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在至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夫子面对着礼崩乐坏的乱世,春秋各国之间的征伐,感慨地喊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老夫子的呐喊不仅仅代表着对于周王朝的向往,也怜惜于东周王朝的衰落。然而时代的洪流不会因为他是孔老夫子惋惜而停止向前,尽管他会成为后世圣人

那么孔子所向往的东周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它又如何演变成为春秋战国乱世的?一切都要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谈起。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含义和作用

1、何为礼乐征伐

所谓“礼乐征伐”就是周王朝君主所代表着的权利。周王朝建立之初,为了维护王权的统治,伟大的开拓者周武王便将“敬天保民”的思想,作为其统治中原的政治纲领,建立起了礼乐制度,将社会中的每个阶层区分,用国家制度和宗法维护阶层。礼乐制度可以说是周王朝统治国民的“宪法”。

到了周公辅政阶段,为了能够将周王朝的统治延续下去,又花了近三年的时间重新修订和完善了礼乐制度,《史记》“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

完善后的礼乐制度充分维护了周天子的王权,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礼乐

礼即是区别,完善之后的周礼将各个阶层的生葬嫁娶用不同礼仪去进行区分,例如不同阶级的死亡都有不同的称呼,即“崩、襄、薨、卒、不禄、死、殇”。

而且在丧葬的规格上也有不同,史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这种繁琐的礼仪,处于当下这个现代环境中的我们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在当时那个时代,这确实符合统治的基本。繁琐礼仪带来的即是敬畏,而敬畏是一切屈服的开端

乐制度在东周时代也是周天子统治的根本,周王朝时代的乐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音乐。东周时代乐泛指不同阶级所享受的礼遇,代表着阶级的利益。

当时东周不同的阶级们在享受舞蹈的时候,是分不同的队列的。一个队列由八人做出,称之为“佾”。《史记》“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最为尊贵的天子才可以享受到八八六十四人的豪华队列,所以当孔夫子听到季氏享受八佾舞的时候,才会喊出“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悲叹。

3、征伐

所谓征伐顾名思义就是战争,战争在任何时代都是影响家国的重要大事。周王朝时代虽然已经是大一统的王朝时代,但是其国家所实施的是分封制度,周王朝控制的疆域并不囊括所有的诸侯国。

分封之初的阶段,所有诸侯国的势力和疆域大约对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国之间的势力也会分为大小。当大国试图欺辱小国的时候,周王朝的统治者们就要以调停者的身份去进行和解,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是周天子享有战争的最高解释权。

《史记》“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天子即是上帝,只有天子拥有“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的权利。

礼乐征伐的作用

礼乐征伐的作用其实就是维护阶级统治。周时代的国民们被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平民”。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占据着国家政治的最中心,即“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在周天子之下的各个诸侯国们即是天子统治的臂膀,他们享受着天子赐予的权利,也同样需要承担着天子给予的义务。孔子曾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诸侯国们接受了天子的册封,就需要每年特定的时间向天子朝觐、贡纳,天子遭遇到了异族羞辱,就要做到“君辱臣死”。

士大夫阶级们要帮助各诸侯和天子们治理封地和平民,要接受他们的调令和差遣,成为统治者们施行法理的推动者。

古语有云“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平民们需要接受天子和诸侯们的统治,成为维护王权的工具,奠定周王朝的基石。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为何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种政治模式之所以可以行使,其基础就是周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威望。然而,随着历史车轮向前,到了东周末年,周天子的权利逐渐的衰败,周王室不在是所谓的“天下共主”。

诸侯国们逐渐成为了礼乐征伐的执掌者,旧的时代逐渐逝去,一个新的时代逐渐到来。那么曾经掌握天下权柄的周王室如何失去手中的权利的呢?

分封制度的崩坏

周王朝诞生之后,周武王便将天下的土地恩赐于为其建立伟业功臣和宗室们。这些功臣和宗室们同周武王一起成长在建立“到商建周”的过程中,所谓“患难见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可以维系著分封制度的。而且周武王的能力也可以将天下诸侯们控制和掌握。

随着王位更迭,新时代的诸侯们和天子往往没有感情维系的基础,并且昏庸无能的周天子还会将君臣恩情挥霍,如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史记》“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诸侯益亦不至”。

分封制度一直实行也会导致周王室本身做掌控的土地逐渐减少,东周末期周王室掌控的土地已经到捉襟见肘的阶段了,甚至不如一些诸侯国大。《史记》“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

这就表明周王室的核心制度分封制已经开始崩坏了,诸侯们已经无法从周王室手中获得更多的土地。这就导致大国为了土地发动战争侵占小国的土地,“春秋无义战”的时代便随之而来。

公卿大夫阶层的崛起

周王朝的末期,礼崩乐坏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周天子产生了影响,诸侯国的诸侯们也受到了冲击。公卿大夫作为周王朝统治阶级中的第三级,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的权利逐渐壮大,他们不再满足仅仅只是作为诸侯和天子的统治工具,而向往着掌握权柄的快感

于是乎各国中以下克上的篡权事件频频发生,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种公然侮辱礼乐制度的事件发生之后,代表礼乐制度的周王室却没有任何力量去阻止,可见当时周王室的悲哀。

后世司马光就感叹:“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

诸侯变法对礼乐制度的摧毁

当礼乐制度的崩坏无法给各国诸侯们带来更多利益的时候,他们自然需要寻找新的法度去提升国力,让自身可以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中生存下来

首先对祖宗之法发起挑战的就是赵国。在赵武灵王的统治阶段,长期和西北戎狄作战的赵武灵王充分认识到,了胡服骑射对于国家军队的作用,便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

《史记》“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将代表周朝军事制度的战车制度给淘汰,这种改革虽然没有在根本上瓦解礼乐制度,却为后世的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各诸侯国们充分认识到了旧制度存在的弊端。

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秦国的商鞅变法将维持周王室统治近800年的礼乐制度给葬送了,将传统的礼乐思想从秦国的土地上给罢黜。

军功制度的推行让阶层通道被打开,任何秦国的子民们都可以通过战场去获得爵位和财富,这是对礼乐制度维护阶级统治的一种反抗,秦国也成为了最终“弑天子”的罪魁祸首。

结语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会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旧的体系一旦无法让大部分人成为既得利益者就会引发社会动荡

东周末年的礼崩乐坏与其说是制度改变,倒不如说思想的改变。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各种新学说和新思想,让占据天下的各国诸侯和士大夫们不再将天子作为上帝,而是顺应国家的现状和自身的野心去转变自身的行动,将历史从分封制和礼乐制推进到封建制和郡县制,为中国近2000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浅论西周中期的衰败迹象_刘树满

作为社会交换网络的周朝分封制的演变及瓦解_朱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礼乐   东周   诸侯   秦国   天子   史记   王朝   会演   王室   制度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