎湖厅;升置台东直隶州并下隶花莲港厅。行政区域的调整使得清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加强对台湾的实际控制。在此基础上,刘铭传还注重整理台湾的户口和实行保甲制度,并由各县选派绅民会同保甲编查户口、清丈田地。

台湾孤悬海外,与大陆有台湾海峡相隔,一直以来联系不是很方便,也不利于国家治理。当时,台湾本籍官员大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他们往往务实不足,喜欢营生于小圈子,以致台湾的开发落后于时代。刘铭传担任巡抚后深感台湾与大陆相隔甚远,往来较少。于是,他向清政府建议派遣部分候补官员,特别是具有开眼看世界或精通洋务的人来台交流或任职,这样既缓和诸多候补官员无官可做,又可促进台湾治理的近代化发展。刘铭传还重视台湾与大陆人员往来,并官派一大批台湾人到大陆求学和游历,以此增加对大陆的认识。与此同时,刘铭传也积极吸引浙江、福建沿海渔民到台湾定居,以实现民族融合和本地发展。鉴于台湾与大陆现代化沟通技术少,刘铭传于1887年和1888年架设水陆电报线3条,即陆路自基隆、淡水经台北到达台南,纵贯全岛;水路一条经淡水到达福州,另一条则由澎湖到达安平,此举极大方便了台湾、澎湖与福州乃至整个大陆的联系。1888年,刘铭传还在台北成立邮政局,购置邮船用于往返台湾、福州、上海和浙江等地。在刘铭传的大力推动下,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不断得到加强。

注重发展教育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台湾建省后人才极度匮乏,大陆有才华之士见台湾贫穷落后,也都不愿意前往谋生。当然,台湾人才短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台湾教育“学校不振、文风日衰”。为此,刘铭传上任不久就把教育的发展作为治理台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刘铭传一方面鼓励大陆移民赴台,如此不仅带去了祖国大陆的技术和先进理念,还带去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这就使得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在台湾地区迅速扩张。与此同时,刘铭传十分注重学校教育,他在台湾各地设立学校和书院,并推广民众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刘铭传加强了国情教育,借此希望加深学生对祖国的了解。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刘铭传鼓励台湾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台湾全省的童试及岁、科两试皆在台湾举行,乡试则设在福州举行。台湾学子赴大陆应试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两岸之间联系,他们在应试之余游历祖国山川大河,写下诸多佳篇诗文,抒发对祖国最真挚的感情。

另一方面,刘铭传积极倡导和推动新式教育在台湾发展。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实施洋务运动以振兴国家,而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自然也被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作为开明派官僚的刘铭传同样重视教育,1887 年3月,其在台北的大稻埕六馆街设台北西学堂,聘请张尔诚担任总监,延聘辖冶臣和布茂林担任洋教习,主要教授外文,并派两名汉人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学生所学的西学主要有图算、测量、天文和制造等。当年,西学堂首批招收了20余名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学生,他们在学校受到非常严格的训练,“日以巳、午、未、申四时专心西学,早晚则由汉教习督课。”与此同时,台北西学堂还经常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严格考核,“每届三个月,委员会同洋教习考校一次。”学校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分别予以奖励或申戒,对于特别差的学生则予以淘汰。学生生活方面,西学堂规定凡学生由附生考入的每月给银两,由文童考入的每月也给予一定补贴,而学生所需外文教材等均由学堂“据实开支”。刘铭传还重视在全台湾各个地区推广新式教育,重点加强对基础薄弱地区的办学经费资助,同时给予办学有成就的地方官员优先向清政府推荐,或就地委以重任。1890年3月,刘铭传又在台北设立“番学堂”,主要招收年龄不等的少数民族学生,学堂配备教师、通事多人,实行半封闭化管理,开设汉文、算学、闽南语及中华礼仪等课程。

加强台湾的防务建设

中法战争中,台湾的战略地位为清政府所重视。鉴于当时台湾防务薄弱,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意台湾建省,以加强海防和巩固统治。1885年刘铭传上奏清政府认为,“澎湖不独为全台之门户,亦为南北洋之关键”“欲守台湾必先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必先保澎湖”。于是,清政府要求刘铭传统筹谋划台湾的防务事宜,而刘铭传也尽心尽力地去推动。到1888年7月,刘铭传在台湾共修筑新式炮台10余座,从国外购得先进后膛炮30余尊,并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支点,派水师驻扎澎湖。鉴于台湾军备废弛已久,“将贪卒惰,虚名空额,习为故,竟成积重难返之势”,大多数将士“无事非烟即赌,有事非溃即逃”。刘铭传精简士兵,仅保留35营,还聘请外国教习加强士兵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刘铭传重新部署全台湾的兵力,如以定海4营驻北路,铭字4营驻基隆,镇海8营驻后山。此外,刘铭传还在台北设团练总局,在各府、县设分局,各乡设民团,分级自卫以维持治安和增强国防力量。刘铭传考虑到台湾孤悬海外,如遇外敌挑衅与大陆联系被切断,军火供应势必无法接济。于是,刘铭传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如军械局、兵工厂和火药局等,这些工厂既能制造弹药,又能修理枪械。

在筹备全台湾的防务过程中,刘铭传将炮台和兵力重点部署在北部地区,因为北部战略地位更加明显,一旦被攻破全台湾将岌岌可危,更重要的是台湾北部与日本隔海相望,而日本又一直虎视眈眈。1891年,告病还乡的刘铭传乘船即将离开台湾时,看到不少日籍船只往来台北,刘铭传感慨万千地说:“他日祸台者,必倭也!”重视交通设施建设借以加强防务,也是刘铭传台湾防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早在1880年,刘铭传就向清政府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从防务出发提出修筑铁路的重要性。刘铭传认为练兵、制造军事器械可以使国家强盛,但关键需要建造铁路,这样才能方便军事行动,如果铁路造成“十八省连为一气,一兵可抵十兵之用”。1886年10月,刘铭传拒绝了英国旗昌洋行想窃取铁路的要求,并委派官员招股集资以建铁路,刘铭传始终认为铁路是国家命脉,绝不可轻易落入外国人手中。1887年,刘铭传在台湾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和测量工作,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台北至基隆段于1891年竣工通车。这条铁路是中国自行投资、兴建和控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

发展工商经济

由于离大陆较远、自身条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当时,台湾的经济一直落后于大陆大部分省份。刘铭传在任台湾巡抚期间意识到,如果不发展台湾的经济,台湾就只能继续落后,“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先经商。”于是,刘铭传制定“台湾近代产业计划”。为发展经济,刘铭传下令清理田赋,承认小租户的土地所有权,减少农民的赋税水平。租佃关系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原有依附关系,使得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士绅也有资本从事新型的商业运营。在劳动力得到解放的情况下,刘铭传招募南洋华侨投资,奖励对外贸易,并把大量产权让与民众,由其自行经营。如在建铁路时,刘铭传主张由商人承建并作出“所有钢质铁路并火车、客车、货车以及一路桥梁,统归商人承办”的决定。1885年,刘铭传邀请周学熙商办在中法战争时被破坏的基隆煤矿,但由于煤矿破坏严重,所需资本巨大,张学熙不久即退办。于是,刘铭传将其改为官商合办,但后来商人也相继退出,基隆煤矿改造再次成为难题。为使煤矿摆脱困境,刘铭传在对煤矿进行整顿的同时又准备把煤矿交由商办为主,借以振兴该煤矿。1890年商人蔡应维、煤矿职员林元胜等人表示希望以官商合办形式,承包基隆煤矿,最终双方议定“矿务一切事宜,由商经营,官不过问,将来无论盈亏,按照成本分三股匀算。”这实质上是使煤矿打着官商合办旗号进行商办的尝试。

为统一管理经济起见,1886年刘铭传还在台北设立商务局,并要求全台各地区成立相关的经济事务衙门。与此同时,刘铭传还委派张鸿禄、李彤恩到南洋各岛考察商务,并在新加坡设商务局分支机构进行招商引资,努力向华侨商人推销台湾商业机遇。此外,刘铭传还注重加强台湾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提供更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如设立通商局、清道局、兴市公司、建造半机械化供水设备和建设集贸中心等。刘铭传的工商举措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后台湾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在刘铭传的大力推动下,台湾省财政收入从其抚台前白银90万两增至抚台后399万两,特别是台湾贸易额出现高速增长,1890年出超额竟达363万两。对此,后人言“盖自刘铭传巡抚以来,垦田治产,茶脑大兴,运至欧美各埠……出入足以相抵,且有溢过,故能百事俱举,民户殷庶,使长此以往,台湾之富未可量也。”

刘铭传在台湾任巡抚的6年中,实施的政策不限于上述方面,还包括了其他内涵丰富的举措。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措施因种种原因的限制未能成功实施,但是刘铭传治台是以加强国家对台湾统治为根本前提,其目的是让台湾人民参与到祖国的近代化进程中来,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台湾人民的家国情怀,加深他们对祖国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祖国大陆与台湾省是休戚与共的不可分割体,“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因此,对于当今我国的对台工作,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期间的某些治台方略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黄 伟,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巡抚   台湾   澎湖   基隆   首任   台北   防务   煤矿   清政府   铁路   大陆   刘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