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战争(二十三)

崇祯十四年八月二十日黎明,明军主动向清军大营发动进攻。由于清军主力已经抵达,明军的进攻并未奏效。皇太极显然不会让自己处于被动位置,命令阿济格、博洛、图尔格等进攻塔山,把明军的一座粮仓给洗劫一空。另外,皇太极命令将松山和杏山以及锦州之间的道路全部隔断,仅一天功夫,清军就挖了三条大壕沟。宽度为3-5米,而且非常长,清军主要营区占据壕沟的缺口位置,基本将锦州城彻底包围起来。

粮饷被切断之后,明军的境遇就开始出现困难了。锦州城外的明军开始脱离接触,重新集结起来准备战斗。八月二十日,洪承畴指挥大军出发,出动步骑和车营对清军大营发动进攻。早晨时分,洪承畴不等清军准备好,立即对镶红旗大营发动进攻。一开始清军还有点慌乱,但是很快有序组织反击和固守。皇太极亲自督战,命令各旗向镶红旗营地靠拢,逐渐合围明军。明军抵挡不住,逐渐不支。随后明军开始撤退,但是撤退的阵型比较混乱,部队失去控制,好在清军也未能抓住战机进行反击。数千明军骑兵突出包围圈,前往杏山而去。其余部队退入松山城中。

由于清军将粮道封锁,使得明军异常惶恐。洪承畴认为部队粮草只能维持三天,情况非常危急。他主张明日继续发动进攻,要在短短几日之内,与清军决出胜负。然而监军张若麒认为肯定不能继续进攻,应当要求部队立即向后撤退,突围前往宁远。洪承畴认为此举大卫不妥,本来军心就涣散,一旦后撤肆意准备不充足,部队发生混乱,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败局。然而张若麒并不理会,他本来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郎中,受陈新甲委派前来锦州前线督战。和洪承畴做对是他作为陈新甲的嫡系,最应该做的事情。

明军本来就因为粮道被断而人心惶惶,张若麒当着主要将领面和洪承畴吵得不可开交,导致军心涣散,人人自危。洪承畴强令众人服从命令,要求次日继续决战,务必与清军决出胜负。白广恩、王朴、唐通为左翼,吴三桂、马科、李辅明为右翼,明日继续出战。

然而,八月二十一日晚间,大同总兵官王朴不顾洪承畴的命令,假借出城集结部队准备明日进攻事宜为由,带领部队首先逃跑。其他各路将帅听说王朴逃跑之后,方寸大乱,遂不管洪承畴的命令,全部带领部队火速离开松山城,向宁远方向而去。然而黑夜之间,根本看不清道路,而且没有任何提前准备和规划。明军刚出城就自己奔溃了,各路大军慌不择路,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兵。如此浩大的阵势自然被清军察觉,皇太极早在前日就认为明军可能会窜逃,并命令部队做好准备防止明军分散突围。闻听消息后,立即命令部队全部出动,拦截明军。

崇祯十四年的八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是大明王朝的劫难日

十数万明军慌不择路之间,或被同袍踩踏而死,或被清军追赶或俘杀。清军严阵以待,处处围堵,明军根本毫无生路。吴三桂率领本部兵马沿着海岸线向西而去,但是遭到了清军的疯狂追击。吴三桂领着麾下人马狼狈不堪,一路清军骑兵追了上来,吴三桂的部队彻底崩溃,许多将士疯狂的向海里游去,企图躲过清军的追杀。奔逃的部队中最少有三分之二被淹死,其余部队全部溃散。吴三桂和王朴拼了命的带领着不到二百多随从逃到了杏山城内,而张若麒更是犹如天助,划着一艘小船穿越危险区,返回了宁远城。其余各部队,活着逃回宁远城的少之又少!

不过,也有少少部分部队没有逃跑,选择了和洪承畴坚守松山城。山西总兵曹变蛟、宣府总兵王廷臣两人带着部队坚守城池,加上洪承畴本部直属部队,明军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部队继续在松山城内。

八月二十四日,皇太极命令多铎即刻进兵杏山,把明军残兵彻底击垮。吴三桂和王朴又怎么可能用这点残兵败将,挡得住如虎下山的多铎呢。八月二十六日,他与王朴丢下杏山城,继续向宁远方向溃败,其余残部纷纷逃入宁远城。据战后明军测算,十万有余的明军窜逃部队,最后返回宁远的大概只有两万多人了,而且几乎是丢弃了所有的装备和粮草补给。清军的战报显示,短短五天时间斩杀明军五万三千多人,马匹甲胄数以万计,海上飘着的浮尸一眼无法看到头。

而还在松山城中的洪承畴手底下此时的部队已经不到两万人了。由于之前皇太极的凌厉攻势,曹变蛟所部损失极大,加之直属部队之中也有部分参与逃跑之中,兵力进一步不足。解决了外围残余明军之后,皇太极命令大军进逼,将洪承畴死死围在城中,令其无法动弹。皇太极此时也不着急,松山城毕竟比较坚固,有洪承畴本人死守城池。一旦强攻,必定损失巨大。他只是命令不停炮轰城池,又征调蒙古骑兵加紧围困,围而不攻。


另一边,明廷闻得消息之后,已然吵成了一锅粥了。崇祯帝焦虑不已,他非常着急。特别是洪承畴还被围在松山城中,他顾不得追究谁的责任(虽然这是他最喜欢干的事情)。崇祯帝一面命令洪承畴一定坚持住,一面调令辽东巡抚并山海关各路兵马将领,即刻征调准备救援松山城。可是新遭大败,根本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集结起来。崇祯帝急的直跳脚,也是没有办法的。

这年十月份,兵部商议救援之策。由于实在无兵可调,兵部索性认为不如放弃松锦,舍弃洪承畴等部。执意与清军罢兵言和,不愿继续开战。而洪承畴、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还在苦苦支撑等待增援部队。

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城内粮食逐渐见底。城中士卒每日仅能和一顿稀米粥,洪承畴亦是如此。城内守军等待援军望眼欲穿,然而援军迟迟无法到达。当时皇太极并未在前线,其宠妃病重离世,悲痛万分的皇太极回到沈阳奔丧去了。部队暂时由杜度、阿济格、多铎指挥。当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绝望,遂暗地准备投降清军。二月九日清晨,夏承德发动兵变,活捉了洪承畴以及麾下将领,向清廷投降。

皇太极闻讯后,下旨除洪承畴之外,所有明军及其家属随员全部就地处决,松山城也被下令彻底夷平,不复存在。随后,被困两年之久的锦州城也宣告投降,降而复叛的祖大寿带领七千守军向皇太极投降。皇太极这次倒是没有杀祖大寿,而是很好的安置其麾下将士。但是锦州城基本被清军屠戮一空。城内数千蒙古士兵因为不愿跟随清军与明军作战,被清军骗去盔甲和刀剑之后,全部就地屠戮。

松锦大战就此结束,以清军大获全胜彻底终结。

此战,洪承畴带领明军主力的动作显得虎头蛇尾、组织不力。分析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到,明朝从九边重镇抽调精锐部队赶赴辽东作战,各部队根本就没有磨合期,将领之间的配合更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洪承畴身为辽东经略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却不能节制麾下部队。尽管军令如山,然而王朴、吴三桂、王辅明等人擅自逃跑,导致战略全局彻底崩溃。最后被合围于松山、锦州之间,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后的精锐部队。

从战术上来看,洪承畴更是犯下了不少错误。他的注意力仅仅只有锦州城,而不能寻找清军的弱点。整场战争都是围绕锦州城的围困与破袭而展开的,完全被皇太极的战略所牵制,明军被清军牵着鼻子走。有将领提出抛开锦州城,防止围点打援的现象出现。要伺机寻找清军的粮道,或者稳固自己的粮道,袭扰清军的营地而不是简单的救援锦州城。但是洪承畴视而不见,并认为自己征战多年,根本不需要这些“书生之见”。

然而,深究其里我们会继续发现。积年欠饷已经导致部队毫无战斗力,贪污腐败横行导致军队怨怼不已,倒戈投降现象在战争中屡见不鲜,这说明这支明军从上到下已经没有了任何凝聚力。说他们是大明朝王最后的精锐,但其实这支军队显然不能称之为精锐。九边将士从天启年间就开始欠饷不断,部队组织几乎毫无秩序。各部官兵长期处于困顿状态,打家劫舍的事件层出不穷。军纪更是无从谈起,很多部队不给军饷就不开拔出征。

整个大明王朝从上到下都是糜烂不堪,即使面对辽东如此激烈而重要的战事,明廷内部依旧是政治挂帅,倾轧不断。兵部尚书与蓟辽总督有隔阂,内阁首辅周延儒就是个混子,根本起不到他这个首辅应当履行的责任。当然,崇祯朝的政治环境也注定了周延儒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的首辅。洪承畴不愿意匆忙起兵出战,可是陈新甲逼迫洪承畴即刻出兵,身为兵部尚书,脑子里想的不是实际情况,而是政治声望。眼睛里看的不是军事部署,而是政治对手。让洪承畴仅仅携带数日的粮草匆忙接战,导致粮道被断之后,部队人心惶惶,终酿成惨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4-08-07

标签:宁远   崇祯   辽东   松山   锦州   太极   兵部   将领   明清   部队   命令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