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自古就有?王者的荣耀-凝聚国家智慧的尊号制度

引言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皇帝的名声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为了彰显作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帝王自己或者是群臣极尽辞藻之能事,贴上不同的赞美的标签,尊号制度便随之产生。

在尊号面前,自夸都是小儿科,用皇权自夸,才是真的流芳百世,自古以来九五至尊是如何不断把自己夸出花的呢?

一、对荣耀的追求,从古便有

“尊号”一词,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是臣子对皇帝、皇后的溢美之词。狭义的尊号,是指臣子对在世皇帝(后)的称号,而广义的尊号,不仅包括狭义上的尊号,还包括其死后的谥号庙号等称号。

如今学界对于尊号的起始时间尚一些有争议。根据《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登基之后,李斯等人曾给其上过尊号“泰皇”。

但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盖过三皇五帝,因此对他们的建议并未完全采纳,而是自定为“皇帝”,开创了尊天子为“皇帝”的先河。

对于三皇五帝,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三皇为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三皇,五帝为尧、舜、禹、颛顼、帝喾五帝。

有学者认为“皇帝”之称不应视为尊号。假使“皇帝”为尊号,那自秦至清所有皇帝都有尊号,此说显然不成立;尊号是在皇帝或皇后称谓前面的尊崇的名号。

既然“皇帝”不能视为尊号,那么只能说秦始皇时期出现过大臣上尊号的行为,但尚未产生尊号制度。

一般来说嬴政的“皇帝”之称应为尊号,因为此称呼由来是为臣子上尊天子所来,虽有改动,但动机并未变,只是一种特殊的尊号罢了。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尊号始于汉哀帝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感赤龙而生,自谓赤帝之精,方士夏贺良等人据此编造作谶语,说汉家历运中衰,应该再受天命,要改元易号。

汉哀帝听信于夏贺良并下诏改元易号。诏书中记载“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

此尊号显示出夏贺良等人意迎合汉哀帝向往圣王之道、太平之治的心理。而且不到两个月便由汉哀帝下诏取消了。

并且自此之后整个西汉包括东汉再未出现此等“尊号”。汉哀帝时期的这个称谓并不能算是一个尊号,其形成方式不够严谨,所以只当作笑谈罢了。

如今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尊号制度始于唐朝。在唐朝之前,北周的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但因为他是自称尊号,这与唐代群臣为帝后上尊号却有不同。

所以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尊号。而尊皇太后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是由已经禅位的周宣帝宇文赟所上,而且有玉玺和绶册,显然有一定的制度和仪式。

之后又有六位皇后有尊号,且六位皇后的尊号都有相似的流程。这说明在北周已经具有尊号制度了。

唐以前称“尊号”者有多种意义,主要意义即帝位。如果是非正统地称帝,史书就称为“僭尊号”、“摄尊号”等。还有就是正皇太后等名位。

帝即位后,尊原皇后为皇太后,原皇太后为太皇太后,也称上尊号。新帝生母若非皇后,则为其生母正名分而上尊号。

有些妃嫔生前无皇后名分,死后也可追上尊号。这也是唐代以前“上尊号”一语的一个重要意义,唐以后继续存在,并一直持续到明清。

尊号还被作为谥号或庙号的代称。在古籍记载中,尊号和谥号区分得并不那么严格,特别是在唐以前,谥号往往被称作“尊谥”,或者索性用“尊号”作为代称。唐代以后,尊号、谥号混用的情况大为减少。

皇帝死后追加的称号不仅有谥号,从汉代开始还有庙号。但这时的庙号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称呼,也沿用尊号这一统称。到东汉,皇帝死后上庙号成为制度。

唐宋以来,很多学者均认为尊号制度始于唐代,但具体始于唐代哪位皇帝又说法不一,唐朝前的尊号与唐朝时期的尊号制度都可以算为尊号制度,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含义罢了。

二、大唐盛世,亦是尊号制度的巅峰

尊号流行于唐代。无论是典礼的盛大程度,还是尊号的酝酿过程,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影响,直接体现了臣民和君主的心理

文献记载表明从唐高宗开始,大臣为皇帝上尊号现象不仅很普遍,而且是在“皇帝”称谓之前加上尊显的词语。唐代史籍中出现的“上尊号”一语已基本不再具有即帝位的意义。

从晋代开始庙号成为独立的称号,从武则天之后,尊号和谥号也有了比较清楚的界限,尊号已不再是包含谥号、庙号等皇帝称号的统称,而成为在皇帝生前所上的一种特有的称号。

唐代的尊号是溢美之词的叠加,可以一增再增。上尊号次数最多的当属武则天和唐玄宗。武则天前后共上尊号六次。武则天的历史创造是公认的 ,而尊号制度也是自她盛行。

武则天的第一个尊号是“圣母神皇”,这时的武则天还是皇太后,但此事对于她登上女皇宝座的意义非常大。武则天的尊号,具体象征了她的奋斗新方向。

唐玄宗也是六次,退居大上皇后又上了一次,尊号字数最长达16个字。并且上尊号与否及上尊号次数的多少同皇帝和大臣的思想有关。

如《旧唐书·陆贽传》记载,唐德宗已上尊号“圣神文武”,后因“寇难,诸事宜改更”,想再次加尊号。陆贽劝阻不宜再进行更改。于是,德宗从之,不再坚持上尊号,但改兴元年号而已。

唐代上尊号的对象一般仅限于皇帝,对皇后、皇太后等所上尊号仍属于正名分性质。唯一的例外是在韦后专权时,曾加号“顺天翊圣皇后”。

唐肃宗时,宗室请加张皇后“翊圣”之号,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揆进行劝阻,于是作罢。

在历史上几个政权并存的时期,弱者往往向强者请上尊号,有表示臣服之意。如后晋石敬塘作了皇帝之后,数次请求向辽上尊号,最终得到辽的同意。

辽会同元年,石敬塘派冯道、韦勋为使 上辽皇太后尊号“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

宋钦宗靖康元年曾派康王为使向金主称侄,并上尊号。宋恭宗德祐二年向元奉表称臣,上大元皇帝尊号“仁明神武皇帝”。

这里的请上尊号都是请求向对方敬上尊号之意,而不是请求对方给自己加上尊号之意。

在唐代,对少数民族君主,也封赠"尊号"。《旧唐书 ·太宗纪下》曾记载过唐太宗灭突厥之后,声威大振,于是西北诸蕃君长请求唐太宗自称“天可汗”,而不是请求唐太宗封赠“天可汗”的尊号给他们。

自此,唐代皇帝对西北各少数民族即以大唐皇帝和“天可汗”的名义发号施令。

唐代群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不仅表现在受尊号的皇帝数量多,唐代皇帝共计21位,有尊号者多达17位,而且很多皇帝在位期间多次受尊号,尊号字数多寡不定。

给皇帝上尊号如此频繁,不仅反映武后与玄宗热衷于在全国营造一种君权至尊的氛围,而这种意图则被大臣们一次次所上的阿谀奉迎之尊号来实现。

唐代大多数皇帝生前接受尊号,故唐代存在尊号制度断然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可以说,尊号制度在唐代已经较为成熟。

史载“尊号之典,唐始载于礼官。”这说明唐代上尊号非常普遍,故礼官制定上尊号之礼仪。当然唐代亦有反对上尊号者,德宗朝陆贽就很反对这个尊号制度,认为这是“与其增美称而失人心,不若黜旧号以祇天戒。

然而,即便是有人反对,上尊号在唐代依然频繁出现,可以说是当时的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件了,而且对后世产生直接影响。

在唐玄宗时期,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这是对皇帝尊号的更改,与后来的“加尊号”不同。

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宋以后,“上尊号”一语并没有消失,只不过其意义又有了新的变化。唐以后,皇帝生前上尊号的制度继续保留下来。从辽代开始,生上尊号的范围开始扩大到皇后,特别是扩大到皇太后。

宋代从仁宗时开始给皇太后上尊号,高宗的皇后被尊为大上皇后之后,七次接受上尊号。这以后,给皇太后上尊号成为固定的制度。

北宋前期,唐代以来皇帝生上尊号的制度发展到了极致。从宋太祖到宋仁宗都是屡上尊号。

宋真宗曾五次上尊号,最长的尊号达到22个字,连“皇帝”二字一共是24个字,这是历代在位皇帝生上尊号中最长的一个。

宋仁宗在即位的头十五年中曾五次上尊号,但从宝元元年以后就停止了。

宋神宗即位,司马光、吕公著皆反对上尊号。神宗接受了劝诫,在数次拒绝上尊号之后,于元丰三年下诏“自今遇大礼罢上尊号”。

从此以后,宋代的皇帝都不再上尊号。被金扣为人质的钦宗虽享受过“遥上尊号”的待遇,但已不能算作在位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金章宗,他在十三年内二十次拒绝上尊号。他之所以态度如此坚定,也是受到宋神宗罢上尊号的影响。从神宗以后宋代的皇帝虽然不再上尊号,但退位为大上皇之后,却仍旧接受尊号。

如宋高宗在位时未上尊号,退位为大上皇之后,群臣议上尊号。吏部尚书汪应辰等认为神宗已罢尊号,不应再复尊号。

高宗得知后很不高兴,对孝宗皇帝说:“汪应辰素不乐吾”,明确表示了想要尊号的意愿。于是,孝宗下诏给大上皇复上尊号。

高宗成为大上皇以后,先后四次接受尊号,最后一次接受的 尊号有24个字,加上“大上皇帝”四个字,达到28个字,在尊号史上已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元代又短时期地恢复了皇帝生前上尊号的制度,但没有像武则天、唐玄宗及宋真宗那样多次上尊号的情况,有的皇帝则一次也没有上过尊号。

明清时期,尊号的意义有了本质的变化,上尊号的对象已完全转为皇太后。上尊号”一词在明代已转变成对皇太后尊亲之义了。

《明史 ·礼志》不再记载皇帝上尊号的礼仪,只记载了对皇太后的尊号。并且明代的皇太后不仅生前加尊号,而且可以一加再加。

清太祖、太宗曾恢复皇帝生前上尊号,康熙皇帝认为这是一种 “陋习”,坚决进行抵制。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一朝群臣曾先后十余次请上尊号,但康熙帝始终不接受。他在最后一次拒绝上尊号时说:

“加上尊号,乃相沿陋习,不过将字面上下转换,以欺不学之君耳。本朝家法,惟以爱民为事,不以景星、庆云、 芝草、甘露为瑞,亦无封禅改元之举。”

于是这个断断续续实行了约千年的皇帝生前上尊号的制度至此终于被废止了。

结语

尊号制度作为历朝统治者的专属称呼,不仅是皇帝身份的象征,并且事关当朝治国理念和统治政策。

不是单纯地为了吹嘘自己,可以青史留名。尊号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便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不断巩固发展的结果。

从尊号中不仅能对我国古代的宫廷制度有所了解,更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历史的历代皇帝尊号中,熟悉历史的人都能大概了解这是怎样的一位帝王,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方向。

参考资料:

《册府元龟》

《唐写本大云经疏跋》

《论皇帝尊号的文化意义》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尊号   神宗   哀帝   庙号   荣耀   谥号   制度   皇太后   群臣   唐代   生前   皇后   王者   称号   皇帝   时期   意义   智慧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