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老挝美元化的历史,分析美元化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一、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美元化的积累期

战争时期,老挝经济政治的不稳定,为美元在老挝的贮存交易创造了条件。抗法战争之后,美军为了取代法国在印度支那国家中的宗主国地位,通过扶植亲美傀儡政权、挑起老挝内战、加大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逐步渗入老挝内政。

加之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大量美军涌入,外币开始被老挝民众贮存并用于日常交易。即使在一九七五年老挝民众摆脱了美法新旧殖民统治,成功建立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后,美国支持的残留势力仍然没有完全根除,老挝当时的经济政治依然处于非常不稳定状态。

特别是一九七九年泰国凭借西方国家如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对老挝采取了一些如关闭两国边界口岸、扣留老挝的人道主义援助等不友好的政策以对其经济进行封锁,使得老挝因国内商品短缺引起物价上涨,本币对内贬值又引起汇率波动,因此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加上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剧烈波动使得民众对基普丧失信心,外币主要是美元在这时作为更稳定的货币,开始被老挝民众贮存起来。

经济革新运动前的汇率制度,刺激了地下经济的出现,更影响了后来老挝美元化的攀升。老挝建国后至经济革新运动前期,实行的是中央计划经济和单一的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分开,所有银行业务和外汇都由政府拥有且控制。国际交易的外汇收入必须上缴,统一由外贸银行集中划拨,严格禁止国内居民持有外币。然而,复杂的汇率控制系统下,私人外汇交易已经开始在平行外汇市场上进行。老挝官方交易使用多种官方汇率,并且官方市场与平行外汇市场之间的汇率差异很大。

二、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末)美元化的攀升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老挝政府为了发展国内的经济建设,借鉴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于一九八六年启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运动。银行和货币改革被吹捧为经济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放松对银行部门的管制、外汇制度自由化以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随后,由于缺乏应对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管理经验,老挝政府因此经历了更高程度的美元化。

老挝美元化程度在一九八八年达到43.8%,至一九九六年前仍然维持在45%以下,但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达到近80%的峰值。一九八八年初老挝政府取消了对外汇持有的限制,允许商业银行可以接受居民与非居民的外币存款。

同年3月份,政府对外汇制度进行了改革,采用单一汇率制度,老挝基普兑美元由一九八六年的95立即贬值到一九八八年的392,所以一九八八年老挝的外币存款占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就已经达到43.8%。一九九五年又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老挝基普兑美元继续贬值。又加上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对老挝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央行在一九九八年取消了信贷上限,导致信贷增长和广义货币增长在当年分别为94%和113%。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对内物价高涨与对外汇率严重贬值,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通货膨胀率达125%的峰值,同时老挝基普兑美元也由一九九八年的3298增长至7102。老挝二十世纪末期的宏观经济不稳定与一九九九年高达近80%的美元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由于估值效应,本币的贬值导致以其计算的现金流量表上升,很大程度解释了外币存款占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重上升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与国内金融服务体系薄弱为美元化攀升创造了条件。老挝大力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再加上当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老挝,国内金融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金融服务水平也非常低,业务模式单一且主要是美元或泰铢为主的外汇业务。

本币最高面额5000基普的钞票于一九九七年才首次发行,基普的巨大贬值,使得最高面值的钞票不抵1美元,本币对于交易中的大额现金支付非常不便利,更加刺激了对于外币美元的广泛使用。

已有研究表明大约截至一九九九年底,老挝国内约85%的银行使用的会计记账单位是美元或者泰铢,而仅有15%的银行使用本币基普作为记账单位,因此在二〇〇〇年前主要以现金为主的不发达金融体系里,外币纸币可能已经成为当地货币纸币的替代品。

三、第三阶段(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〇年)美元化略有回落

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〇年老挝美元化程度下降与宏观经济恢复稳定有关。随着国家开始实行以汇率稳定为中心的货币政策,由一九九九年的125%逐渐降至二〇〇六年的6.55%,之后一直保持在个位数。老挝中央银行必要时会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老挝基普兑美元在二〇〇六年之后甚至有所升值。

这一期间的宏观经济稳定,不仅使得大量资金流入老挝国内,更使得公众对于老挝基普的信心开始逐渐恢复。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可以明显看出,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〇年这一比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组成部分之一本币存款的增长远远快于外币存款,同样表明公众对于基普的信心增强。

当然为了促进本币在国内流通与使用方面,政府也做出了努力,如二〇〇七年就发布了关于外汇管理和促进国内支付使用基普的法令,并且连续推出更高面值的基普现钞以提高纸币质量。所以这一时期老挝美元化程度略有回落,由二〇〇一年的75%降至二〇一〇年的44%,但仍是高度美元化的国家。

虽然宏观经济稳定帮助老挝降低了美元化程度,但是仍然没有低于危机冲击之前的水平,这可部分使用棘轮效应来解释。棘轮效应可用来描述美元化所存在的一种现象,即该国家尽管通货膨胀率很低且汇率稳定,但是美元化程度仍然较高。

在老挝,官方事实上已经默许外国货币主要是美元与泰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执行计价、结算以及贮藏功能。已有多数研究表明,一国如果发生高度美元化之后,公众使用习惯具有不可逆性,本国货币反向替代外国货币是极其困难的,这就是老挝面临的货币替代棘轮效应。进一步使用老挝二〇〇三年至二〇一〇年银行业总存款的数据观察公众使用货币的习惯,按照本币基普和外币三种货币形式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储蓄存款进行分解。

即使随着美元化程度的降低,截至二〇一〇年二者仍然占高达40%的比重。这正说明了公众持有外币的目的,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国内或国际上的交易,老挝公众使用外币的偏好明显。

四、第四阶段(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二〇年)去美元化时期

自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信用危机加剧,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开始加快,老挝也采取了许多去美元化的措施。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三年老挝美元化程度有所下降,但是自二〇一三年之后却有所反弹,表现为继续升高,由二〇一三年的42%上升至二〇二〇年的近50%的水平,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美元化的衡量标准,目前老挝仍然属于高度美元化的国家。

外币存款占比与本币存款的占比差距并没有很大,这与老挝政府鼓励本币存款有很大关系。同样具体按照存款的三种类型进行分解。但是本币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在总存款中的比重远低于外币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因为老挝大多数企业部门倾向于持有外币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进行交易。

外币存款中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权重仍然较高,这也说明了用于交易目的的外币存款比用于贮藏目的的外币存款对老挝的影响更持久。老挝政府除稳定宏观经济外,还采取了其他去美元化措施如:二〇一三年推行本币可兑换,为建立公众对基普的信心,允许商业银行及其外汇局向公众每人每天出售二〇〇〇万基普的外汇;

重新对外币贷款进行限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现代支付系统,方便本币基普在国内的交易;甚至自二〇一〇年起将支持国内交易使用上升为法律地位,纳入了更多关于对轻微和严重违反条例采取有效法律行动的规定。

老挝央行在二〇一二年时开始对汇率实行官方指导价,加之当时国内金融体系构建不全面,容易出现美元兑基普的官方指导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现象,所以引起大量的企业与个人偏好选择去货币兑换点换汇。

特别是老挝当时为了提高居民对本币基普的信心,而推行本币化政策,这个政策限制了多数银行每日每个账户只能提取五千至两万美元,因此基于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企业和个人出于对自己更便利方式的考虑,开始将一些现金转存到钱庄。行政手段的本币化政策不仅没有起到去美元化的目的,反而导致地下经济规模激增,更加深了老挝当前美元化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老挝   美元   本币   外币   汇率   存款   货币   经济发展   程度   国内   历史   基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