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晋朝不写入历史?中学历史书上更是一笔带过

晋朝为什么不写入历史?晋朝对历史不重要吗?为什么历史书上不写晋朝?

谈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它的形成原因。南北朝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把全国的领土看成一个圈,那么三国的时候全国就被分成了三份,之后西晋又把这些地方统一起来,历史上称之为“三国归晋”。

晋朝建立后,大开历史倒车,废除了秦汉时代的郡县制,使用西周时期的封建制,这就为之后八王之乱埋下伏笔。更牛的是司马家族为了使自己的家族血统不外流,皇族大都近亲结婚,使其生下来的后代,大都都弱智、短命。

在公元272年,贾充之女贾南风与司马炎之子司马衷成亲。中国历史上丑黑好色皇后与弱智无能皇帝这一组合粉墨登场。贾南风被封为皇后之后,身边睡着一个弱智且权倾天下的皇帝,只想取而代之。贾南风派遣心腹游说藩王入朝斩杀阻碍其获得天下生杀大权的杨姓一派。此后,贾南风相继推翻杨骏、诛杀司马亮、放逐司马玮,实现大权独揽。

贾南风大权在握之后,又将太子司马遹视为了威胁,污蔑司马遹谋反,最终将其废掉,并将其与三个年幼的儿子囚禁于金墉城,又杀司马遹生母谢玖和司马虨生母蒋俊。贾南风杀死太子司马遹之后,赵王司马伦则以此为借口入宫杀死贾谧,并派齐王司马冏抓获贾南风,将其废为庶人后囚禁于金墉城。之后,司马伦又将贾南风的党羽和一些朝中重臣逮捕或杀死,开始专权,并于永康二年(公元301年)正月废惠帝自立为帝,结果引发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起义”。至此,“八王之乱”的大幕正式拉开。

赵王司马伦自己称帝后,则给晋惠帝司马衷戴上一顶“太上皇”的帽子,将他软禁在金墉城。各地诸侯王对赵王司马伦的篡权称帝行为愤愤不平,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三王起兵”,向洛阳进军。混战打了两个月,死了十多万人。刚当了不久皇帝的赵王司马伦兵败自杀。而后晋惠帝复位,由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

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期间,大权独揽,肆意妄为,激起民愤。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河间王司马颙联络长沙王司马乂,起兵攻打齐王司马冏。双方在京城洛阳混战多日,在京城做内应的长沙王司马乂入殿擒杀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担心大权落入长沙王司马乂手中,又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攻打司马乂。然而此时在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则利用夜间抓住了长沙王司马乂,将他活活的烧死了。就这样成都王司马颖做了丞相。但他不在洛阳待着,回到根据地邺城,遥控朝政。但东海王司马越觉得自己擒杀司马乂有功,却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就以晋惠帝的名义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但司马颖手中有二十多万军队,司马越在汤阴战败,逃回东海。司马颖则趁机攻进洛阳,把晋惠帝司马衷掳到邺城。由此司马颖完全把持朝政,但与之有仇的幽州刺史王浚担心收到司马颖迫害,先一步联合北方鲜卑、乌桓的军队攻打司马颖,由此成为五胡乱华的导火索。司马颖兵败,挟持晋惠帝从邺城逃回洛阳。然而这时,洛阳已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的军队已把洛阳抢劫一空,被逼无奈的司马颖逼迫晋惠帝西迁长安。

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西迁长安时,长安已被河间王司马颙控制,他把晋惠帝接过去,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朝政大权。兵败而来的成都王司马颖被排斥在一边,无权过问朝政。东海王司马越对河间王司马颙也不服,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又联合幽州刺史王浚攻进长安。他使出离间之计,先让成都王司马颖杀掉他的旧将张方,然后将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打败,把晋惠帝迎回洛阳。

不久,又把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双双抓获,押回洛阳处死。东海王司马越又将晋惠帝司马衷毒死,另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之久(公元291年~306年),各地军事力量削弱,中央也无法掌控全国,这使得胡人有了可乘之机,五胡乱华因此开始,中原大地上民不聊生。这次战乱所引发的“五胡乱华”给中原汉族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还对汉民族的人口结构、心理素质和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晋朝   河间   南风   司马   东海   洛阳   长安   朝政   长沙   成都   书上   中学历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