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何始终无法统一,背后隐藏的原因,值得中国人深思

在欧洲历史上,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等曾用武力征服欧洲广大地区,但深究下来,这些帝国依然没能统一欧洲。

1646年,面临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压力,波希米亚国王乔治提议,欧洲基督教国家应该组成联盟,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775年,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后,欧洲拉法耶特侯爵、泰狄士·高斯士高等,提议仿效美国建立欧洲合众国。

二战之后,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力,让许多人开始支持某些形式的欧洲统合,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提议建立 “欧洲合众国”,经过十余年的争论,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成立欧共体,上世纪90年代成立欧盟。

然而,无论是罗马帝国,还是“欧洲合众国”的提议,或者当下的欧盟,都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即欧洲有统一的想法,却从未真正实现过。那么,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已能实现大一统,为何欧洲至今无法统一?背后隐藏的原因很多,笔者列举以下三个,其中一些值得中国人深思。

首先,语言存在缺陷

实现统一的前提,必然要有统一的语言,但欧洲语言存在天然缺陷,不足以支撑统一。

中国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虽有粤语、吴语、闽语等很难听懂的方言,但通过汉字,古代各地中国人依然可以准确而顺畅的沟通,因此就无法形成语言隔离区。可以说,中国能够长期一统,独特的汉语功不可没。

与中国不同,欧洲文字出现之初,就是一种表音字母文字,用声音或发音表示含义,一旦读音不同,意思就不同。但问题在于语音容易演变为各地方言,时间长了,各地方言就互相不通。如今,欧洲各国的语言各不相同,但它们基本都脱胎于拉丁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拉丁文的方言。

也就是说,表音文字的覆盖区域,一般不会太大,容易形成“语言独立王国”,形成沟通融合上的障碍,由此必然会阻止欧洲的大一统。

其实,只要想一想汉字如果是表音文字的话,古代中国会如何,就知道字母文字对欧洲统一的影响了。

总之,汉语“音形义”的结合,让其更具表达、沟通的能力,天然适用于广泛的区域,乃至整个世界,因此纵观全球各种语言,汉语才是客观上最适合全球化的世界语言。

其次,缺少文化认同

想要一统,必然要有文化认同的基础,否则即便强行统一到一起,无疑也会面临解体的风险。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周代分封有关,武王伐纣之后,将姬姓族人分封各地,所谓“举皆亲也”。显然,这是任人唯亲的行为,但遍布全国的姬姓诸侯,在客观上会带来文化认同,姬姓诸侯强大的武力,也会同化周围异姓诸侯,于是到战国时中国已经有了大一统的文化基础与期待,且是衣食住行、价值观等方面较为深入的认同,道德经上也有“将欲取天下”之类的表述。

更重要的是,中国强调文化认同,“入华夏”使用华夏礼仪,就会被认同,相反“出华夏”不再使用华夏礼仪,那么就不被认同,实际上就是中国追求“文化认同”,所以也有西方学者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与中国不同的是,欧洲国家林立,往往都更注重血统,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风俗,缺乏相同的文化认同,换言之更在乎民族认同,而不是文化认同,所以历史上欧洲才会出现民粹主义等。比如,英国疆域不大,却有盎格鲁撒克逊人、凯尔特人、诺曼人等,不同民族占据一块地盘,彼此矛盾重重,放眼欧洲也大致如此。

如果说在早期,雄才大略的政治强人,还可以通过武力征服强行捏合,可能实现文化认同的话,那么越到后期难度无疑越大。就比如战国,如果没有秦始皇的话,估计越到后期,越难实现中央集权式的统一。

当然,欧洲有基督文化认同,但基督毕竟是一种宗教文化、神权文化,与世俗王权有着天然的冲突。各国君主可以信仰基督,可以认同教皇册封,但让他们放弃世俗权力,归于大一统的神权,这无疑不可能。

第三,欧洲偏爱对立

中国哲学追求对立统一,承认阴阳对立,但又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种哲学思想下,中国对待他国或异族,承认彼此存在对立关系,但也会包容接纳,与之和平相处的“统一”,所以历史上的犬戎、百越、蒙古、契丹等都能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与朝鲜、日本等周围国家也基本能够和平共处。

但与中国不同,欧洲偏爱强调对立。欧洲斯洛伐克汉学家黑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偏爱宣扬“对立面的斗争”,以反对者姿态消灭另一方,却忽视了和谐统一,即有“对立”却无“统一”。

对于异族,欧洲是以反对者姿态消灭他们,所以才心安理得的屠杀印第安人等;对于欧洲他国,虽然不是要彻底消灭对方,但强调对立时,必然容易爆发各种冲突,所以欧洲历史上一直战争不断,尤其策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更为重要的是,欧洲人特别重视利益。“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广为流传,很多人深以为然,其实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却揭示了欧洲人重利的本质。在重利趋使下,又偏爱对立对抗,各国勾心斗角战争不断,如此又如何能够统一?

纵观欧洲各国,除了俄罗斯民族较多之外,其他国家的民族成分往往都比较简单,为何?显然与西方缺少包容文化有关。自秦始皇一统华夏以来,中国一直都是多民族国家,但很多民族一直保持自身特色,并未融入主流文化,却没有出现分崩离析的情况,为何?其中原因肯定很多,但中国包容开放的文化这一点无疑功不可没。相比西方文明偏爱对立的消灭异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无疑更能容纳世界各种文明,因此中国的兴起是“欠发达国家”的福音,还真不是盲目吹捧。

可见,在缺乏文化认同、缺乏统一语言、偏爱对立文化、强调利益诉求等情况下,即便欧洲出了“秦始皇”这样的大政治家,估计也只能做到一时统一,而很难长久持续下去。

尤为重要的是,欧洲历史上没能统一,未来估计更难,因为美洲还有一个“大魔王”,根本不会允许欧洲真正的统一,让其实力剧增后去挑战它的地位,前几年的“脱欧”事件或许就是这一战略下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欧洲   奥斯曼   法统   基督   汉字   华夏   帝国   对立   中国   中国人   原因   语言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