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子产,被历史湮没的春秋一位贤相

说起春秋贤相,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管仲。诸如管鲍之交、尊王攘夷、“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类似的小段子占据了大多数人的记忆里。

然而,对于子产能够了解的人却屈指可数。

管仲私德有亏,所以《管晏列传》记载:“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里的“小之”不是讲管仲气量狭小;而是“以之为小”,孔子很瞧不起管仲。#古籍守护人#​

对待子产,孔子却显示出不同的态度。《仲尼弟子列传》如此记叙,“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

子产能够与老子、遽伯玉、晏婴等齐名等位,可见孔子对子产的尊重之义。“严”字解释为尊敬。

“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

子产在世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曾路过郑国,跟子产相处亲如兄弟。

“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

听闻子产去世的消息,孔子失声痛哭,“子产的仁爱,真是古代的遗风。”言外之意,子产之死仁爱精神也伴随着消亡了。

子产“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不仅让孔子敬佩,就连季札对子产也是一见如故,相交恨晚。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延陵季子,春秋时期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高风亮节,以辞让吴王王位而闻名于世;更让人拍案叫绝是“见微知著”的政治智慧,称得上是历史上第一政治预言家。

吴王余祭四年,也就是郑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44年,季札开启了外交之旅。在鲁国,欣赏周乐,听到历史,预测未来;在齐国,建议晏婴交还权力和封邑躲避鲁难;在晋国,王室卑弱,三家分晋;在卫国,“卫多君子,其国无故”

在郑国,季札“见子产如旧交”,子产高规格接待了季札。两人相见相交是历史的幸事,更是郑国的幸事。所以,季札说道,“郑之执政者侈,难将至,政将及子。”

季札坦诚地告诉子产:“郑国执政者奢侈腐败、荒淫无度,大难即将来临,执政重任最终会落到你手中。”

果然,如同季札预测的一样。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内乱,诸公子为争宠夺利而窝里横,互相残杀。

也有人想趁机杀掉受国君信任的子产。而“公子或谏曰”,这是一个历史上未留名姓的好人,一句话阻止了子产被杀,也间接的挽救了郑国。

“子产仁人,郑所以存者,子产也。勿杀!”

子产对于郑国的重要性,这句话足以说明分量。子产为人仁爱有德,这是郑国能够继续立足于强大的诸侯之中的根本。所以千万不要杀了他!

“乃止。”

对外郑国北临有晋,南面有楚,西隔周便是秦,东邻有卫、蔡、宋、陈,可以说周围诸侯国环伺,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一代雄主此消彼起。

郑国处于夹缝之间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自从第三代枭雄郑庄公去世之后,郑国失去了往日雄风,一蹶不振。

南北分别是楚、晋两大强国,他们动辄征伐,郑国只好朝“晋”暮楚,毫无原则,反复无常。郑国君王经常是早晨跪完楚国,下午再拜晋国,处于夹缝之中,两边讨好委曲求全。

“国际上”诸侯征伐不断,在国内诸公子内乱。诸公子争宠事件平息后,子产得到了郑简公的重用,正式执掌郑国国政。

“子为政,必以礼;不然,郑将败。”

子产执政忠实地贯彻了延陵季子的方针——为政以礼,所以郑国国内局势发生了较大改观,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当国相之后,郑国的局面发生了诸多的改变:

一年后,街头不见浪荡子,老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无需犁地耕田。二年后,市场上没有哄抬物价的,买卖公平。三年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干完农活,农具放在地里不会丢。五年后,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丧事能自觉按照丧礼操办。

郑国国内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同时,“国际环境”也发生较大改变。

郑简公二十五年,子产奉命出访晋国,慰问晋平公的疾病。晋平公针对自己的病情,向子产咨询了一个高精尖的科技难题。这个难题在晋国史官不知道,医官搞不懂,全国无人能解答。

子产追本溯源还原真相,浅显易懂地告诉了晋平公,并且推断他的病不是什么鬼神作祟,纯粹欲望所致,或饮食不节,或情绪波动,或沉湎女色。

晋平公深以为然,跟叔向交流了眼神,不禁夸赞道:“善,博物君子也”

“博物君子”,在《史记》中还有延陵季子荣膺这一称号。晋平公高度褒扬子产,这国际声誉对提升郑国地位有莫大关系。

司马迁关于子产的记载相对单薄,而《左传》中却颇多记载,仅从《古文观止》中可见一斑:

郑国对朝见晋国时贡品太重感到苦恼,“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写信陈述重币对个人家国的危害,批评范宣子借加重诸侯贡赋中饱私囊;

子产陪同郑简公去晋国,晋平公没会见郑简公,“子产坏晋馆垣”,以处置晋国的怠慢,晋平公接见郑简公,“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礼仪规格不降反升;

楚国公子围到郑迎娶公孙段家的姑娘,带兵娶亲让子产担忧,“子产却楚逆(迎亲)女以兵”,有理有据地回绝,并警示郑有所防范,楚国最后才放下兵器进城娶亲。

除了子产在外交方面政治智慧,还有如何培养人、用人方面的“子产论尹何为邑”,关于政令的宽与猛,有“子产论争宽猛”。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国人全都失声痛哭,悲伤得如同死去了父母兄弟一般。“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由此可见,子产对郑国的影响有多深,他的死让老百姓觉得没有了依靠。

《循吏列传》说子产为相“二十六年而死”,估计司马迁算错了账,献公十三年卒,定公十一年卒,简公三十六年卒,如果从郑简公二十三年子产做国相,并且中间没有间断,那么“声公五年、献公十三年、定公十三年、简公十三年”,子产应该是四十四年的国相工龄。

查阅度娘,“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卿。相郑四十年,晋楚不能相加兵。郑成公少子。”这条内容与所推测计算的工龄比较吻合。

比较遗憾的是,作为“博物君子”——子产的事迹没有广泛流传,反而不如私德有亏的管仲。

这是为什么呢?

大概是管仲制定的政策后世推行效仿的多,且成就了一代霸主——齐桓公;而相对于子产只是延续了郑国,并没有让郑国强势崛起。

#洞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晋国   管仲   吴王   楚国   公孙   史记   孔子   博物   列传   君子   春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