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明明是美谈逸事,怎么说着说着就变味了呢?

沆瀣一气!嗯,这个成语怎么听起来不太行,不是很正经的样子?我记得这明明是个趣闻逸事呀?

出处

沆瀣一气:出自于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书中记载了一则逸事趣事:“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王谠所撰《唐语林》则有更详细的记载:“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释义

沆瀣一气:现在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沆:白色的霭气;瀣:夜间的水汽。沆瀣合在一起是指夜间的水汽、露水。

故事

这个成语中得沆瀣,可说得不是什么夜间得水汽露水,而是两个人!真的!真的是指两个人!

崔沆:唐僖宗时任宰相,其实他爹也是宰相,任职时是唐宣宗时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在唐朝已经盛行起来,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就能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 ,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科举考试,当时担任主考官的就是崔沆崔宰相。 许多读书人都来到长安应考,盼望自己能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十年苦读。有一个考生名叫崔瀣,颇有才学,文章做得非常好。 主考官崔沆那是天天阅卷啊,看过了众多考生的试卷,批到崔瀣的卷子,边看边赞赏,连声叫好。嗯!这个人必须榜上有名!就这么愉快的决定吧!发榜那天,榜前人山人海,考生们都翘首以待,有人高声地念着名单,那真是几人欢乐几人愁。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向他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

事情就这么巧!怎么说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考中的考生要拜见主考官致谢。崔瀣就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谢座主。二人见面,相谈甚欢。崔沆非常欣赏崔瀣,常有赞美之词。二人名字中的“沆”和“瀣”合在一起,居然是一个固定词组,也就是“沆瀣”。这个事被爱看热闹的人得知后,就凑趣的把二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编出了二句歌谣来打趣二人:“座主门生,沆瀣一气。”这两句歌谣当时真的没有贬义,纯粹是玩闹一样造出来的文字游戏。虽然不含贬义,而师生二人也没有营私舞弊。后来,就是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这就让有些人羡慕嫉妒恨了。有些人经常私下质疑,暗戳戳的出指二人关系匪浅。从此以后,“沆瀣一气“ 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随笔

按说,科举制度严格也是众所周知,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这二人以前并不认识,也没有记载可循崔沆为崔瀣徇私。能组成“沆瀣”也是巧合,这么一件趣闻逸事为何就变了味道?

历史上有多少冤案,只是因为小小的误导或是人们恶意的曲解和讹传。未知全貌,就不要随便下结论。你的无心之语,也许会像蝴蝶的翅膀,小小的扇动就会有不同的走向,传言就像一把刀,所到之处,必有血流,这种杀伤力,不可小觑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逸事   美谈   门生   主考官   长安   水汽   科举   宰相   夜间   成语   考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