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全文976字尽显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1792年9月,马嘎尔尼使团带着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以及精心挑选的国礼从朴茨茅斯港启航,历经九个月的海上航行,于次年7月抵达天津大沽。

刚刚通过工业革命崛起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与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在此刻相遇,两国擦出了奇特的火花。

这次相遇的结局,既未能完全如英国所愿,也令清政府颇为不悦。乾隆皇帝还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写了一篇长达976字的信,该信尽显清政府的愚昧无知,至今仍收藏在大英博物馆,见证着这段历史的发生……

一、英之外交,中之纳贡

18世纪中叶,英国发起了多场殖民战争,夺取了法国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在欧亚霸权斗争中占得优势地位。

不久后,日不落帝国又乘着工业革命的快车,经济迅猛发展。但在这长势喜人的生产效率背后,是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为此,英国急需为本国滞销产品寻求销路。英国决定将目标锁定在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中国。英国政府与东印度公司多轮磋商,最终决定派遣一个英国使团来华。

这个使团身上肩负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英国要与中国君主沟通,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贸易。

其次,英国要深入了解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的真实社会情况。

最后,英国想在谋求贸易的同时,向中国提出领事裁判权等政治诉求,妄图一步步地蚕食中国主权,把在印度推行的殖民机构移入中国。

英国国王选任外交经验丰富的马嘎尔尼勋爵带队,率领一众九百人出使中国。

马嘎尔尼使团遵循东印度公司给出的建议,筹备了一份数量可观、种类繁多的国礼,囊括了天文、光学等科学仪器,刀剑枪炮、战舰模型等新型武器,工业革命的新设备及新产品。国礼共计19宗、590件,分装600箱,价值超15610英镑。

显然,英国使团送来的国礼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这份丰厚的国礼,代表着当时英国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是英国炫耀国家实力的资本。

与国礼一道的,是一封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皇帝的国书。

这封国书辞旨谦逊,不卑不亢,表达了英国国王对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诞的庆贺和亲切的致意。

可是对汉语一窍不通的英国人,该怎样让乾隆皇帝看懂国书呢?马嘎尔尼找来几位长居在意大利的华人,让他们逐字逐句地把国书翻译成汉语。

这些长年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对大清王朝及乾隆皇帝有着莫名的敬畏之心,在他们的笔下,国书完完全全换了个模样……

他们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国书,扭曲了英国国王原本平和的语气,将语句改成谦卑恭敬的口吻,又额外添加了许多恭维乾隆皇帝的说辞。

于是,乾隆皇帝成了“保护和照管中国乃至其他各国的天下共主”。英国国王却退居为小国之君。英国给予清王朝的国书,也成了小国的“臣服朝贡”表文。

这样的国书自然是会使乾隆皇帝龙颜大悦的,但也的的确确违背了英国国王的初衷。

当马嘎尔尼使团携带数额庞大的国礼和言辞卑微的国书,抵达乾隆皇帝的避暑山庄时,乾隆大喜。

他命令手下大臣热情接待使团成员,也表达了对他们国礼的兴趣。他特意准许选择部分国礼在圆明园的正衙正大光明殿展出,以表示对英国使团的尊重和礼遇。

然而,事情很快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二、中英纷争,算盘落空

乾隆皇帝渐渐发现,马嘎尔尼使团的国礼虽然数量繁多,但并不稀奇。清宫的西洋旧藏应有尽有,这份国礼不过都是些与之相似的物件。

马嘎尔尼对国礼极尽夸饰之词,这使得乾隆皇帝很反感,他继续保持他天朝上国的态度,回应使团:

“所载物件俱不免张大其词,此盖由夷性见小,自为独得之秘,以夸炫其制造之精奇……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

当马嘎尔尼想让卫队为乾隆倚重的武将福康安表演火枪操作方法时,福康安的回应是“看也可,不看也可,这种火器操法,没什么稀罕。”

清廷君臣对英国国礼的回应是一致的,冷淡,甚至感到无趣。

使清廷君臣真正恼火的,是马嘎尔尼使团的觐见礼数。

礼仪之争自马嘎尔尼使团入住京城驿馆时就已经打响,他们坚称只对上帝双膝下跪,绝不能向乾隆皇帝双膝下跪,行叩拜大礼。

双方起了争执,互不相让,乾隆皇帝怒斥使团骄矜,勒令缩减了他们的吃穿用度。

最终,马嘎尔尼使团以拜见英国国王的单膝下跪礼拜见了乾隆。(此处有争议,英使团坚持自称行的是单膝下跪的“半礼”,清史档案记载他们向乾隆皇帝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清政府与马嘎尔尼使团的交往可谓是波折不断,清政府对这个“诚心相化,贺寿进贡”的外国使团并不满意。在乾隆皇帝83岁寿宴之后,清廷就急切地催促他们离开。

马嘎尔尼深知,自己并非是真的向乾隆皇帝祝寿献礼的,出使中国的真实目的尚未达成,怎么能够就这样轻易地离开?

于是,马嘎尔尼使团向和中堂上了一封“说帖”。这封“说帖”,将马嘎尔尼使团的狼子野心告白于天下。

他们要清政府允许英国人在珠山、宁波、天津等地经商,允许英国人在北京设置货栈,对英国商人的货物进行关税减免,更有甚者,他们竟然要求中国在珠山给英国划分一块属地,完全归英国人使用……

乾隆皇帝读罢“说帖”,勃然大怒。他这时才发现,马嘎尔尼使团并不只是来朝贡天朝的,他们心中一直有着别的盘算。乾隆断然拒绝了使团所有无理的要求,并勒令他们即刻出京。

三、乾隆回信,永为天朝

乾隆皇帝向马嘎尔尼使团做出的正式回复,是一封回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清政府称之为乾隆皇帝对英国国王的敕书)。

这封回信,全文九百余字,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毫不客气地驳斥了马嘎尔尼使团提出的所有要求。既表达了清王朝对使团的不满,也展示了清廷君臣的真实内心。

在信中,乾隆皇帝强调,英国已有澳门洋行,就不要再有其他贪念,清政府绝不可能再开设其他商贸之地。英国应该遵循洋商贸易惯例,依制纳税。至于那些割取天朝土地,用以从商的想法,更是不切实际,荒唐可笑的。

乾隆皇帝又说出了那著名的、广为人知的一段话: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的意思很明确,我乃天朝上国,并不需要你们西洋的物产。我与西洋诸国在澳门的商贸往来,也只不过是你们需要我的茶叶、瓷器等物罢了,是我对你们的加恩体恤。

乾隆回信,明显有着独尊自大的意味。但也十分符合乾隆皇帝的内心。此时的大清正值鼎盛,四海升平,物阜民丰,富贵无极,又怎么会理会“西洋小国”的通商要求呢?

乾隆皇帝拒绝马嘎尔尼使团带有“殖民性质”的通商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捍卫了大清王朝的领土与主权完整。

马嘎尔尼使团被乾隆下达了逐客令,没有达到扩大贸易、割取土地、建立外交关系的出使目的,但也不是一无所获的。

英国人以本国船业已经返国为由,请准由浙江起旱,途经江西,前赴广东澳门,再搭便船回国。乾隆未加思索,允准了他们的请求。

他们在回国途中,刻意在中国国内逗留了七十多天,由北向南,穿行了中国六个腹地省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实地考察。

马嘎尔尼使团随队的九百人,也不只是清政府以为的随从人员,他们有来自军事、商贸等方面的专家,有专职绘画、记录的文员。

这些人挖空心思地搜集中国信息,获取了大量可用的情报,情报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马嘎尔尼使团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对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古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归国后,他们出版了一本名为《乾隆英使觐见记》的书。

书中,他们改变了西方人(如马可波罗、利玛窦)对中国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的黄金遍地只是表面现象,大清帝国外强中干,不足为惧。

乔治三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外交文书成了上贡天朝的表文。乾隆皇帝也绝不会想到,自己随口答应的离国线路,诞生了全方面的勘探情报。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迫使中国与之大规模通商。中国也就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乾隆皇帝那永为天朝的念想,终究成了幻想。

参考资料:

1.马戛尔尼跪谒乾隆帝考析

2.《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敕书》的另类解读

3.英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礼仪之争

4.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

5.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赠送国礼及清政府前后态度变化初探

6.英国马嘎尔尼使华与乾隆对策新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乾隆   英国   大英   国王   乔治   国书   西洋   使团   天朝   愚昧   中国   博物馆   清政府   全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