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系一国命脉之关键的水路运输-清代漕运体系内容研究

引言

在工业革命发起之前,全世界人们能广泛采用的大规模运输方式,有且只有水路运输一种。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来说,利用运河或者海路调运公粮的漕运,是牵系国家根本的重要大事。

因为漕运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漕运,一直都扮演着国家大计的角色。历朝历代都有漕运行为,其中发展最为完善,研究价值最高的,莫过于经历了数千年历史发展后的清代漕运体系。

一、清代漕运体系概况简述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许多制度和传统,都经过了前朝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进化,漕运体系就是如此。因此,清代漕运体系基本沿袭于明代,只有些许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调整。正因为如此,想要了解清代漕运体系,就必须要先看看明代漕运体系是如何运行的。

明代漕运体系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是公粮征收水路运输最终交仓

漕运船复原模型

前文已经提到,漕运本质上是对国家收缴的公粮进行运输、调配的行为。因此,漕运的主要运输对象就是粮食,那么公粮的征收就是漕运的必要前提。

明代对于不同地区征收漕粮的执行标准,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地区根据按粮户所用土地肥力分别区分不同粮户的征收标准,坐拥肥地者多征多收,土地贫瘠者少征少收。也有地区一视同仁,根据所占田地亩数平均征收规定数额的漕粮。

明代漕运水路运输,主要由运河和海运组成。漕粮征收完毕后,陆上水路经由京杭运河,或者山东等地境内开凿的运河运往京师。而海运则是贴着海岸线航行进入渤海湾。通过天津调配,转运漕粮。最后完成最终的验收和交仓工作,将漕粮储存在粮仓之中等待使用。

京杭运河

总体来看,明代的漕运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拥有明确的步骤进程和合理分工,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把粮食运往全国。自从明代迁都北京以后,依靠着稳定成熟的漕运体系,这才让明都稳定和谐,让国家不至于动荡不安。

不过,明代漕运虽然有诸多好处,却也并非没有弊端。漕运体系固然有利于统治者稳定国家,但也加重了粮户的负担,而且会产生各级漕运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针对这些地方,清代漕运体系,在沿袭明制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调整

第一点,就是对漕政腐败的整治。清代对于漕运官员贪腐严重的问题,容忍度十分之低。所有漕粮征收、运输例例都进行了登记造册,并且清廷有专门监察漕运的漕运总督衙门,下设各级巡漕御史,以纠漕政腐败之风。侵吞倒卖漕粮者皆被重罚,官员风声鹤唳,侵吞倒卖行为得到制止。因此,清代漕运在这一方面的调整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其次,就是清代加强了有关漕运的立法。清代漕运法律比起明代名类更多,以明代漕运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许多漕运相关法律。这些更为细致的法律法规让清代漕运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和发展,比如《漕运全书》《大清会典》中的大运河漕运法律法规和《大清律例》中海路漕运的具体执行法律等。

总之,清代的漕运体系脱胎于明代旧制,但却有一些细微之处的调整。使之更适合清代国情,让漕运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可以产生持久的良性作用。

二、清代漕运体系的具体内容

因为清代漕运体系是以明代为蓝本的原因,所以清代的漕运体系与明代多有相似之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点,依然是征收漕粮。清代的漕粮征收品类进一步扩大,漕粮的征收范围不仅包括稻、麦、黍等主粮,还包括其它经济作物和特殊作物。在征收方式上主要采用根据文书单据征收、粮户自行投柜缴纳和滚单等方式。因为漕粮种类的增加和丰富的征收方式,所以清代漕粮的征收规模是比较可观的。

另外,清代征收漕粮步骤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内容。那就是清代官吏们在征收漕粮时,会额外收取一部分“耗米”,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贵重金属加工行业的“火耗”了。因为粮食在水路运输过程中需要经历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虫蛀鼠咬、潮湿腐败等原因损失掉的粮食份额需要由粮户来承担。《清史稿》中有具体数字记录:

“漕运必有漕粮损耗,正兑漕粮一石,耗约二斗五至四斗之间,固耗米征收为随正交仓耗米同给军耗米”。

《清史稿》对耗米比例记载的比较清楚,每一石漕粮就会有二点五到四斗粮食会损耗在路上,所以粮户才会承受额外的缴纳数额以便公仓交粮查验之用。

第二点,就是漕粮运输。明代以及清代初期,漕运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内陆运河为主,但是因为清代运河堵塞和损坏,以及清代尾大不掉难以根除的黄河水灾,内陆水运条件受此影响变得极差,因此清代漕运中海运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清代漕运对于海运有很详细的规定,漕运主要应该以军船为主,如果军船实在不能满足漕运需求,那么便会征调民船进行漕运,即所谓的“封雇”。一旦漕粮海运出现意外,船主之责就罚杖一百,戴枷囚禁一个月,如果责任在监管职员,就革除其监管职责,倘若发生侵吞漕粮的行为,则全船治罪,刑罚株连。

清代运输船

不过,海运所用时间比内陆水路更长,漕粮耗米也会随之增多。而且海上情况复杂,会进一步加剧漕粮损耗,因此清代漕运的漕粮验收工作更为繁琐。

清代漕运的第三部分,就是验收交仓。清代乾隆时期以后曾经历过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口众多,因此漕粮数额庞大,由此而来清代产生了完善复杂的漕粮验收和储存机制。

漕粮外观

清代的漕粮验收,由漕运总督衙门专人负责,验收过程中官员会仔细核对漕粮数额,并且算出耗米数额,并且会问询运输船队航行途中林林总总之事。如果数额相差巨大无法匹配,且航行途中没有天灾人祸导致漕粮损失,那么就会走司法流程。如果漕粮数目准确,就收入公仓,准备进行仓储。这个过程的具体情况可以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看到:

“漕粮白米抵坝后,由坐粮厅检测漕米成色,每十包抽取一包漕米称验重量,若漕米重量不够,则汇报给仓场并移交知仓监管”。

准备验收的漕粮都会由专人查看验收,随机抽取粮包检查重量,如果发现异常就会移交知仓监管直接升堂审理。

清代储存漕粮的粮仓名为仓廒,清代一廒为五间仓房,可贮藏数万石粮食。清代京师附近仓廒为数众多,此处以著名的京通仓廒为例,共有十三仓九百六十廒 ,所储漕粮之多是天文数字。这些各地仓廒不光要承担储藏粮食的职责,每逢需要调取漕粮之时,它们还要承担起查验文书、点清数目并发粮的职责。发粮文书一式三份,需要分别由满监督,汉监督和监放监督同时同意才可向外运粮。

清代粮仓

清代漕运的第四部分,就是漕运相关的维护和后勤体系。清代内陆运河水道条件越来越差,为了维护水道,保持漕运的正常进行,清政府每年都要特别拨款十数万两用于整治河道。

清代河道整修,主要分为“岁修”、“抢修”、“大工”等类别,其中“岁修”“抢修”属于每年对河道的例行维护。“大工”则是遇到重大灾难或突发状况,对河道进行的大规模修缮作业。除了维护河道之外,清政府还在江南、山东等地河道修筑蓄水堤坝和泄洪闸门,并设置专门闸官负责此事,以防止汛期洪峰对水路河道的巨大破坏。

清代修缮河道

清代完善发达的漕运机制造就了清代大规模的漕运产业,以及与它规模相应的深远影响。

三、清代漕运的影响

清代漕运拥有完善成熟的法律和规定,促进了漕运事业的发展。大量漕粮的转运和分配帮助清代社会保持了稳定。每逢天灾等原因,都会由漕粮赈灾,以富足之地资濒死灾民,让清代人口数量实现了稳定增长,为中国人口规模打下了基础,对今天的我们的人口规模都产生了影响。

清代漕运场景

不过,清代漕运的弊端也很大。粮户们不光要负担漕粮,还要承担耗米,无疑加大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加剧了农民阶级和统治者阶级的冲突。漕粮的负担导致抗交、拒交之事屡见不鲜。而且清政府保漕害民的作风一直没有改变,一艘艘满载漕粮的船只每一艘上都是民脂民膏,受漕运影响,清代百姓苦不堪言。

结语

经过了前人千年的经验积攒,清代的漕运体系走到了封建王朝中的巅峰,完善的法律规定,复杂的操作流程和庞大的漕运规模,都是清代漕运的特征。

清代漕运一方面对国家有一定益处,另一方面又让百姓深受其害,是非功过难以贸然定下结论,让人纠结又惋惜。

参考文献

《清史稿》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漕运   清代   体系   公粮   水路运输   命脉   河道   运河   明代   数额   海运   粮食   关键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