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他个问题,诸葛亮大惊:原来你一直在装傻

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世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的难堪大用,这个“阿斗”指的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是被人称为后主的蜀汉怀帝,而他也一直被大家诟病无能痴傻。

诸葛亮则是声名显赫的天纵奇才,刘备死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而他也不负先主所托,尽心尽力的辅佐着这个与他的父亲刘备毫无相似之处的后主。

诸葛亮与众人对刘禅的看法一样,认为他没有什么大志气,毕竟连他的亲爹刘备都不看好他,托孤时还表示必要之时可以行便宜之事。

然而诸葛亮临死前,阿斗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让一向面不改色的诸葛亮后背一凉,大惊失色的诸葛亮这时才知道原来阿斗这么多年的傻都是装出来的。

阿斗问了诸葛亮一个什么问题?他这么多年为什么要在诸葛亮面前装傻?

白帝城托孤

公元220年,荆州失守、关羽战败被杀,这让刘备一下子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下坡路,此时的刘备却举全国之力征讨吴国,然而兵败如山倒,只能退回了白帝城。

刘备的一生都在战争,但是东吴之战溃败之后,他的心力已尽,身体自然垮得极快,一病不起的刘备只能将诸葛亮等人叫到了面前,嘱托自己的身后事。

有诸葛亮在,刘备并怎么不担心蜀汉的基业,就算是担心也来不及了,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尽管刘禅此时已经17岁,但是刘备仍然担心他的未来。

刘备心里知道自己这个儿子难成大器,因此就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够辅佐,那就辅佐他继立大业,但若是他实在难堪大用,诸葛亮就可以立即做主换掉刘禅自己当皇帝。

刘备说诸葛亮的才能胜过10个曹丕,只要有他在蜀汉的基业就不会倒,因此诸葛亮即使是代替刘禅都可以,这无疑是给了诸葛亮无上的权利。

但是诸葛亮也明白刘备不过是说说而已,自己要真是推翻了蜀汉政权自己上位,别说刘家的后人不会答应,就是天下人的唾沫都能把他淹死。

刘备还将刘禅叫到跟前,告诉他对待诸葛亮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其实刘备心里明白,国内除了自己,威望最高的就是诸葛亮,即使自己不交代诸葛亮,他也大权在握。

而诸葛亮之所以能如此位高权重,与他本身的才华密不可分,但是刘备的赏识也很重要,若是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就是再神机妙算,也不过躬耕陇亩的隐士。

天降英才诸葛亮

无论是曹操还是周瑜,面对诸葛亮的时候都喜欢称呼他为村夫,但是事实上诸葛亮大有来头,“村夫”一词也只不过是他二人对诸葛亮表示的轻蔑与痛恨。

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是出身于草莽的农人,他是汉末琅琊郡阳都县人,他的家族更是当地旺盛百年的名门,琅琊诸葛氏的先祖是西汉权倾一时的诸葛丰。

诸葛丰为人正直清廉,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即使他身居要职也免不了被排挤打压,诸葛丰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索性直接辞官,定居在了琅琊,他的后代也在琅琊发展壮大,成为了名门望族。

之后的几百年间,琅琊诸葛氏人才辈出,位居公卿的也大有人在,诸葛亮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泰山郡丞,但也算是一个中高级官员,他的叔叔诸葛玄则大有来头。

诸葛亮的父亲死后,几个孩子便都交给了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刚开始入仕是荆州牧刘表的幕僚,后来就成为了淮南一个军阀的手下,还做到了豫章太守。

只不过数年之后军阀被曹操讨伐,诸葛玄只能逃回了荆州再次依附于刘表。豫章沦陷的时候,诸葛亮的哥哥也与他们走散,后来成为了孙权麾下一员,而诸葛亮与叔父一同定居到了荆州。

诸葛亮定居荆州期间也的确躬耕陇亩,但他与那些种地养家的农户可不一样,他这么做纯粹就是个人爱好,对于当时的名流雅士来说,种地不过是一种消遣的方式而已。

虽然住的地方并不是什么豪华府邸,但是平时干的最多的事情还是舞文弄墨、抚琴吟诗,平时交流往来的也不是附近的农户,更不是被传言的山野村夫,而是一群像他一样风流的名士。

如果诸葛亮只有豫章太守的侄儿和诸葛氏后人的头衔,他还不值得被称为是卧龙先生,真正让他引起世人重视的,是当时以点评人物著称的三位大名士司马徽、黄承彦和庞德公。

如果将诸葛亮比喻成当今的明星,那么这三人就是给明星包装人设的幕后推手,比诸葛亮地位高、家族底蕴深厚的名士大有人在,但是他们却没有像诸葛亮一样声名鹊起。

三大名士之一的黄承彦与诸葛亮的关系最为密切,他卧龙的称号更是与黄承彦密不可分,黄承彦不仅是诸葛亮的忘年交,更是他的老丈人,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就是诸葛亮的妻子。

据记载黄月英机智过人满腹才华,只可惜是个女儿身,若是男儿也许作为不输诸葛亮,事实如何不得而知,或许诸葛亮真的倾慕黄月英的才华,但娶她更有可能是因为她的家世背景。

黄承彦的家世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他的妻子也就是黄月英的母亲蔡氏却大有来头,蔡氏是东汉蔡家族长的长女,蔡家在荆州势力强大,蔡氏的妹夫就是荆州牧刘表。

由此看来,诸葛亮还要称呼刘表为姨夫,他可不是什么山野村夫,而是货真价实的世家子弟,妻子同样是望族之女,来往好友也都是风流雅士,无论哪一个身份拿出来都够他跻身上流社会。

刘备被曹操击败之后就到荆州来投靠刘表,顺便笼络当地的权贵和豪杰,也因此得知隆中居住着一个天纵奇才,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于是就想将他招至麾下。

刘备三顾茅庐

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刘备已经将张飞关羽拉入自己的阵营,为了继续壮大势力,他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三人跋涉终于找到了诸葛亮的住处,但是却连诸葛亮的面都没见上。

三人失望而归,刘备反思难道是不够有诚意?于是就在大雪纷飞之日再次前往,张飞觉得北风萧瑟,并不是请人出山的好时机,况且长路风雪难熬,但是刘备却认为如此方显诚意。

这次到达了诸葛亮门前的时候,再次被告知诸葛亮不在家中,不过比上一次有收获的是,他们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和叔父,刘备还留下了一封亲笔信,请弟弟交给诸葛亮。

回去的路上,张飞忍不住抱怨,在他眼中的诸葛亮不过是一个乡野村夫,连续两次亲自上门相邀都铩羽而归,还不如直接拿根麻绳将他绑到面前,刀架脖子上量他也不敢不从。

但是刘备连忙打断了张飞,并且告诉他诸葛亮是大贤士,邀请他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并且绝对不能失礼,已经失败了两次的刘备并没有放弃之意,第二年春天他们再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初春时节,寒气还未全然散去,刘备一行三人到达草庐的时候,被告知诸葛亮正在睡觉,这已经让刘备十分兴奋,毕竟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这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

刘备一直站在草庐外等候,生怕打扰诸葛亮,一直等到了身体几乎冻僵的时候,诸葛亮才醒来,得知刘备在外等候许久,立刻就将三人请了进去。

刘备三顾茅庐,这种谦虚的态度和诚恳的情谊让诸葛亮非常感动,于是就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出山,成为了刘备军师之后,诸葛亮也忠心耿耿的辅佐他。

诸葛亮为刘备的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刘备去世,蜀汉只剩下了难堪大用的后主刘禅,诸葛亮也从未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在教导刘禅的同时还要完成刘备的遗愿。

扶不起的阿斗

虽然有诸葛亮从旁协助,但是刘禅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夸不出口,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年近知天命的时候仍然选择了北上伐魏。

诸葛亮在前线为战事操劳,结果刘禅竟然在背后闹幺蛾子,他全然忘了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嘱托,还因为听信李严的谗言,逼得诸葛亮不得不撤军。

尽管诸葛亮之后再次北伐,但是他已经筋疲力尽,多年焦灼的战事已经耗尽了诸葛亮的心力,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都说诸葛亮怕是要熬不过去了。

诸葛亮临死阿斗提问

最后一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长久的操劳已经让他本就多疾缠身的病体元气大伤,司马懿称诸葛亮进食少而事务烦,已经活不了多久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诸葛亮最后的时间里一直缠绵病榻,临终前的诸葛亮还在为蜀汉的未来而忧心,自己死后怕是在没有人能担起大任,辅佐胸无大志的阿斗了。

但是没想到刘禅竟然问了一个让他头皮发麻的问题,诸葛亮大限将至,最后一次见到刘禅的时候,诸葛亮原本有很多的话想要交代,但是看着眼前的刘禅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还是刘禅首先开口,他问诸葛亮道:“丞相百年之后,想要如何安顿自己的子嗣啊?”这句看似不痛不痒的话却让诸葛亮顿时后背一凉,就连胳膊上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诸葛亮难以置信的看着这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时才明白他这么多年的傻竟然都是伪装,因为他问的这个问题看似是关心诸葛亮的家人,实际上是在试探他的态度。

毕竟诸葛亮手握重权,可以说蜀汉上到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心中诸葛亮的地位一定是高于他这个无能的君主的,他想知道诸葛亮是否会将自己的权利与地位传给孩子。

若果真如此,那将会是极大的隐患,必将当年刘备托孤时就曾言诸葛亮可以废了刘禅自己登上高位,虽然现在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但保不齐他的子嗣没有谋反之心。

诸葛亮立即就回答了刘禅,说自己家中还有800棵桑树,足够子孙衣食无忧,请他不必担忧。刘禅能够问出这么深远的问题,就足以证明他并不是真的傻得无可救药。

刘禅听到诸葛亮这么回答之后才心满意足的离开,只留下的惊魂未定的诸葛亮,这么多年他一直知道,刘禅因为当年刘备的一番话对自己心存忌惮,因此他也从不逾矩。

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感受到刘禅的威胁,直至临终前才看透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由此可见,刘禅这么多年伪装的有多深,要知道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仍然稳坐皇位近30年。

如果刘禅真的是一个草包,怎么可能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还能安然的坐在皇位上没有被人撸下来,成为了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之后的刘禅

刘禅刚刚继位的时候,因为有诸葛亮在,他并不勤于政事,反而像个甩手掌柜一样整天享乐,但是诸葛亮逝世之后,刘禅将他追封了忠武侯。

他还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托,重用了蒋琬停止了北伐,并且开始亲自处理政务,将朝政大权紧紧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就连宦官干政他都能轻易解决。

公元263年,诸葛亮逝世已经将近30年,这些年里刘禅都稳稳的坐在皇位上,若说他昏庸无能那绝对是不恰当的,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蜀国来不及准备和调兵,于是刘禅直接就投降了。

其实刘禅心里明白,自己来不及调兵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就算是魏国能给蜀国充分的准备时间,蜀国战胜的几率也微乎其微,既然结果难以改变,还不如选一个伤亡最小的方式。

蜀汉在刘禅投降之后灭亡,他也被俘虏送到了洛阳。魏国的皇帝司马昭还担心刘禅投降有诈,若是刘禅投降是假,趁机积蓄兵力是真,趁他放松警惕来个回马枪,到时候他都没地哭去。

因此司马昭特地给刘禅准备了宴席,席间还安排了蜀国的歌舞表演,在场的蜀国大臣无不掩面垂泪,但是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丝毫没有悲伤的神情。

司马昭趁机问刘禅思不思念家乡,还想不想回到蜀地,结果刘禅说这里非常好,有酒有肉还能享乐,一点也不想回到蜀地去了,这也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司马昭听了刘禅的回答之后就放下心来,还在刘禅死后将他封为了安乐公。刘禅知道自己一旦有回家乡的想法就一定会被灭口,尽管失去了家国痛苦万分,但只有装作不在意才能活下去。

结尾

现代人用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两词诟病刘禅,而大多数人看不起刘禅也不过是因为他在最后的时刻投降魏国,造成了蜀汉的灭亡,但是这已经是蜀汉最体面的结局了。

当时的蜀汉已经在多年的北伐中消耗了太多,休养多年也是外强中干,就算是有心对抗魏国也根本无力,战争也只会徒增无谓的牺牲,刘禅即使知道要背负千古骂名,也不想看着子民生灵涂炭。

后来的历史学家裴松之对刘禅的评价也极高,他称刘禅是一个真正大度的人,并且非常有头脑。虽然刘禅比不上刘备与诸葛亮,但是能独掌一国大权几十年,他一定也有不俗的实力。

看待任何事情都应该具有辩证思维,乱世之中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或许装傻的刘禅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阿斗   豫章   魏国   蜀汉   荆州   司马   村夫   蜀国   诸葛   多年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