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刑法到株连九族,如果不赡养父母,就会被判以“五刑”

引言

刑法,作为巩固和维持封建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在过去的封建社会的治理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必然的,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统一百姓思想、震慑百姓,刑法也日渐完备,许多的典籍也能证明我国刑法的发展之路。

古代的刑法是我国封建社会一定的意识形态的缩影,也是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王权的一大手段,株连九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残酷刑法,体现着当时社会的统治者的治理风格以及古人对犯人的态度。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古代刑法最初是怎样的又是如何产生的?

追根溯源,我国古代的刑罚最早出现在夏朝。在《左传·昭公六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翻译过来也就是,夏朝政局动荡,于是禹制定刑法来维持。

可以看出,刑法产生之时就带着镇压性质,是矛盾激发的产物。夏朝战争频发,因为原始社会,所以有了摩擦也大多并不会以和谈等形式解决,武力解决力量压制就成为了最有效的办法。


图|原始社会的族群生活

当部落或者族群之间爆发战争,那么俘虏就会被残忍杀死。除了杀死战俘,禹刑更多是用来调整社会关系,惩罚犯了错的人,主要的罪名有强盗、贪污、杀人、不孝,其中罪名最大的是不孝

如果不能好好赡养父母双亲,那么就会被判以更严苛的“五刑”,“五刑”是夏朝最残酷的刑罚,我国重视孝道的思想从夏朝就已经开始。

夏朝时期,强盗等罪名与现在的称呼还有些差别,称强盗为“昏”,称贪污为“墨”,称杀人为“贼”,这些在夏朝都是会判以死刑。

“五刑”是指大辟、膑辟、宫辟、劓、墨大辟就是指死刑膑辟、宫辟、劓、墨总体称为肉刑,因为仅是在肉体上对犯人进行惩罚,不伤及性命。

膑辟具体是指将犯人的膝盖骨敲碎,宫辟具体是指割掉犯人的生殖器官,劓具体是指割掉犯人的鼻子,墨具体指的是在犯人脸上刻字。这些肉刑虽然不对性命造成威胁,但是对身心都造成了损伤,不管如何看都是十分残忍。

图|劓刑

禹刑也对后世刑法奠定了基础,后来刑法大多是以夏朝的“五刑”为基础而发展的。

历史沧桑,时代变迁刑法也随之发展变化

西周时期的刑罚就是在“五刑”的基础上,又添加几个较轻的刑罚,构成了“九刑”。除了原本的大辟、膑辟、宫辟、劓、墨,还有赎、鞭、杖、流。

图|杖刑

指的是以罚款的方式来抵罪,鞭指的是鞭挞,杖指的是杖打,流指的是流放。这几个非肉刑的刑罚丰富了原本的刑法,也让刑法更加严密。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整套刑法,包括死刑、肉刑、罚作、迁刑和赎刑。其中死刑史书记载:刑名可分为斩、戮、车裂、枭首、弃市、赐死与夷族、坑杀。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力量,控制和管理从战乱中恢复当时的生活状况,安稳民心,同时震慑一些想要颠覆国家的反动力量,制定的刑法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残暴不仁,苛刻的刑法也是体现了秦始皇个人残暴的统治意志。除了死刑、肉刑等增加了劳逸刑、耻辱刑、身份刑、财产刑、徒刑及实行诬告连坐。

图|被施行墨刑的犯人

身份刑就是将平民的身份剥夺,使其沦为奴婢,或者是让他失去做官的权利。

财产刑主要是让犯人交上规定数量的金钱、货物或者是通过劳动来抵罪,免费充当劳动力。与赎刑还是有一些差别,赎刑是通过上交金钱等方式来免去刑罚,并不是单纯的惩罚。

徒刑是通过限制犯人的人身自由并且劳动赎罪的方式进行惩罚,和我们如今的在监狱进行劳动改造的刑罚制度有些相像。

图|过去在朝堂上的罪人

到了汉代,汉代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刑罚制度创立方面有了一些删改和剔除比较严酷的,使用的手段比较缓和和温和一些,也是进步的开始,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苛刻,对一些死刑的规定还是十分严格的。

御史大夫冯敬因当时发生的废除死刑浪潮而制定了新的刑罚,主要以徒刑、死刑代替了刻、斩左右趾三种肉刑。墨刑改为凳、钳城旦春即服五年苦役。

汉代的刑罚制度对本身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对后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一个方面在经济上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图|鞭刑

封建制五刑,分别是死刑、流刑、徒、杖刑、笞刑。隋唐时期对刑罚制度进行了改革,隋文帝废除了鞭刑、宫刑、辕刑、枭首、弩戮、连坐等酷刑,确定了死刑、流刑、徒、杖刑、笞刑五种刑罚、唐代后来也延续了隋代的做法。

唐代刑罚进一步定型化,详列了五刑的等级,唐朝所列犯罪种类比较详细,如关于危害国家统治方面的犯罪,除谋反、谋叛、大不敬等属于十恶大罪外,还有私度关津罪,擅发兵马、泄露军机罪、伪造玺苻、制书罪等。隋唐的刑制改革,反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和提高。

图|五马分尸

按照刑罚律令提出“十恶大罪”,法律中规定的不可赦免的十种罪名,称“十恶不赦”。隋《开皇律》所提出的十恶罪名,一直沿用到清朝,给之后的刑罚判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十恶大罪”被认为是“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的极端严重的犯罪行为,被放在唐律的篇首,确定十恶大罪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政权和封建统治秩序。

俗语所讲的“千刀万剐”,在宋代历史确有其刑法宋朝刑法有极刑、徒刑和流刑。

所谓极刑,就是死刑的意思,大体可细分为“绞”、“杀”、“剐”三个小门类。“绞”就是吊死,通常这种刑罚适用于妇女或一些死刑中相对较轻的情况,给罪犯留下一个全尸,这算是宋朝刑罚中“人性化”一面的体现。

杀”就是杀头。“一剐”挨的绝非一刀那么简单,而是通过让犯人一直保持生命体征的基础上,用刀割犯人的身体,割几刀根据不同的朝代要求也有所不同。流刑就是流放,不同朝代对流放的区域和时间都有不同的规定。

在元朝,使用前朝唐宋所确立的封建五刑,包括笞、杖、徒、流、死刑。这些构成了元朝刑罚体系的主要部分。

图|斩首

杖刑:杖,“持也,可以击人也,古者用鞭,今时用杖”。杖刑也根据不同轻重分五等:杖刑算轻刑,但实际执行时并不轻,“如果一个人偷了东西,犯盗窃罪,法不当死,应受一定数目的杖责……有许多人禁不起杖责而死,不在少数。

徒刑:徒,奴也,先前也有介绍,而元朝的徒刑,“皆先决讫,然后发遣合属,带镣居役。”徒刑也分五等:犯人服役地点也不同,、农田、堤岸、桥道,工地,一切工作需要做的地点。服役期满释放后会为犯盗者确立特殊户籍,既警迹人,这是阻止服完刑的人重新犯罪的一种预防措施。

流刑:分三个等级:“流放三千里,二千五百里,迁徙屯粮;三千里,流远出军”。流刑的适用是“南人迁于辽阳以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

流图|流放

死刑:分为10种,第一种分斩、绞、凌迟处死 三种,后来绞刑给与废除,恶逆之极者可有凌迟处死之法。第二种敲或榜杀。第三种 剥 皮,马可波罗说:“对于阿合马那几个效法其父、作恶多端的儿子,一律处以活剥皮的刑罚”。

第四种醢,柯劭忞说:“帝欲重惩奸吏,故用法特严,然剥皮及菹醢之法”。第五种烹,烹刑是封建王朝早期常使用的刑罚,比如秦汉,到了中后期就很少使用了,后期的元朝使用烹刑也是为了震慑各地动乱的农民。

图|将要被行刑的女子

第六种坑,蒙古军初入中原时,野蛮杀戮反抗者,军法规定:“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

第七种枭首,枭者,“磔而悬之于木”,秦代刑法。曾有 “枭首于市”之词记载于当时。 “枭其首于州市”。

第八种具五刑,秦酷刑:“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右左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第九个刑罚是口里填土,口里填土是蒙古旧俗处死方法。第十种死。赐死主要针对蒙古王室犯重罪者。

古代蒙古人信仰萨满教,元代皇族之被处死者,多不流其血,“赐死”者不流血,也就是不受法定斩刑。《蒙古秘史》记载,俘虏札木合向成吉思汗说:“赐死的时候,请不要使我流血而死。”

明朝的《大明律》中记载的刑罚除了五刑为正刑外,还有斩、绞、迁徙、充军、伽号、刺字、论赎、凌迟、枭首、戮尸等等。后又颁行《大诰续编》,共236条,详细记录了枭市、凌迟、族诛及弃市以下1万多条案例。其中枭会种诛就是按家按族的杀,也叫凌退是许多刑法中最野蛮最残酷的刑法。

明朝有十八刑之说:如梳洗油煎,灌毒药,站重伽,泡澡,活剥,腰斩,五马分尸,请君入瓮,马刑,活埋,阉割,插针,砍头,抽筋,拽肠,脑袋钉钉。明朝朱元璋及儿子朱棣统治时期手段也是极其残酷和残暴。

图|车裂

清朝 “十大酷刑”也只是一个名目,其涉及的酷刑数量也不止是十个,如鸩毒,棍刑,锯割,断椎,灌铅,弹琵琶,抽肠,骑木驴等等。

纵观中国刑法发展史,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政权,甚至提出和实施株连九族,刑法连坐化的严重刑法,株连九族刑法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实行,但实际上在古代历史很少见,秦汉时期最重者也是“夷三族”“株连九族”在历朝历代的法律条文也未曾见到。

族刑最先起源于亲属连坐制度,在夏商出现了连坐制度,“连坐”最早在《史记.秦本纪》(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自秦汉乃至魏晋时期即使有谋反、最多也是夷三族,根本达不到“九族”。

浏览明清律典,均有族刑,但惩处范围仅在三族之内,而未扩大到九族,目前株连九族有三种说法,第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第二种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第三种上推四,下推四,横推三。目前最为主流的是第一种说法。

图|九族的范围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刑法到现在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刑法特点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手段,从刑法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从野蛮到文明,从残酷到公平惩罚的发展历程。

刑法是法律基础,由于当时法律的不健全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及独断性、封建时期的天命不可违反的强烈的统治色彩,在刑法的创立和实施上手段过于毒辣,残忍,恶性程度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有些刑法令今天的我们难以忍受、令人发指。

如秦始皇和明朝的朱棣统治时期极其残暴刑法让人民生灵涂炭,处在水深火热中,如孟姜女千里寻夫一夜哭到万里长城,让我们含泪悲悯的同时也痛恨秦朝抓壮丁修长城的苦役制度,那是对秦嬴政的暴政的控诉。

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后及八国联军侵占中国,进行割地赔款,“苛政猛于虎” 深刻揭露了严苛的赋税对人民的残害,当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就会选择揭竿而起,懂得反抗。

去年去观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国民众在这场屠杀中死亡达到30万人,那数不清的名字在背景墙上不停的波动,那万人坑的尸骨的血腥气息,充满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恶劣行径无限愤恨。

在侵略者的眼中没有法律与天理,充满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对生命的漠视,侵略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残暴及恶劣的行径,对中国人民的生命的屠杀无以复加。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一直都是中国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捍卫的尊严所在。

相对比下,我国如今社会的刑法就温和了许多,较为仁慈又相对合理,这也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一。

参考文献:

《史记.秦始皇本纪》

《开皇律》五种。

《礼记。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刑法   肉刑   明朝   蒙古   夏朝   刑罚   徒刑   犯人   死刑   时期   古代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