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李世民嘱咐儿子:李勣太厉害了,你镇不住,就杀了吧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临终前,他对太子说:“我要把他贬到陇西,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他马上离开长安,你即位后,将他擢升到仆射,你有恩于他,就会效忠于你,你就得到了三个强有力的大臣,有他们在,治天下就会无忧。”

太宗沉默良久又说:“如果他桀骜不驯,不愿意去外地上任,你就直接杀了他,以绝后患。”

这个他是谁?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忌惮他?

李治虽然未能真正理解父亲这一举动的意思,仍然点头同意。


随后李世民下旨,贬李勣到叠州任都督。

李勣在接到一个没有任何理由贬官的圣旨后,聪明如他,家都不回,立刻赶往目的地任职。在高宗即位后,他将迎来了无限光明的前景。

李勣,唐朝大将,与卫国公李靖齐名的战神,为大唐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治登基之后的当月,下旨召李勣回到京城,任命他同中书门下,参与纪要事务。

一时间,李勣又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朝臣,风光无限。


李勣通过了李世民的考验,他对高宗感恩戴德,全心全意为他尽忠,跟随高宗数十年,成为他的心腹之臣。

李勣其人

李勣,原名徐世勣,山东人,是隋唐演义中人们常说的徐茂公,早年投奔瓦岗军,后跟随李密一起降大唐。

在瓦岗军时,数次立下战功,为人十分忠义,为了能让旧主李密投降大唐有投名状,他便将自己所占的州县人头全部划到了李密名下,他这是为了报旧主的知遇之恩。

唐高祖李渊知道了这件事,对他十分赞赏,并赐李姓,擢升他为曹国公。《旧唐书》李渊曾评价,“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李勣降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战,为大唐开疆拓土。

621年李勣占领了虎牢关,之后一年,李勣在秦王的带领下和刘黑闼大战,在洛水之战中击败了他的部下高雅贤,平定兖州。


不难看出,李勣跟随秦王平定各地内乱,功勋只在秦王一人之下。

秦王登基之后,李勣为并州都督,在那里任职16年,为守卫边疆领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李勣在对东突厥的战争中,更是将他们打到无力还手。

在当时他和战神李靖,堪称大唐最重要两员战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唐太宗虽然欣赏李勣的军事才华,但对军事重将还是不放心,毕竟他手握重兵,在并州经营16年,可能成为一方霸主,成为皇家的心腹之患。

忌惮功臣

任何一朝开国功臣,都会被君主忌惮,他们功高盖主,如果桀骜不驯就会生出异心。汉朝的韩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擅于纳谏,他虽时对功臣有忌惮之心,但是他了解李勣的军事才能,仍然委以重任,在对付突厥的问题上,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到了太宗晚年,要将权力交给太子李治,他就必须要考验李勣,这也是他为什么留下那个遗言,“要么收为己用,要么彻底摧毁”,就是不能让他成为伤害大唐的一把尖刀。

李勣在军营中,多年征战,靠着自己一刀一枪的拼杀,在军中的威望可想而知,如果武将忠心,皇权稳固,如果武将有了异心,皇权就难保。

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不得不考虑深远,自己可以镇住桀骜的李勣,可是太子李治是否能,在他心中要打上问号。


李世民在军中多年,是一个军事天才,李勣跟随他多年,对李世民也是钦佩之极。

太子李治身体孱弱,没有军中历练,要让李勣这样的大臣服气,需要花功夫来谋划。

李世民在去世前,很多建立大唐的老臣已经先他一步而去,可用的军事老臣,数来数去,也只有李勣了。

所以唐太宗去世前才会做出这样的谋略,他为李治留下“不用,便杀之”的遗言,他还是希望李勣能够为李治所用。


对李勣忌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是一个纯臣,忠于皇帝,不效忠于某个人。

玄武之变,李勣就没有参与,当时他以“不想参与争夺皇位”为理由推脱了,这在李世民心中留下阴影。参与玄武门的大臣如同交了投名状,自己对他们的忠心是放心的。

但李勣是一个纯臣,自己离去之后是否会对李治效忠,李世民实在没有把握,他要留给太子一个稳固的江山和可靠的忠臣。

说到底李勣与李世民不是一个阵营中的,虽然他们一起打天下,他不是关陇集团中的一员。


李世民在去世前做了这一番谋划,也是为了太子来日登基铺路,也是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爱。

高宗与李勣的关系

649年,李治登基,高宗根据李世民遗言,给李勣高位以示荣宠,李勣自然对他忠心耿耿。永徽年间,他父亲给他留下的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三位老臣,让他的统治稳固。

数年间李治一直对李勣信任有加,653年,李勣为司空,李治命人为他画像,还为画像做了序,这让他很感动。

根据史料记载,年老体弱的李勣进宫,高宗特许李勣乘小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唐代入宫觐见是不允许骑马坐轿,而是步行,皇帝亲自关心这是多大的荣宠。

658年李勣跟随李治去洛阳,在路上病了,李治亲自去探望。

665年,李治封禅泰山,李勣为封禅大使,这是无上的荣耀,名垂青史。在途中他坠马伤脚,李治亲自把自己乘坐的马赐给他。


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无一不向世人展示,皇帝对肱骨之臣的爱护。

历朝历代,立有军功的大臣,不是死在战场,而是死于皇帝的猜忌中。

即使如李世民这样的明君也会猜忌,但是李治一直对李勣礼贤下士,让这位老臣深为感动。

李勣一直也回报皇帝,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业,668年,攻灭高句丽,完成了太宗未能完成的事业,将大唐的版图扩展,增加了几十万的人口,并在高丽设立了安东都护府确立了统治地位。

废后一事保持中立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发生了“废王立武”的事件。高宗李治要废除王皇后立太宗才人武则天为后,征求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位老臣意见,遭到了反对。消息传到朝堂之上,一时间所有的大臣都站出来反对。


李治找来了老臣李勣询问,他也是托孤三大臣之一,李勣这个人一贯不掺和皇帝家的事情,只想做一个纯臣,于是他对李治说:“这是陛下您家里的事情,何必问外人呢?”让李治茅塞顿开。

经过废后一事,李勣也取得了武则天的信任。也是他被后世诟病的一个原因。

在封禅泰山大典中,途经李勣家乡时,武则天听闻李勣一个姐姐守寡多年,她特地去看望,还将其封为东平郡君。

李勣的心性谋略一点也不比文臣差,他历经三代皇帝,手握重兵,始终保持荣宠,后代史学家评价他“性深沉”。


这个人始终保持中立,知进退,格局大。不是某个人的臣子,心中所想是天下,所以能站立潮头不倒。

后记

李勣靠着自己的智慧,寿终正寝,成就了一名武将所能达到的最高荣誉,可见他身居高位,深受皇帝的信任,后代子孙也受到蒙荫。

李勣去世之后,陪葬于陕西唐昭陵,墓葬由3个锥形土堆组成,为了表彰他身前破突厥、薛延陀的不世之功。墓前的石碑高5.6米,是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由高宗亲自撰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长孙   秦王   瓦岗军   大唐   老臣   武将   遗言   临终   大臣   太子   皇帝   儿子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