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医学中的阴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它被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简单地说,阴指人体实质性的物质,如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液等;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人体内若阳气偏旺,阴气就必然受损;相反,阴气过旺,阳气则受抑制。阳气旺盛会产生热证,阴气至极会产生寒证。寒到极点会生内热,热到极点也会生内寒。如《黄帝内经》中所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阳盛”表现为: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损耗体内液体,内热,口渴、大便燥结、烦躁不安等。“阳虚”表现为:身体机能衰退,活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盗汗、大便稀溏等。“阳虚则寒”,阳气虚损,阳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阴虚则热”,阴液不足,阴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黄帝内经   阴阳   易经   内热   阳气   阴气   机能   大便   物质   中医   人体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