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读不懂鲁迅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


在正式讲解之前,我需要先给大家讲述关于鲁迅的三个小故事,这三个故事影响了我对鲁迅的看法:

故事一、鲁迅和托尼老师

鲁迅去理发,理发师看他衣着普通,乱剃一气,鲁迅反而多给他一大把钱。第二次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便悉心伺候,但鲁迅却只照价目表付了账。理发师问为什么?鲁迅回答说:“上次你乱理,我乱给;这次你认真地理,我就认真地给”。

故事二、鲁迅和随地大小便的人

鲁迅住在北京绍兴会馆时,经常有路人在院子小门边墙角小便。为了教训这些家伙 ,鲁迅特意在墙上挂一个篾条弯的弹弓,路人在墙角小便时,他就偷偷用弹弓从窗缝朝那人下身射去。

故事三、鲁迅和猪决斗

在厦门时,一天鲁迅看见一头猪在啃相思树的叶子,他觉得相思树的叶子怎么能让猪吃呢,于是,年已四十的鲁迅便摆开架势和猪斗上了。

这时正好同事走过来,笑着问道:“哈哈,你怎么同猪决斗起来了?”鲁迅答:“老兄,这话不便告诉你”。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以上的三个故事早就为人所知,并不新鲜。但当我第一次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所遭受到的冲击无异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因为从小到大,无论是教材上,还是老师口中,鲁迅都是神一般的人物。世人给了他太多的标签:文学家,思想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民主斗士,民族之魂。

我们脑海中的鲁迅,似乎总是一副身着长衫,留着板寸,严肃冷峻,易怒易爆,时刻在战斗的形象。


这样的鲁迅,没有笑容,没有温度,离神很近,离人太远,曾让学生时代的我望而却步。

而老师的讲解,则加深了我对鲁迅的刻板印象,让我把鲁迅误读成只知道横眉冷对,评判讽刺,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愤青。讽刺和评判,似乎成了鲁迅的代名词,冷峻和灰暗,似乎成了他文字的唯一色彩。

而鲁迅的同情和悲悯,他的憧憬和希望,他对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更为深沉的爱,却总是被忽略、被掩盖。

对鲁迅的误读

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闰土,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等人物。若是你读完后觉得他们讽刺可笑,嘲讽厌恶攻击他们,甚至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那么你不仅误读了鲁迅,还侮辱了鲁迅。鲁迅之所以刻画这些旧社会小人物,不是为了讽刺单个人,也不是为了讽刺一类群体,而是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他对笔下的小人物是怀着同情和悲悯的,不是幸灾乐祸的嘲讽,不是毫无感情的鞭笞。不是金刚怒目的威慑,而是菩萨低眉的怜恤。

鲁迅的作品践行着他那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话,他批判,他揭露,他以笔为枪,斩妖除魔。

但同时,他心中又有一腔赤子之血在翻腾,他不愿他的同胞在暗室昏睡,他心中还有希望。

为了当破窗者,他不得不“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所以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没有孩子的青年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所以在《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的坟上有了“平添的花环”,象征着不灭的理想和信念;

所以在《故乡》的结尾,心如死灰的他,仍然说着: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此来勉励我们勇敢走下去,走出一条生路出来。

他从来没有为了评判而歪曲丑化,编造历史,他从来没有对他笔下的同胞失去自信力。他只是对孔乙己和阿Q这种人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他相信在他们会创造出一个新的中国,因此他才会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他在暗室里破窗,在黑夜中找光,在批判时同情,在绝望中给人希望。他是被称为神的鲁迅,更是被称为精神导师的迅哥。

读不懂鲁迅是谁的错

今天社会上不断掀起鲁迅热,我们读鲁迅,谈鲁迅,我们知道了鲁迅的很多面,我们喜欢他,尊崇他,是因为我们破除了对鲁迅的误读。

而回到上学的时候,大多数的人连他的文章都读不懂,更不用说喜欢上他了,我们只能在"全文背诵“,”阅读理解“和”标准答案“这些格式化的语境中去误读鲁迅,从而离他越来越远。


你也许会说是因为年龄和阅历,以及文字晦涩的关系,学生们读不懂鲁迅。

如果这个观点完全成立的话,那么勉强可以解释读不懂的原因,但并不能解释误读的原因。

你也许会说是因为老师的原因,因为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着出色的教学能力,或许老师自己也读不懂鲁迅。

可是我要说,学生读不懂鲁迅,甚至误读鲁迅。根本原因不在鲁迅,不在学生 ,也不在老师,而在整个社会。

我们与鲁迅的隔膜是人为造成的,对鲁迅的误读是社会规训的产物。

曾经有位名雕塑家,请许广平为鲁迅雕塑提意见,许广平说“雕得很好,但是否太严肃了”,并拿出随身带去的照片。

雕塑家为难地说,“大姐,你的建议很好,但这不是群众需要、宣传需要的鲁迅”。结果,雕像还是以横眉立目的形象展示了。

鲁迅生前,以笔鏖战尚且无法自辩,鲁迅死后,身归黄土,自然更加无法自辩。

他的被误解和被肢解成了他的宿命。鲁迅被神化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他同时被物化了。

他不再属于他自己,他成了一种符号和工具,他的文化意义被削弱。他的形象被脸谱化,他的性格被片面化,他的文字被单一化。

这样被重塑的鲁迅毫无生机,只能任由别人误读。


那位名雕塑家说严肃的鲁迅才是群众和宣传的需要。

其实他只说对了一半,宣传或许需要严肃的鲁迅,但群众需要的不是严肃的鲁迅,而是像人的鲁迅,是斗士和导师兼具的鲁迅。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无尽的批判和灰暗中,没有人愿意忍受无尽的冷言冷语。越是绝望虚无,越是需要温情和希望。

鲁迅是一把利刃,他无情地扎在社会的病体上。但更多的时候,他更无情地扎在自己身上,这利刃刺破他的皮肤,穿过他的肩骨,他禁不住流血和呐喊。

这流出的血有他的体热,这呐喊的声音有他的激情,让无数彷徨的人重获希望,鼓励着他们继续走下去,走出一条生路。

如果要为时下困窘的中国青年推荐一位作家,我会永远把鲁迅放在第一位。至于为什么,我想我难以回答。


因为鲁迅的文字不是我给你讲懂了你就会懂,真正的懂,需要你自己去看他的书,和他在文字里相逢,对谈。

他寥寥数语,你豁然心间,他挥手作别,你念念不忘。然后,你游历人间,被红尘俗世羁绊,你发现你总能在某个时刻想到他说的话。

你会发现即便过了87年,他的话依然振聋发聩,依然妙不可言。这个时候,你发自心底地想改变些什么,却发自心底地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你只能在心里无奈的苦笑一声,说出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时连你自己都不会知道,就是在说完这句话的那一刻,你才真正读懂了鲁迅。你也才会明白那句"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是多么的厚重。

你依然没有失去勇和决心,你沿着这束光前行,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那个叫鲁迅的人就在你身边,从未离开。走

着走着你就会发现,无数个鲁迅在与你同行,无数道光束汇聚在一起,黑夜亮如白昼,人间遍布春光。我们不再寻觅鲁迅,我们就是鲁迅。



【参考资料】

《阿Q正传|鲁迅短篇小说集》.磨铁出品

《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磨铁出品

《鲁迅杂文全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鲁迅孙子讲述真实鲁迅:称鲁迅形象被空洞化.信息时报.韩美芳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光明日报.王远方 吴亚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鲁迅   老师   雕塑家   误读   学时   理发师   中国   严肃   形象   文字   故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