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代粮仓的发展兴衰史,看看“粮食”对一个国家到底有多么重要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年,儒家思想提倡“王者以民为本”。

使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代君王们,深刻认识到治国的根本是要如何顺应民意.而“民以食为天”,则一针见血的指出,粮食才是治国的根基。

历朝历代的君王们都极其重视粮仓的建设,因为粮仓建设的好坏,是直接能够影响到这个国家后续发展的

通常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粮食的存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坐拥137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人口达1.1亿,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近三成。

那么面对幅员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元朝的君主们是怎样建设粮仓的,又是如何运营的呢?

一、元代粮仓的建立过程

元太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首先就是面对各种混乱的制度,急切的需要拨乱反正,拿出一套有效的治理方案,而反映民生问题的粮仓建设就是重中之重。

此时元太祖忽必烈尚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于是他采用了耶律楚材等人提的建议,保留了汉人的管理法式,这也是蒙古统治者推行最早的“汉法”之一。

其实,当时看似无奈,但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忽必烈无疑是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忽必烈继位之后大力推行粮仓制度,他用“汉法”治理粮仓,太仓在元大都和元上都两处设立,主要是为皇城和在京的官员提供粮食。

而正仓则是在各行省设立的官方粮仓,正仓的存在主要是存放收缴的税粮和财赋等,一般同常平仓一样设立在各行省境内。

正仓与中央朝廷及各中央机构粮库的太仓、位于京畿都漕运转运机构的漕仓和各地百姓自发的筹粮机构,用于赈灾的义仓一同组成了元代的主要粮仓结构。

上面四个粮仓和调节市场粮价的常平仓又一起组成了元朝的粮仓基本体系,在此基础上元朝的粮仓制度逐步形成。

漕仓体系是元朝的粮仓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元朝的主要根据地在北方,而江南才是主要产粮的地方。

于是,怎么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就成为了元朝统治者极为重视的问题,所以他们也在这上面下了很多功夫。

忽必烈在耶律楚材等的建议下,效仿金代漕运体系,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元代漕运体系。

后来元朝政府又多次对漕运航线周边进行整顿,这条航路在整个元朝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元朝政府也积极开发运河漕道,增加了漕运量

通过这些措施使元朝的大后方的粮食得到了充分的供给,对漕运仓的管理模式忽必烈也效仿了金朝和宋朝的管理模式。

上文我们介绍了元朝的粮仓体系和基本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元朝的粮仓分布情况。

首先咱们来聊一聊正仓的分布,正仓主要分布在北方,而江南分布甚少,于是也就有了“贫极江南,富称塞北”这句话,然而这句描述也可能是片面的。

因为元朝的地方志存世量太少了,致使我们无法全方位的了解元代地方正仓的分布情况,导致可能出现了塞北比江南正仓分布要广泛的错觉。

常平仓作为调节市场粮价的粮仓,可谓与元朝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它的分布很广泛,史料记载也多以常平仓为主

另一种重要的存在——漕仓,由于要承担把粮食由江南运往北方的重要任务,所以大多依运河而建,归漕运司掌管。

最后一种作为存储国家百姓纳粮和税赋的粮仓——正仓的分布情况基本与常平仓类似,在元朝分布也十分广泛

二、元代粮仓的运营模式

元朝对纳粮户上缴的税粮要求十分严格,朝廷规定仓官要将“干圆洁净”的谷物留样,然后上缴至上级粮仓查验,查验合格后依样征收。

如果收缴的粮食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仓官要受到惩处。

这项规定在至正三年十一月又再次升级,这个升级后的规定是“……须要送纳干圆绝谷白米、新粟。”

后来的元朝君主的要求可以说一次比一次高,如果达不到标准,官员们就要受到惩处。

这里说的纳粮步骤是不需要转运的情况,咱们接下来马上要介绍需要转运的纳粮过程则更为复杂,如果涉及转运了,则至少需要准备五份样品。

而且均需用特殊材质的布将其包裹起来妥善保管,如果样品发霉受潮,那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首先这第一份样品,需要留给发运粮仓,作为样品保留,一份需要送到发运粮仓的上级行省粮仓单位,留样查验。

其次两份交给押粮官送至收货粮仓所在行省的主管粮官查验留存,这是发货前准备。

倘若仓官有一样没有准备到位,如果出现了纰漏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与麻烦。

最后,一份由收粮仓留存,一份留给收货粮仓在交接粮食时比照验收,所以从至少要准备五份样品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转运粮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如果与样品不符,或者中间掺有不良粟米等谷物,发运粮仓和押粮官还会受到惩罚。

然而,到了仓官实际收米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情况,官员和百姓一起作弊是常有的事,“百姓送纳带谷米陈粟”。

如果仓官不收,上级税官就会唆使交粮百姓辱骂殴打仓官。

另外粮仓的其他官员也收粮,并且把好的粮食拿去卖钱,另拿些陈米烂谷来充数,导致朝廷收不到好粮。

还有称重的斗脚如果不按照纳粮者的要求称重的话,也会被殴打辱骂。

元朝统治者后来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了防止税官和纳粮户勾结,遂下令不得威吓殴打仓官、斗脚,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的人,“取问得实,并行断罪。”

元代统治者收粮不仅要求粮食的质量、约束官员百姓,同时,还对称重的工具进行了完善,其实这是忽必烈吸取了宋朝的教训。

宋朝的粮仓制度在称重这一步骤中,在斛这个称重工具上最容易动手脚,所以元朝为了避免宋朝这一弊端,于是改良了斛这一称重工具。

这种斛的形状与宋代斛相比要大上不少,但是它有效地防止了官员在粮食重量上动手脚,所以这个工具也被大力推广。

元朝统治者首先命令中书省按样打造十只,然后分发到各行省,命其照着做,然后分发各下属地方粮仓。

我们介绍完元代粮仓制度的优点外,我们来谈一谈它的不足,这一不足就是为了避免粮食因为运输等原因造成的损耗。

统治者要求纳粮户自行承担这一损耗,而且加收的粮耗呈现了递增的趋势

如至元十七年,户部规定,运输粮税,由近及远输送,而且加收的粮耗的标准是“远仓每粟一石,折纳轻赍钞二两”。

纳粮大户运输的路途要远于纳粮小户,相应的缴纳的粮耗也更多,多则可达分例四升。

到了至元二十二年,有户部官员提出之前加收粮耗比例欠妥,建议重新定夺粮耗加收比例,即官员比例增加,民耗比例减半

但是中书省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这是导致元晚期粮仓制度被摧毁的一个间接原因。

元朝末期,总有仓官上报,朝廷加收的粮耗过少,导致不足的粮耗需由仓官补足,致使仓官因补不齐粮耗而倾家荡产,卖妻卖女。

是朝廷不停的增加收缴的粮耗,百姓苦不堪言,而仓官和粮官们却赚的盆满钵满,这也是元晚期粮仓制度被摧毁的又一个原因。

除去给官员的粮,元朝统治者还规定每日供给囚犯的口粮也要从加收的粮耗里面支出。

但是囚犯的粮食供给都是有数的,占有比重都是固定的,所以还是官员贪占的可能性最大。

三、元代粮仓的衰败原因

一方面,元代的粮仓管理人员多是由皇亲国戚指定的官员来担任的,他们身居要职,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事常有发生。

久而久之,就导致元代粮仓制度受到了破坏。

另一方面,元朝早期粮仓的底层杂役是没有编制的,朝廷不给他们发放俸禄,导致他们为了一己私欲,带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吃拿卡要变成了常态。

虽然后期元朝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给这些底层人员上了编制,发给俸禄,但是他们已经尝到了吃拿卡要的甜头,自不会轻易收手。

而且朝廷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所以仅做表面文章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

元朝君主没有从根本上治理官员贪腐的行为,只是一味的勒索百姓,从人的治理上元代统治者就没有认识到关键问题。

那么其他方面元朝统治者又能不能意识到关键问题呢?

元代君主事无巨细的对粮仓制度做出了规定,尽管比较完善,甚至事无巨细的针对各个环节都做出了规定。

但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多数不接受汉文化,导致目光短浅,政治腐朽,粮仓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也是导致粮仓无法发挥效用的一大原因。

例如:常平仓作为赈灾的粮仓,仓官等底层官员不按规定定期晾晒谷物,导致谷物受潮发霉无法食用常有之。

更有甚者,有的常平仓的官员把谷物挪作他用,甚至动用金银丝帛等仓本,是官员的贪婪导致常平仓失去了应有的效用,最终常平仓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消失

而义仓作为常平仓的辅助,义仓的募集到的谷物也时常被常平仓吞并,可以说义仓在大多数时候已经名存实亡。

虽然元史上也能够很早多条义仓赈济灾民的记录,但是赈济的物资少的可怜,杯水车薪,义仓的存在也只是官员拿来当作政绩的幌子罢了。

结语: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大致了解了元代的官方粮仓的大致种类、制度以及管理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元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这个时期的粮仓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这一点从元代时期的粮仓建设上就可窥见一二。

虽然元代统治者制定的粮仓制度,在我们今天看来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但是它与之前各个朝代的粮仓制度相比之下,相对来讲还是最完善的。

明、清两朝在粮仓的建设和管理上基本都是延用和借鉴了元朝的粮仓制度。从这点来讲,我们就可以说元朝的粮仓制度就已经给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蓝本。

我们通过探究元代的粮仓制度,就可以知道元代粮仓的建立和种类可谓是一应俱全。

只是元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官员的贪婪,导致了原本应该发挥赈灾作用粮仓成为个别人中饱私囊的“工具”,百姓的救命粮成了一些人谋私利的“买卖”。

所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借古鉴今,我们通过对元代粮仓制度的由盛转衰的探究,窥见了元代的兴衰轨迹。


参考文献:

《中国乡村:19 世纪的帝国控制》

《元典章》

《通制条格校注》

《元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粮仓   元代   义仓   粮食   兴衰史   漕运   称重   元朝   统治者   官员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