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定都平壤、占领汉城?高句丽的理由:成为一个朝鲜国家有多难?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对于昨天有朋友质疑高句丽不是一个朝鲜国家的问题,今天我专门就高句丽南征百济、新罗,占领汉城,以及定都平壤的过程来说明。


一、高句丽为何要迁都平壤?


高句丽定都平壤、占领百济首都汉城,是在长寿王时期完成。


长寿王,名高琏,亦称高巨琏,好太王之元子,高句丽第二十代王,“体貌魁杰,志气豪迈”,义熙九年(公元413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二十二年)即位,执政时间长达八十年。

他在位期间,高句丽先后南征百济、新罗,并且定都平壤。


1、平壤地形环境有多优越?


平壤城古城址位于大同江右岸,今朝鲜首都平壤市区内锦绣山南侧。

是古代箕子朝鲜及卫满朝鲜建都的王俭地,两汉、魏晋时期在这里设有朝鲜县,是乐浪郡治所在地。经过多年的开发经营,这里与辽东、玄菟等郡一样,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和发达。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十五年),长寿王将都城从国内城迁至此地,把国内城变成陪都。关于迁都平壤的原因,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长寿王统治前期高句丽政权所处的客观环境,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长寿王迁都平壤有一定的经济原因。

高句丽前期,地域狭小,少沃野良田,生产发展缓慢,人口不多,由于连年对外扩张,耗费巨大,使得社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

经过高句丽前十九代王的努力,到长寿王即位时,高句丽已经占有了资源丰富、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的辽东、乐浪、玄菟等地区,在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下,高句丽人口剧增,农业、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辽东、玄菟等新占领的地区虽然繁荣富庶,却处于北魏的卧榻之侧,能否长期占有,是高句丽统治者难以预料的事情。

为了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为高句丽政权的巩固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高句丽统治者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向南发展,以扩展其经济发展的空间,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大海上交通与航运,选择近海地区作为都城,平壤是可供选择的理想目标。


但是,高句丽迁都平壤的核心原因,应该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考量,其基点在于使高句丽远离中原王朝、减轻来自于中原王朝的威胁;有效地遏制百济的军事进攻,向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发展。

长寿王即位初期,高句丽在好太王对外扩张的基础上,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实力较强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开创了一个大好的局面。


2、远离中原王朝


尽管如此,高句丽面临的形势仍然是复杂而严峻的。

在南方,东晋朝廷依然存在,随后在其基础上又建立了刘宋(公元420年一479年)王朝,这两个政权虽因相距较远构不成暂时的威胁,但高句丽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南部的新罗、百济与高句丽的战争仍然不断;西部、北部与之相邻的北魏政权,势力非常强大,随时都可能派大军进入高句丽。

这种复杂的局面,使得长寿王对于南北朝各国,特别是对于北魏政权,一直在殷勤地称臣纳贡,尽力搞好关系,但总是心怀恐惧,时刻提防着来自于上述各方面的威胁和进攻。为了寻找一个安全地带,建立起战略防御上的纵深配置,长寿王把目光投向了平壤。

当时,高句丽的疆域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到辽河及第二松花江流域,在这个广阔的区域内,平壤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迁都平壤,可以拉大高句丽与西部强邻北魏之间的距离,相对远离中原王朝,减轻来自中原王朝的威胁。

同时,高句丽境内无数高山大河及朝鲜半岛两面的浩瀚海洋,自然也为高句丽的统治者增添了许多安全感。它使高句丽的政治中心处于一个相对安定的客观环境中,对于高句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同中原王朝保持友好、均衡关系的客观条件奠定了基础。


3、既定军事战略方针的需要


遏制百济的入侵,有效地控制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形势,是长寿王迁都平壤的又一个主观动机。

长寿王即位之前,百济对高句丽的入侵十分频繁,给高句丽的南部边境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高句丽故国原王三十九年)秋九月,(高句丽)王以兵二万南伐百济。战于雉壤,败绩。

太和六年(公元371年,高句丽故国原王四十一年)冬十月,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平壤城。王出师拒之,为流矢所中,是月二十日薨。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高句丽小兽林王七年)冬十月,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平壤城。

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高句丽故国壤王六年)秋九月,百济来侵,掠南鄙部落而归。

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高句丽故国壤王七年)秋九月,百济遣达率真嘉漠攻破都押城,虏二百人以归。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二年)秋八月,百济侵南边,命将拒之。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三年)秋七月,百济来侵,王率精骑五千,逆击败之,余寇夜走。

从以上记载看,百济已经成为高句丽南部边境的心腹之患,由于集安国内城距百济相对较远,高句丽对南部边境地区的战事不能有效地加以控制,往往在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迁都平壤,可以加强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保持对百济的军事高压态势,使高句丽在同百济的军事较量中处于主动地位。

另外,高句丽原都城——集安国内城一带的自然环境、军事地位亦不适应高句丽向南扩张的需要。

随着高句丽国力的发展,其国家政权机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不断增多,国内城一带显得非常狭小,拥挤不堪。

咸康八年(公元342年,高句丽故国原王十二年),慕容皝亲率大军征伐高句丽,国内和丸都二城坚固的城墙和堡垒,南道和北道上的一系列防御工事,均没有阻挡住慕容皝大军的侵入,使丸都城毁于战火,其后一直没能得到较好的修复,宫殿及军事设施难以使用,国内城一带的军事防御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与此相比,平壤地区的地理环境则非常优越,陆路、水路交通便利,其城北有大城山,东有北大峰,南有慈悲岭,西南比较平缓,有较大面积的平原。

另外,平壤城西、南、东三面为普通江和大同江环绕。这种地理环境对于军事防御和农业生产极为有利,与集安国内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早在故国原王、好太王时期,高句丽统治者已经开始筹划迁都并为以后的迁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故国原王“四年(334)秋八月,增筑平壤”;好太王“二年(393),…创九寺于平壤。”

在此基础上,长寿王顺理成章地将新都城迁至平壤。


二、称霸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


长寿王统治时期,高句丽对外扩张的重点,一直放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通过对百济、新罗的战争,为高句丽国家赢得了重大利益。


在对百济、新罗的战争中,占领汉城是高句丽军队最富于成果的一次战斗。

关于高句丽占领汉城的军事行动,文献作了这样的记载:

元徽三年(公元475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九月,“王帅兵三万侵百济,陷王所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虏男女八千而归。”

高句丽占领汉城,是在不断改善同北魏、南朝刘宋政权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的。

长寿王迁都平壤前后,高句丽十分频繁地向北魏朝贡,随时化解与北魏的分歧和矛盾,与北魏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臣属、友好关系。

此期,北魏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向南发展上,把北方诸郡的军政事务以及对边远地区的管理权,完全交给了高句丽长寿王。

对于南朝的刘宋政权,长寿王开展越境交往,遣使入宋朝贡,接受了刘宋政权的册封。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长寿王本纪》记载,大明七年(公元463年,高句丽长寿王五十一年),“宋世祖孝武皇帝策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高句丽妥善地处理了同南北朝各政权的关系,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在这种前提条件下,长寿王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扩张,高句丽与新罗、百济的战事逐渐增多。

高句丽一向将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视为自己的属国,动辄予以教训和惩罚。

好太王统治时期,高句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对百济进行军事打击,迫使百济臣属自己,新罗则主动向高句丽表示友好。长寿王即位初期,高句丽对新罗、百济恩威并用,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威慑力。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高句丽长寿王十二年),新罗国王派遣使者到高句丽修聘,长寿王慰劳来使,给予非常丰厚的赏赐。百济虽然被迫臣服于高句丽,但与高句丽之间的关系则一直非常紧张,双方数次兵戎相见。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长寿王本纪》记载,长寿王统治时期,百济于永光五年(公元469年,高句丽长寿王五十七年)秋八月,派军队侵入高句丽南部边境地区,但遭到高句丽军队的反击。


尽管文献没有载明此次战斗的结果,但百济进攻高句丽所造成的后果,与高句丽向半岛南部地区发展的既定方针结合在一起,促使长寿王决定全力攻打百济,占领汉城。

高句丽占领汉城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元徽三年(公元475年,高句丽长寿王六十三年)。在此之前,高句丽与新罗之间长达二百年的臣属、睦邻关系归于结束,双方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冲突,互相攻伐,新罗已经被高句丽列为军事打击目标。

但由于各方面综合因素的作用,高句丽一直把百济当做军事打击的重点,新罗则被高句丽放在了军事打击的第二位,这一点从长寿王攻打汉城的客观原因中可窥见一斑。


三、占领汉城的客观原因


长寿王攻打百济,占领汉城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高句丽与百济之间的关系是以互相攻伐开场的。


从好太王碑的碑文可以看出,高句丽对新罗的称呼中没有一丝的不敬,而将百济蔑称为“百残”、“残国”,将百济军队称为“残兵”。

另外,从碑文反映的有关战争内容来看,早在好太王时期,百济就是高句丽对外用兵的主要目标,在好太王一生的征战中,他所发动的战争,绝大多数是与百济之间进行的。

在倭寇侵扰朝鲜半岛之时,百济与倭的关系非常密切,不断地破坏着朝鲜半岛原有的政治格局。

于是,百济成为高句丽向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好太王集中优势力量,对百济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为高句丽赢得了重大的利益。

长寿王统治时期,继续执行好太王时期的政策,把百济作为首要的军事打击目标。


其二,尽管新罗与高句丽交恶,但新罗国都庆州距平壤较远,而汉城距平壤则近的多,长寿王不可能越过汉城攻打庆州。


高句丽与新罗的第一次冲突,发生于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长寿王三十八年),透视新罗与高句丽的首次军事冲突,完全可以视为双方边境上的一次意外事件,新罗袭杀高句丽边将,决不是新罗国王蓄意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


事件发生后,新罗国王很快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派使臣向高句丽谢罪,避免了高句丽的报复。

此后,出于向半岛南部地区扩张的需要,长寿王在兴兵攻打汉城之前,先后两次派军队进攻新罗,攻打了其北部边境和直州城。但是,在文献的记载中,我们没有看到此期新罗主动进攻高句丽的材料。

它至少说明,在此期高句丽与新罗的战争中,新罗国王采取的策略是向高句丽求和,主动避免战争。

新罗的这种态度,消除了长寿王攻打百济,占领汉城的后顾之忧,可以将主要兵力放在对汉城的军事行动上。


其三,攻打百济,是高句丽向朝鲜半岛南部地区进行扩张的既定方针,占领汉城,也是高句丽巩固新都平壤的需要。


直接原因则是永光五年(公元469年,高句丽长寿王五十七年)秋八月,百济军队对高句丽南部边境地区的入侵,它成为高句丽攻打汉城的导火索。

自好太王时期开始,百济多次与高句丽军队作战,深知高句丽军队的战斗能力。因此,百济在汉城以北地区部署重兵,加强对高句丽的军事防御。

为了顺利打下汉城,长寿王采取了消耗百济国力的办法,派僧人道琳以获罪之人的身份前往百济,投百济王喜爱下棋之好,逐渐得到了百济王的信任,利用百济王盲目尊大的虚荣心理,诱使百济王大规模征发国人,大兴士木,建造华美的宫殿楼台,使百济府库空虚,人民穷困,“邦之陧杌,甚于累卵”,消耗了百济的实力,为高句丽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条件。

在百济国力削弱的情况下,长寿王派对卢齐于、再曾桀娄、古尔万年等将领,率兵发起了对百济的军事进攻,一举攻下汉城,杀死盖卤王。


盖卤王之子文周向南逃逸,向新罗求救,从而幸免于难。

在长寿王时期的军事行动中,这次战斗也是高句丽动用军队数量最多的一次,它使百济遭受了沉重打击。


汉城是百济的王都所在地,距离高句丽南部边境较近,是百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汉城周围,百济部署了大量的军队,但并没有阻挡住高句丽军队的进攻,在攻占汉城的战斗中,百济国王被杀,人口被俘者多达八千余人。

在此之后,百济曾一度收复汉城,但是,最终被迫将自己的王都向南迁移至熊津,汉城及汉水以南广大地区,落入高句丽的掌握之中,高句丽的领土版图进一步扩大,牢固地确立了在朝鲜半岛的大国地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平壤   汉城   新罗   朝鲜半岛   长寿   王朝   朝鲜   北魏   边境   公元   理由   国家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