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三征高句丽失败了?看完数据才知:高句丽被打得已名存实亡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高句丽宝藏王四年),唐太宗御驾亲征,指挥唐军发动了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征伐,唐军攻城掠地,连续攻克了包括辽东城在内的高句丽十座城邑,大量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使战火燃遍了高句丽最为富庶的辽东地区,几乎摧毁了高句丽政权赖以生存和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取得了重大战果。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高句丽宝藏王六年),唐太宗决定再次征伐高句丽。


1、为何唐太宗要二征高句丽?


关于唐太宗二征高句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唐太宗看来,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军事征伐,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的目的,需继续扩大战果,在军事上对高句丽作进一步的打击。

对照多种文献的记载,我们看到,唐军对高句丽的第一次征伐进行的十分顺利,唐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除对安市城的进攻遇到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外,其它战斗均打的有声有色。唐军连下十城,歼灭或俘虏高句丽军队数十万人,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但是,这些胜利,部分地实现了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目标,而没有达到唐太宗全部的期望值。

唐军出征前,唐太宗曾发布《亲征高句丽手诏》和《命将征高丽诏》。

从诏书的内容看,收复辽东,只是唐军作战行动的一个环节,是征伐高句丽战争的第一步。唐军的最后目标,是与新罗,百济军队互相配合,直捣高句丽的腹心地带——平壤。

安市城下旷日持久的攻坚作战,使唐军向高句丽腹地推进的计划搁浅。由于东北地区深秋早寒,加上唐军粮草将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唐太宗才于下令主动撤兵。

从上述情况看,唐军攻克辽东十城,显然不是唐太宗一征高句丽的最后目的,其最后目标应是完全征服高句丽,惩处泉盖苏文,解高句丽民众于倒悬。


因此,唐太宗二征高句丽,应视为唐朝对高句丽进行的深度军事打击,这是二征高句丽的主要原因。

其次,泉盖苏文骄奢淫逸,寻衅窥边,侵扰新罗,这是导致唐太宗二征高句丽的重要原因。

唐军从辽东前线撤军,使高句丽逃过一劫。

但是,泉盖苏文不思悔改,继续作恶。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高句丽宝藏王五年)六月,高句丽宝藏王派遣使臣入唐谢罪,献美女两名,唐太宗退还。

从表面上看,泉盖苏文向唐朝遣使奉表,入唐谢罪,似乎十分殷勤地遵守臣子之礼。但实际上,泉盖苏文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把唐朝的撤军视为高句丽的胜利。因此,更加骄恣狂妄,遣使奉表中,“其言率皆诡诞,又待唐使者倨慢,常窥伺边隙”。

同时,加紧了对新罗的侵扰。对此,唐太宗曾多次敕令泉盖苏文,命令他停止对新罗的进攻,但他对此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派军队进攻新罗。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高句丽宝藏王五年)十月,唐太宗发布诏书,揭露高句丽在唐军撤离辽东前线后犯下的新罪行。

诏书说:

“高丽余烬,谓能悔祸,故遣停兵,全其巢穴。而凶顽成性,殊未革心,前后表闻,类多不实,每怀诡诳,罪极难宥。见朕使人,又亏蕃礼,所令海云,莫扰新罗,口云从命,侵凌不止。积其奸恶,尝苞祸心,盖天攸弃,岂宜驯养,自今以后,勿听朝贡”。

下令停止接受高句丽的朝贡,中断与高句丽的关系。


2、二征高句丽的经过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高句丽宝藏王六年)二月,唐太宗召集群臣,更议再次对高句丽进行军事讨伐。

在认真总结了第一次征伐高句丽的得失后,大臣们向唐太宗提出了消耗高句丽实力的建议。

大臣们认为:

“高句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之旱灾,民大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

唐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


同年三月,唐太宗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担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李海岸担任副帅,率兵一万余人,从莱州乘楼船入海,攻打高句丽。

任命太子詹事李世勣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左屯卫大将军郑仁泰担任副帅,率兵三千人,连同营州都督府的军队,从新城方向进攻高句丽。

这两支部队的士兵,经过了严格的挑选,熟悉水性,骁勇善战,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五月,李世勣率领所部军队渡过辽水,攻打高句丽军事重镇——南苏等几座城邑。高句丽军队依据坚固的城防工事,背城拒战,抵抗唐军。

李世勣率唐军打败了高句丽军队的反抗,攻下南苏,木底(今辽宁省新宾县木奇镇)等数城,焚其城郭而归。

七月,牛进达,李海岸率唐军进入高句丽境内,与高句丽军队进行了大小百余次战斗,唐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克高句丽军事重镇石城。

随后,唐军兵临积利城下,城内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出战,李海岸指挥唐军奋勇作战,高句丽军队大败,二千多人被消灭。

为扩大对高句丽的战争,八月,唐太宗派宋州刺史王波利,中郎将丘孝忠,征发江南十二州的工匠,造巨船三百五十艘,以备征伐高句丽之用。

十二月,宝藏王派其子莫离支任武入唐谢罪,唐太宗下令停止了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唐朝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伐暂告结束。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伐,以军事袭扰为主要手段,采取长驱直入、长途奔袭的办法,用少量军队不间断的军事行动,消耗高句丽的实力。


唐军先后攻克南苏、木底、石城等军事重镇,大量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不断地瓦解着高句丽军队的士气,破坏了高句丽的社会生产力。

在唐军的进攻面前,高句丽军队穷于防守,疲于奔命。

从二征高句丽的过程看,唐朝达到了消耗高句丽实力的目的。


3、唐太宗三征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句丽宝藏王七年)春正月,唐太宗下诏,对高句丽进行第三次军事征伐。

唐太宗任命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担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担任副帅,率唐军三万多人,乘楼船战舰,从山东莱州出发,渡海攻打高句丽。

四月,乌胡镇将古神感,率领唐军渡海作战,在曷山与高句丽军队五千人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唐军击败高句丽军队。当天夜里,高句丽军队前来劫营,偷袭古神感所率船队,由于古神感早有准备,唐军事先预设埋伏,前来劫营的高句丽军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损兵折将,大败亏输。

六月,薛万彻率唐军主力渡黄海,“入鸭绿水”百余里,在距离泊灼城(今辽宁省丹东市北虎山一带)四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泊灼城内的高句丽守军十分恐惧,大多弃城而逃。泊灼城主所夫孙率兵顽抗,被薛万彻斩杀,唐军乘机包围泊灼城。

泊灼城依山而建,十分险要。为解泊灼城之围,高句丽派大将高文,率领从乌骨、安地等城抽调的援军三万人,前来增援。高句丽军队列成两大方阵,薛万彻分兵进行攻击,迅速击溃高句丽援军,大获全胜。

在唐军的连续打击之下,高句丽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鉴于高句丽已困弊不堪,唐太宗拟于次年发兵三十万,再次征伐高句丽,一举灭之。


于是下诏,令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于剑南道大造战船,以备攻打高句丽之用;派陕州刺史孙伏伽,招募勇士,扩充军队;派莱州刺史李道裕督运粮草器械,储备于乌湖岛,为再次征伐高句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因唐太宗病逝,未及成行。


4、唐太宗三次征伐对高句丽的影响


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高句丽宝藏王四年)开始,唐太宗调兵遣将,连续三次大规模征伐高句丽,使高句丽遭受了沉重打击。

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对高句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高句丽失去了经济发达、富庶的辽东大部分地域,统治范围急剧缩小。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高句丽宝藏王四年),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句丽。

唐军先后攻占了盖牟、卑沙、辽东、玄菟、白岩、横山、麦谷、银山、后黄、磨米等十座城邑。当时的玄菟城,其位置在今辽宁省抚顺市劳动公园附近,辽东城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卑沙城位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北面的大黑山上。这三座城市恰好处于辽东的北部、中部和南,其余城邑大多在这三座城市附近。

唐朝军队渡过辽河后,分北、中、南三路向鸭绿水推进,南路唐军抵达乌骨城一带,即今辽宁省丹东以北地区;中路唐军进至白岩城以东地区,即今辽宁省本溪太子河流域;北路唐军进至南苏、木底城,即今辽宁省抚顺以东、新宾以西地区。辽东地区大部分地方,基本上落入唐朝的掌控之中。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高句丽宝藏王六年),唐太宗第二次征伐高句丽。

唐军再次渡过辽河,北路唐军从辽东地区北部攻破了南苏、木底二城;南路唐军从辽东半岛登陆,攻克石城,进逼积利城,到达今辽宁省庄河、岫岩一带。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句丽宝藏王七年),唐太宗第三次征伐高句丽。

在辽东半岛南部,唐军与高句丽军队展开激战,胜于曷山,包围泊灼城。

唐军攻克的上述地区,都是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的重要城邑和军事重地,在这些被攻占的地区,唐朝分设州县进行管理。

除安市、国内城、乌骨(今辽宁省凤城南)等几座孤城之外,辽河以东,鸭绿江以西广大地区,几乎全部落于唐朝的掌握之中。


高句丽的统治范围大为缩小,高句丽军队的防线,已经从辽河退到鸭绿江一线。


其次,高句丽军队损失惨重,人口锐减。


唐太宗对高句丽的三次军事征伐,与隋朝征伐高句丽的时间,相隔不过三十年,高句丽因隋朝三次征伐而遭受重创的军队,凋敝不堪的经济,尚未完全恢复过来。

据《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等历史文献记载,在唐朝三征高句丽的各次战斗中,高句丽军队的损失非常惨重,大批士兵被打死、打伤或成为唐军的俘虏。

关于高句丽军队伤亡的总体情况,文献没有详细的专项记载,但是,从文献零星记录的客观情况看,高句丽军队伤亡、被俘的人数接近二十余万人。

唐太宗一征高句丽时,唐军在辽东城消灭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俘虏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在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中,唐军消灭高句丽军队四万余人,收降两员大将、三千五百名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十万名士兵向唐朝投降,被唐朝遣返本土;在白岩城,数千名高句丽士兵向唐军投降;在唐军攻克的盖牟、玄菟等城邑及久攻未克的安市城,高句丽军队也付出了一定的伤亡。

唐太宗二征高句丽时,在南苏、木底、石城等地,唐军与高句丽军队展开激战,高句丽军队遭受重大伤亡,阵亡士兵人数应在万人左右。在积利城下的战斗中,高句丽军队被唐军打死者即达二千余人。

唐太宗第三次征伐高句丽时,乌胡镇将古神感在曷山与高句丽军队五千人发生遭遇战,随后,粉碎了高句丽军队的劫营,这两次战斗,高句丽军队付出的伤亡应有数千人。在泊灼城下的战斗中,唐军消灭高句丽军队的数量也应有数千人。


上述数字累计起来,高句丽军队伤亡和被俘的人数,接近或超过了二十万人。

高句丽全国军队总数,最多应为四、五十万人左右,经过唐朝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征伐,高句丽军队战死近六万人,伤者数万人,约占高句丽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被唐军俘虏的高句丽士兵多达十余万人,虽然被释放回国,但已经部分地失去了战斗力,其数量也接近于高句丽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的十几万军队,除掉京城及王宫内苑的守卫部队,能够用于战场者已经寥寥无几。

高句丽军队的机动兵力大大减少,军队在战争中的灵活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高句丽军队在潜质上的职能、职责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在作战方式上,由原来的攻防兼备型转向单纯防御型:

在履行对高句丽政权的义务上,由主动进行对外兼并与扩张,转向被动地保国卫土。高句丽军队的综合实力受到空前削弱。

唐朝时期,高句丽全国人口不过数百万人,远不及唐朝的十分之一,且其人口半数生活在辽东地区。

唐太宗连续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征伐,使高句丽人口大幅减少。

从文献记载的情况看,一些高句丽人在战争中死难;一些高句丽人被纳入唐朝设置州县的管辖之中:一些高句丽人被迁入内地,其总数大约为四十万人左右。

唐太宗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唐朝军队攻克高句丽十座城邑,“凡获户六万,口十有八万”,连同俘获的高句丽军士十余万人,两者相加多达三十万人;第二、三次征伐时,唐朝军队攻克的南苏、木底、石城等三城所获人口亦当有数万人,迁“辽、盖、岩三州户口入内地,前后七万余人”。高句丽的人口数量,降到了好太王执政以来的最低点。


再次,高句丽社会经济饱受战争的蹂躏,国力凋敝,元气大伤。


作为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的土地面积、人口、军队数量、经济状况、综合国力等各方面的客观情况,与唐朝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唐太宗连续三次对高句丽进行的军事征伐,使战火遍及高句丽最富庶的辽东地区,致使辽东地区农田荒芜,生产停顿,仓谷不收,失去了作为高句丽重要经济支撑点的作用。

高句丽政权后期,仅平壤地区尚可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难以满足军队的粮草供应及全国的物资之需。


为同强大的唐朝军队作战,高句丽的青壮年几乎都在军队中服役,军队疲于防备,且死伤惨重,使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力急剧减少,间接地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平民百姓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若遇自然灾害,则民不聊生,饥谨遍地,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影响,高句丽政权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城邑   新罗   石城   辽东   贞观   辽宁省   名存实亡   唐朝   宝藏   军队   地区   数据   宗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