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与金国“海上之盟”灭辽,却没想到让自己深陷“靖康之变”!

引言

公元1120年,北宋派遣使者通过海路前往北方,与金国商讨联合起来灭亡辽国的盟约,因为是跨海签订盟约的缘故,历史将其称之为“海上之盟”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海上之盟的签订,直接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三个国家——宋、辽、金的命运和结局。

最终金国成为这次盟约的大赢家,他们从白山黑水之地崛起,接收了灭辽的资产后,一跃成为当世最强大的国家,并准备对南边那个外强中干,却又富裕丰盈的邻居磨刀霍霍。

辽国的残余势力远走西域不说,看似得利者的宋朝,早已经被摸透腐朽的底细。

沉溺于粉饰太平之景的士大夫们,怎么也没预料到“海上之盟”已经敲响了靖康之变前奏。

一、辽国内乱起盟约,联金灭辽复燕云

海上之盟的签订,有一个重要目地,那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

这里自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华夏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屏障,根据《契丹国志》记载:

“该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可自五代十国,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北方草原民族便能绕过长城的阻拦,进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

丢失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的数百年里,北方的边防十分被动,处于劣势。

宋朝建国之初,曾发动两次北伐,力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翦除北方威胁,但都大败而归。宋朝从此失去收复故土之力,而宋辽交恶,加剧了北方边防的压力。

宋辽之间虽然从“檀渊之盟”以后,重新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屈服于武力的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

根据元朝脱脱的《宋史》记载,宋朝在檀渊之盟中迫于辽国武力,每年要交给辽“岁币”三十万。到庆历年间,辽更是以“求关南地为名”威胁宋朝,将“岁币”增加到五十万。

而这些对外妥协的恶果,终究转嫁到人民头上,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可即使如此,辽朝的骑兵依然多次南下“打草谷”,以牧马为名,对宋朝北方边地百姓烧杀抢掠。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辽之间的“友好”关系自然难以长期稳定,随时可能因为局势变化而产生变故。

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统治时期,其人昏庸无能。

徐梦萃的《三朝北盟会编》对其有专门记载,称其为人“漫用奢侈”,平日里“好政猎淫酗,怠于政事”“斥逐忠良,任用群小”

在天祚帝的统治下,辽朝政权已经十分腐朽,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到了“纲纪废驰,人情怨怒”“上下离叛,人不为用”的地步。

公元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已经统一了女真诸部,开始掀起反抗辽朝腐朽统治的战争。

辽国的内乱吸引了宋朝的目光,辽宋的“友好”关系自不必说,女真也一直和宋朝有来往。

徐梦萃的《三朝北盟会编》曾多次提到“女真常奉贡,而太宗皇帝屡市马女真”,双方经常通商,一直保持着和平交往的关系。

尽管后来因为契丹人对女真的控制,以及高丽的阻隔,宋人和女真人的联系中断,但双方有着一定的关系基础。

随着女真人在反辽战争中不断获取胜利,宋朝统治者看到了收复旧地的大好机会。

当时宋朝统治阶级内部,曾对联合金人共同灭辽,以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产生过争论,最终以宋徽宗为代表的一派获取了胜利,积极主张联金复燕。

宋朝开始主动恢复同女真的关系,双方结成联盟,共同灭辽以收复土地。

实际上,宋朝只是想倚靠女真人的力量收复故土,减少收复阻力。

反而是女真人十分支持宋朝的结盟意愿。

在他们看来“宋朝立国超百年,必有强大军力”,有这个“强力”外援,必然能缓解他们的战场压力。

为了防止这场联盟被破坏,双方决定在海上缔结盟约。

随着时间的发展,局势对联盟大好,但宋人在战场上的糟糕表现,也着实让女真人大跌眼镜。

看破了宋朝外强中干的真相,女真人开始磨刀霍霍。

二、腐朽君臣显露虚弱真相,盟约反复埋隐患

北宋实行联金灭辽的策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可行的。

如果没有联金攻辽的行动,宋朝在金辽战争中保持中立,就等于北宋放弃收复燕云之地的机会。

当辽金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宋朝要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必然会付出更大代价。

只是这项优秀的策略,在宋徽宗君臣的实施下,着实不尽人意。

乃至于将宋朝的虚弱真相,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女真人的面前,为后来埋下隐患。

在海上之盟谈判初期,宋朝的使者眼高于顶,十分傲慢,常以大国自居,视金朝为小邦,没有把金作为对等之国看待,因而引起金人不满,影响了议约。

徐梦萃在《三朝北盟会编》中提到,出使金国时,朝中曾对采取何种等级的出使礼仪发生过争执,当时海上之盟的主持者赵良嗣(马植),主张“以国书用信礼”,将金国看做是和宋国一样的大国对待。

但此举遭到朝中大臣赵有开的反对,在他看来:

“女真之酋止节度使,世受契丹封爵,常慕中朝,不得臣属,何必过为尊崇,止用诏书足矣。”

结果诏书送达金国,一些熟悉汉人礼仪的金国大臣,看出宋朝对他们的轻视,因而产生了不满情绪。

在准备订立盟约时,宋徽宗曾密令赴金议约的赵良嗣:

“面议,别不曾赍(jī)文字前去。”

意思是不要签订明确带有白纸黑字的成文国书。

这直接造成了海上之盟出现许多口头许诺,毫无证据的局面。

不仅如此,签订盟约的赵良嗣等人,因不清楚辽国地理及行政区划,使得最后获得的燕云之地大大缩水,导致宋金双方在土地上产生纠纷。

更为奇葩的是,当赵良嗣与阿骨打签订“海上之盟”后,宋徽宗听说辽朝已知道宋金“海上之盟”的消息,当即就有些摇摆不定。

宋徽宗“深悔前举,意欲罢结约”,甚至畏惧辽国的报复,单方面扣留金国使者,阻碍消息继续传递,结果金使“一住半年,滞了军期”,致使宋朝军队没能如约夹攻。

与宋朝不同的是,完颜阿骨打对结盟十分重视,当时金国国内发生灾疫,他便对赵良嗣说:

“本约到西京以兵相应,却因牛疫死,且回,候来年约日同举,惟恐失信,故请使副回相见。”

害怕不能如约夹攻而失信,他与赵良嗣重新约定再议之期,最终克服国内困难,坚持守约。

结果,女真人打败辽朝,攻破中京,辽天祚帝逃入夹山

而宋朝在违约之后,不得不派童贯等人前来,但他“二次率兵取燕,均大败归输”“童贯不得燕而惧”

攻打辽国的时机已经过去,但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率军作战,结果童贯率领的十万大军,被耶律大石的两千军队直接打垮,只能向女真人求援攻取燕京。

宋朝签订盟约之前的高傲,和战场上军队拉胯的战斗力,两相对比之下,对女真人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此事彻底刷新了金人对宋朝的认知,因此对外强中干的宋朝十分轻视。

三、机关算尽试图驱虎吞狼,终遭反噬祸其身

战争结束之后,女真贵族越发瞧不起宋朝,他们不想按照约定将燕京等地交给宋朝。

在其看来燕京之地乃是金人“血刃相向百战而得之”

当北宋同金议交燕京之地的时候,还出现了“金用事者及契丹旧臣犹持不可”的局面,最后在完颜阿骨打的坚持下,依旧按照盟约进行。

但已经看破宋朝外强中干的女真人,以金兵是攻打主力等借口,向宋朝狮子大开口,索要大量钱财,同时背地里将人口通通迁徙,相当于宋朝花钱买回了这块空地。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因为之前海上之盟订约等问题,宋朝并没有完全获得燕云十六州。

当时宋朝统治者想到一个诡计,那就是招降金国将领,让其带着土地倒向宋朝,这就变相地将土地夺了回来。

他们将目光投向辽朝降将张觉,他驻守的地区正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平州,据徐梦萃的《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宋朝派人“密遣人诱致,令率众内附”

赵良嗣曾极力反对,担忧“恐必招女真之兵”,但宋朝统治者没有听从。

公元1123,驻守平州的辽将张觉叛金,宋朝不仅得到一员将领,还收回了被迁徙的人口。

但此举召来了金国的怒火,宋朝“阴纳张觉,收燕京逃去官民”的挖墙脚行为,直接给予了他们进攻宋朝的借口。

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宋朝都城东京沦陷,北宋灭亡。

结语

从海上之盟到北宋灭亡,立国百年的大宋转眼间分崩离析,只留下南宋占据一隅之地苟延残喘。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人怎么也没想到宋朝这么不堪一击。

归根结底来看,造成这一切局面的原因便是宋朝君臣的腐朽,给了金人可乘之机。

海上之盟本是一个相当正确的策略,但在腐朽的朝堂一番操作下,酿成了靖康之变的悲惨结局。


参考文献:

《三朝北盟会编》

《宋史》

《金史》

《文献通考》等

#好内容我来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宋朝   靖康   朝北   女真   契丹   燕京   海上   外强中干   盟约   北宋   真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