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古墓之中出现一桌吃剩的饭菜?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

引言:辽代墓葬有着迥异于中原的特殊葬俗,而宣化张文藻墓中的“千年饭局”以及墙上题字,无不让人为之恍惚,仿佛经历了时空隧道,穿越千年。

千年之饭局

当考古队员打开这座尘封千年古墓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墓壁上的壁画鲜艳如新,仿佛刚画上去没多长时间;而木桌上摆放着残剩的酒菜,则仿佛墓主人刚刚用膳、离席而去一般。

凝固的历史在刹那间展开,对辽代墓葬有过研究的学者认为,张文藻墓的独特之处在于:摆脱了棺室对于空间的自然分割,从而将不同的功能和界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它的象征意义——向逝去的墓主进献酒食

而当目光聚焦在餐桌上时,很多食物却让人颇感意外:黄釉魁中30枚板栗浸入水中,却依然粒粒饱满、颗颗油亮;而一个绿釉的鸡腿瓶中,口部以石灰封闭,考古人员摇晃出枣红色的液体,初闻一阵香味,后来经过化验,发现竟然是葡萄酒!

值得一提的是,墓主张文藻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在这些食物基本上都是素果素酒(香梨、葡萄、红枣、胡桃),此外还有南洋产的肉豆蔻,那么,张文藻摆下这一桌酒席意欲何为,难道真的是在等盗墓贼的光顾?

这个问题的确很有趣,而另一座古墓留在墙上的朱砂文字,或许能够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

墓有重开日

“墓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颜”,这句来自山西高平五代十国古墓中的诗句,几乎成了张文藻墓的最佳写照。一般来说,古人在去世后封闭墓葬后,总是希望不被打扰,甚至还发出恶毒的诅咒,比如李静训石棺上的“开者即死”。

那么,墓主人为何要留下这么一句奇怪的话语,难道墓主人早就预料到自己的墓会被人打开吗?

翻看此墓的考古报告,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丝端倪。

“据发现墓葬的村民回忆,当年发现墓葬时,墓内空荡荡,没有随葬品也没有人骨。从墓葬现存状况的细节来观察,我们也认为这是一座未完工的墓葬。”

原来,这的确应是一座合葬墓!从墓葬空间的营造看,也和多人合葬的习俗也是相适应的。

此墓分为前、后室,前、后室则各有两个东西耳室,加起来的话就有六间房,这或许正体现了当时修墓人对于计划埋入该墓人数的规划:

后室当为长辈的墓室,前室的东西耳室则为晚辈、平辈的墓室。

因此,考古人员倾向于这样解释,这或许出于墓主修墓用于安置其早先故去的父辈及将来安置自己及兄弟的考虑。

如此一来,当我们回过头看墓室上的题诗豁然开朗:

墓有重开之日”,当正是说后来的墓主人亡故后,需要打开墓葬与先期故去的亲人合葬在一起;人无再少之颜”,则是在感叹生命无常,岁月匆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在阴冷的地下世界,任你生前如何显赫,亦会化为一冢枯骨,这有限的生命,总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

虔诚的信仰

那么,为何张文藻会显得如此超脱?他刻意留下的一桌酒席,仿佛在告诉后来之人:

“凡是后世进入我的陵墓之人,尽可阅墓中之物,参吾一生,凡是前来之人,皆是我的朋友,应该以酒食相待。”

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或许与他坚定的信仰有很大关系,因为在古代极为重视肉体、多进行土葬的文化传统中,他却采用了“火化遗体”以及“以草为骨”着衣冠模拟真容的独特方式,这正是佛教“荼毗礼”的表现方式。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木棺四面和盖顶均书写上墨书的佛经,分梵文和汉文两种,有为超生之目的的陀罗尼经咒,也有为祈福之用的般若布波罗密多心经,凡此种种足以见其信仰之虔诚。

可能也正是因为皈依了佛教,张文藻才能如此豁达与超脱:今生已然逝去,但未来仍旧可期,陌生的来客啊,欢迎你来与我把酒言欢!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辽代   酒食   佛教   墓室   墓葬   酒席   饭局   古墓   饭菜   虔诚   主人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