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代八旗排名顺序以及整个八旗共同体的内部结构

清代的八旗制度起源是一种军事制度

清代的八旗制度起源是一种军事制度(军户、摊军入户、编户为旗),八旗系统有防务层面的天然义务和责任。但是不用纳税,清代的纳税人叫做民人,与旗人相对应。清代八旗体制系统从清朝皇室的亲疏度 信任度和直辖度来看,大致可以按核心度的顺序分为1 满洲八旗、2 蒙古八旗、3汉军八旗,另像锡伯族、赫哲族(西洋传教士所说的鱼皮女真)等清军的盟友和扈从大部分归入满洲八旗,而其中满洲八旗内部八旗还有顺序。

八旗体制内的内部划分并不是死的,而是流动的,一般认为,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为上三旗,直属皇帝,其余五旗为下五旗。例子是慈禧,彼本是下五旗之一的镶蓝,之后掌权而被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愿意做普通百姓之旗人,可以脱离八旗组织,不再承担八旗的义务,但也不再享受八旗的福利,即出旗为民,成为民人,叫做出旗(从清代历史的实践操作中来看,一般只要求和允许汉军旗出旗)

来自于清代北京满城的各旗居住分区格局的启示

两个注意点:1 清兵入关前后,就大量的吸收了汉族文化来辅助他们的经济基础、政治和军事防务的组织,2 当然也有创新(比如满城这种事实上的民族隔离制度),对清朝来说,满城制度在清朝建立初期加强了它对全国的军事控制和统治,但是中后期的满城制度,已经属于应该淘汰的制度。

传统文化以东为尊(太阳升起,东南季风区以东南风为暖风,房东一词指房屋东侧卧室为尊)、以北为尊(大门开向南方,主宾位叫做上席,坐北朝南面对大门,皇帝和皇城都坐北朝南,可以看看故宫大门的朝向):因为东北侧的皇帝直属的镶黄旗排名第一、然后一次是也是是大可汗直属的正黄、正白。一般认为镶蓝旗为最末,清初在八旗中镶蓝旗相对战斗力最差。

代北京满城满洲八旗家属居住拱卫皇帝的驻防分布

虽远必诛的中国战狼吴京,他是满洲正白旗,老舍先生是正红旗,理论上来说,可以推测,老舍的祖先在八旗体制内的地位肯定是不如吴京的祖先的。

虽远必诛的中国战狼吴京,他是满洲正白旗,有人说中国战狼吴京超过鲁国大帝普京 在清代,正白旗也属于上三旗,但是地位在正黄和镶黄之下。 老舍先生是正红旗(正红旗地位不如正白旗,但是一般认为战斗力超过最末额镶蓝旗,八旗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其实有个排名顺序,当阅兵的时候出场顺序都是有规则的)中国战狼吴京,虽远必诛,这方面的理念也很契合战斗民族的普京大帝的理念。有人作为吴京的影迷看了电影热血沸腾,认为普京都不如吴京。20年前的吴京扮演的浪子阿飞就是百晓生兵器谱之番外篇的头部高手,当时他的搭档可是小李飞刀。吴京不仅是中国战狼,而且是满洲第一勇士(考虑到现代的科学训练和康复、营养和运动保健系统的强大和先进性,他实战在鳌拜之上)

清代是带有一些共主联邦特点,类似奥匈帝国,清代在某种意义上从民族关系的主导性来说,可以说是满蒙帝国,清代主要是满族(八旗体制和满洲共同体)联合蒙古族,统治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一方面老北平满洲人他们是世居三百年以上的土著,背景和经济实力,以及文化沉淀都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1644年开始有满洲共同体进入北京,一般都是八旗体制内地位最高的才能逗留在北京内城,这里当时是全国最大的满城,清朝将内城的汉人驱逐,分配给八旗军人家族家属居住,北京外城汉人依旧可以居住,外城也就是现在南城区那一片崇文区宣武区?内城大概是二环内吧,胡同这个词也就是胡人的里弄的意思是一个汉语词,以前看过一个西洋人在清末来到北京写的游记,它们把内城叫做鞑靼城,外城叫中国城(当时的西洋人以汉族指代中国.(比如它们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叫第一次鞑靼战争)启功先生曾经说“我是满人,也就是过去的胡人,胡人所说,就是胡说”南洋各省的满城主体是汉军八旗)

清代北京满城满洲八旗家属居住拱卫皇帝的驻防分布

清朝满城分布 时限西蒙古战争前 只描述汉族地区满城情况

清朝八旗制度是以满洲八旗为基础 满族联合蒙古族,并吸收归化满族的汉人八旗

清朝统一全国后 为了在军政上统治人口远多于八旗的汉族和各族人民 在乌鲁木齐 拉萨和汉区重要军事地缘城市涉猎满城

以北京为例 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满城 即北京内城(二环内?); 清朝将原先北京内城的汉人驱逐,而明代的北京外城即现在南城区 汉人依旧留居,西人将外城叫做中国城(西人以汉人等同中国 意思为汉人城) 内城叫鞑靼城

西安潼关镇守关西要害,在关东-江南大平原上 南京-杭州监控江南地区,北平开封等控制关东,岭南是广州,福州的目的主要是和郑成功等反清视力较量的缘故 遂有设置

例如灵武 汾水谷地的宁夏和太原 都是军事要地 而且还可以兼控漠南蒙古 设置之用心 可见一斑

和京畿道和东北道不同 南方满族主要是在大城市 当然北方的北京也是满族人口比较多的

清朝那些满人大员大多出生在北京 北京八旗人口占当时全满族人口比例不下什三

即便到了现代,北京很多满族人,很多都是清代八旗的核心系统,比如虽远必诛的中国战狼吴京,他就是满洲正白旗,有人说中国战狼吴京超过鲁国大帝普京 在清代,正白旗也属于上三旗,但是地位在正黄和镶黄之下。

清朝快灭亡的时候,有一些王爷花了大量的资产文物资产转移民脂民膏(这些移民资金据判断应该是清代纳税人的钱,清代纳税人在清朝语境中叫做民人,人民的意思,主要是八旗体制外的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对应的旗人,不用纳税,但是旗人有兵役等军事防务义务)送了他们的子弟去日本和欧洲,好像有个王爷就送了他36个子女都去了日本和欧洲比利时荷兰瑞士等国,好像就是肃亲王,其中有一个就是川岛芳子(有人知道川岛志明来历可在评论区补充川岛志明是谁?),他的后代大批定居繁衍于西欧和日本米国,也裹挟了很多财产,大部分应该不是中国国籍了。

20年前,2003年左右,有个网站论坛叫做满网,站长是个北京满族人叫做爱信,她是一个素质挺高的满族人。站内就有很多移民海外的满人后裔,当时在讨论日本京都的文化氛围和周杰伦《忍者》歌词的帖子里。当时网站上有几个旅居日本的满人,一个抱怨说京都根本没有什么禅意,另一个满人他自己说的原话:“在日本,满清人真的很多” ,后来这个网站被人告倒了,那么,说起来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用日文来说,还真是残念

日本人爱惜觉罗维

满洲八旗外的汉军旗的广泛出旗

西元1614年满洲可汗爱新觉罗一世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白红蓝,增设镶四旗,合称八旗。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为上三旗,直属皇帝,其余五旗为下五旗。

例子是慈禧,彼本是下五旗之一的镶蓝,之后掌权而被抬入上三旗之一的镶黄

愿意做普通百姓之旗人,可以脱离八旗组织,不再承担八旗的义务,但也不再享受八旗的福利,即出旗为民,成为民人。

汉军八旗的血统大多是汉人父系祖先,但是他们在文化层面已经归化了满族系统,他们大多以清朝仆从军和扈从起家,有发达至上三旗者

例如,《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这种情况,他的家族是博格腾汗的红人 居住在北京内城(内城是北京满城,汉人居住在南城区的外城)在北京期间,他来往的圈子全是满人,红楼梦的作者是汉军旗,早就有了投靠上三旗的投名状,根据央视百家讲坛所说,曹雪芹的祖先在辅佐阿格济在西历1659年镇压山西和大同汉人起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猜测红楼梦中的焦大在惨烈战场中舍命救主人的事情可能是真实事件的改编

抬旗也好 出旗也好,都是军政措施

因为八旗制度本身的起源就是一种军事制度

清朝统一全国后 八旗制度衍化出新的政治含义,旗民分治

作为一种军事制度,八旗制度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是成功的,并形成了所谓的“归服益广”的局面,形成很强的凝聚力

但是在战争结束后 军事职能退化 并没有淡化其民族隔离成分 例如和珅作为满人晋升1就比汉人纪晓岚快多了 后者只是个小官被乾隆当猴耍 根本不可能怼前者

首先要明确一点,汉军旗,是满族。他们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满洲序列而非汉人,到后来也是吃八旗粮饷,住满城,可以参与皇帝选秀,可与皇室通婚的满族,汉军旗和汉人在清朝是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两个概念。

汉军旗一度占据整个八旗人口的绝大多数,即使在乾隆朝汉军出旗以后,最开始的辽东汉军旗也不在出旗行列,仍然占八旗一半左右的人口,直至清王朝覆灭

汉军这部分人人数太多,在战争结束后属于优先被开除体制外的边缘人群

自太平天国战乱后清朝决定重开扩充汉八旗维护统治(但新旗民没有铁杆庄稼),计划先后让曾左胡李 张之洞 袁世凯都入籍成为旗民,也先后让湘军淮军北洋军大量成为汉八旗,以此把汉族大臣势力和满清牢牢绑在一起。但是最终并未施行 不得不说是理智的,因为这帮人人数太多 终究会反客为主

首先要明确一点,汉军旗,是满族。他们从一开始就被视为满洲序列而非汉人,到后来也是吃八旗粮饷,住满城,可以参与皇帝选秀,可与皇室通婚的满族,汉军旗和汉人在清朝是有本质区别的,完全两个概念。

汉军旗一度占据整个八旗人口的绝大多数,即使在乾隆朝汉军出旗以后,最开始的辽东汉军旗也不在出旗行列,仍然占八旗一半左右的人口,直至清王朝覆灭

满族共同体图示,归化满族的汉人八旗相对弱势 其祖先大多是清朝太宗入关掳掠以及辽东汉人

二 旗籍的体制内外流动情况:抬旗与出旗

乾隆七年《筹汉军归籍移居谕》,此向汉军发出的上谕虽然说得很委婉,但下令允许汉军人退出八旗,回归汉籍则是千真万确的。其理由是因为汉军“生齿日繁,生计未免艰窘,又因限于成例不能置产另居,而别去营生”。为解决因此造成的只能“袖手坐食,困守一隅”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即“稍为变通,以广其谋生之路”,鉴于“汉军其初非满洲”,因而准其“改归民籍”,“与民人一例编入保甲”,而脱离八旗回归汉籍,实为卸磨杀驴,“亦非为国家粮饷有所不给”,而是随意找的借口。但满洲八旗除外。同时限定此项工作要在一年内结束,并指出此乃“出自特恩,后不为例”。似乎这又是临时举措。尽管这时主要针对的是八旗汉军。然而事态的发展足以说明这并非权宜之计。

因为令汉军改归民籍的决策一经实施便再未停止,而皇帝暨朝廷一再以“谕”、“旨”,或“议准”、“奏准”等形式继续明确提出一系列出旗为民的政策、原则以及具体要求。继续推动这项汉军改归民籍决策的实现,且步步加紧,范围亦逐渐扩大。一年到期后,八旗汉军都统等上奏称:京师八旗汉军中情愿出旗为民者共1939647人,其中有官员身份者达14178名,包括现职官员2213名。

至此,又将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的范围由京师扩展到各地驻防,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的决策已全面铺开。此上谕紧接着又称:“所遗之缺,将京城满洲派往。而京城满洲亦得稍为疏通矣”(《清高宗实录》卷459,乾隆十九年三月丁丑)。同年七月,遂议准福州驻防汉军兵一律出旗。其愿为民者,听其散处为民,“令指定所往省份州县,呈明出旗人籍,子弟与民籍一体应试”。其“仍愿食粮者,分派绿营改补”。而汉军原住房屋,无论官房、自盖,均留给满兵驻扎。

乾隆二十七年,议准:“八旗汉军从龙人员,如直省有可依靠之处,任其随便散处,愿为民者听”(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15,《八旗都统》)。从而突破了汉军出旗为民政策实行二十年来,从龙人员子孙除外的防线。从龙(从龙指清兵入关前就加入了八旗体制的满族共同体的各民族的八旗,满洲人圈子里所属的从龙入关,从龙,跟随真龙天子皇上的意思)人员子孙备受青睐,永在八旗的优越地位动摇了。从龙人员即清入关前编入八旗的人员,本是八旗构成的基础,现在允许他们的子孙出旗为民,无异于动摇基础,这不论对汉军乃至八旗总体来说都是一种重大的变化。

但他们仍归原主名下,即仍然留在原主佐领下,是被控制在八旗中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奴仆,这是又一种包衣。而宗室王公等包衣其大部分皆为汉姓人。清廷之所以令这些开户家奴及宗室王公等包衣出旗为民,皆因“八旗户口日繁”,“致生计日益艰窘”。上三旗包衣汉姓人即内府世仆,旗籍为八旗满洲。

至此,内府包衣向无出旗为民之例终被打破。这样八旗出旗为民,就不只包括汉军改归民籍,也包括包衣汉姓人中之大部分改归民籍的内容。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构成八旗的基本成份纷纷离去,对八旗总体来说不能不是一种削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清代   满洲   满族   汉族   旗人   满城   汉军   汉人   共同体   清朝   北京   顺序   内部结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