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之乐羊伐中山

赵襄子死后,赵国迁都邯郸,国家重心南移,更加逼近中原。这让位于赵国南部的魏国深感不安。为了阻止赵人的南下,魏国需要通过对邺城与中山国两地的控制形成对赵国的南北夹击。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大胆启用年轻将领乐羊来帮助自己实现钳制赵国的目的。而乐羊没有令他失望,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乐羊其人

乐羊是中山国人,家境贫寒,为了改变命运,他格外努力读书,习得满腹经纶。关于乐羊的性格为人、读书经历,史料记载甚少,只有两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都和乐羊的妻子有关。一天,乐羊在路上捡到了一块金子,非常高兴地拿回家向妻子炫耀。没想到妻子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高兴,只淡淡地说:“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清高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更何况拿路边的金子?这简直是在污辱自己的品行。乐羊听罢,非常难堪,就又把金子丢到野地里去了。

人们常用这个故事赞许乐羊妻子的高尚节操,相比之下,乐羊就有见利忘义之嫌。事实上,后来的乐羊也确实因为性格上的缺陷未能得到国君信赖。即使在“良禽择木而栖”、崇尚实利甚于仁义的战国,用人者也更青睐那些忠心耿耿、道德无瑕的人才。

像战国时的很多学子一样,乐羊读书的地方也离家甚远。因想念妻子,乐羊不等学业完成就回家探亲,他到家的时候,妻子正在织布。妻子见乐羊返家,自然又惊又喜,忙跪下来询问乐羊回家的缘故,当听到乐羊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时,妻子突然神色一沉,拿着刀割断了织机上的布:“读书就和织布一样,织机上的布都是一根丝一根丝织出来的,不知道织了多少根丝才织出一寸,然后又一寸接一寸地积累,到最后才能成丈成匹。放弃读书而返家就像将未织好的布突然割断,既前功尽弃,又耽误时间。人若真要积累学问,就要每天都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


乐羊听了妻子的话,似有所悟,他离开家继续求学,在外学了七年都没有回来过,最终有所成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外思家实属人之常情,乐羊的妻子割布训夫既是督促乐羊努力学习,又暗示了乐羊大丈夫不应为儿女私情放弃自己的目标。而这对乐羊的影响同样深刻。在外求学的七年,他割断了思家之情,也学会了将细琐感情抛之脑后,而这既成就了他人生的辉煌,也造就了他人生的无奈。

围攻中山



在战国时期,出身寒微的人要想成就大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靠权贵,以做人食客为跳板,展露才华,步入仕途。学有所成的乐羊选择了魏国相国翟璜。翟璜是个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一眼就看出乐羊是可造之材。当时,魏文侯正打算攻打中山国,急需一名猛将率兵迎敌,翟璜就将乐羊引荐给了魏文侯。

魏文侯知道乐羊本是中山国人,本着用人不疑的精神,他还是给了乐羊5万大兵,命其做讨伐中山的主帅。乐羊感念魏文侯的信赖,开始了他的出征。

中山国位于赵都邯郸的北面,其前身为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狄族是北方少数民族,骁勇善战,其鲜虞部最早居住在陕北绥德一带,凭着勇猛强悍不断迁移,一直移到太行山一带。春秋末年,鲜虞人在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城中有山,所以将国名定为“中山”。中山国地势险要,利于防守,不过出于图谋中原地区的需要,中山国开始向东迁徙,并将都城定在了顾(有人说是晋州东,也有人说是河北定州)。此后,中山国聪明地学习中原诸国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自己的军事体制。

中山国善战,有坚固的战车和各种铁质武器。对大任在身的乐羊而言,中山国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魏文侯希望他打下中山国,这样魏国就能通过控制中山国一带来威胁不断南移的赵国。实际上,在魏攻中山的同时,赵国也在关注着魏国的形势。中山国和邯郸相距300里,无论中山大军赴魏,还是魏国大军奔赴中山,都要从赵国家门口经过。赵国只等着坐收渔人之利,因此,当乐羊大军行至赵国一带,赵国“大大方方”地让出道路。

乐羊心情复杂地向中山国进军,一路顺利,直到兵临中山国脚下才发现自己的对手有多么强大。

直面强大的敌人,乐羊表现出一个军人最可贵的素质——冷静。他丝毫没有畏惧,而是仔细分析敌我情况,发誓要将中山国都拿下。一开始,他打算采取“擒贼擒王”的战术,重点攻打中山国国都,结果事倍功半。乐羊潜下心来思考问题根由,才发现原来中山国一早料到乐羊会重点攻打其都城,便将精锐将士都藏在国都之中,而乐羊的猛烈攻击却激起了中山人捍卫家园的怒火。


要夺中山,必夺其都。眼看猛攻不克,乐羊又想起了围城战术。他放缓了进攻速度,而且要手下士兵将敌军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中山国都的地理环境虽适合抵挡外兵入侵,却并不适合打消耗战,当时,乐羊的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为官,中山国国君便叫乐舒登上城楼劝说乐羊休兵。而乐羊为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根本无暇顾及父子亲情。乐羊将中山国都直围了三年之久,在这三年里,魏国士兵享受着源源不断的给养,中山的粮草却越吃越少,到了后来,人们只能彼此为食。

尝子羹 报君恩

乐羊出兵三年都未能将中山国拿下,远在魏国的魏文侯多少有些担心,再加上一些人造谣说乐羊会因自己是中山人、儿子在中山任职的缘故故意对中山国手下留情,魏文侯对乐羊的不信赖又多了几分。他不管乐羊的战术是“围城消耗”,强令乐羊对中山国发动猛攻。

中山国的国君见魏军迟迟不肯退去,还大有愈打愈烈的势头,就理所当然将一腔怒火发泄到乐羊的儿子乐舒身上,他不问青红皂白,就将乐舒杀害,还将他的尸体做成肉羹送给乐羊。而乐羊为了表示

“不夺城,不撤兵”的决心,竟将肉羹一饮而尽。他的这个举动让整个中山国都为之震颤。一个人若面不改色地将自己孩子的肉吃掉,那他在战场上必定是犹如魔鬼一般凶残。乐羊尝子羹之事一经传出,曾经高涨的中山军心顿时衰颓下来,他们不是在和“人”率领的军队打仗,他们是在和“魔鬼”率领的军队作战。他们没有可能战胜魔鬼。

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乐羊所灭。魏文侯终于实现了“掌中山、迫邯郸”的计划。他在宫殿大摆宴席,犒劳军士,乐羊也暂时忘掉了食子肉羹的事,中山一战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重用有功之臣是人君的用人法则之一,但乐羊却并没有因伐下中山国而得到魏文侯的信任。食子肉羹的事既成就了他在战场上的威名,也造成了他仕途上的失落。有大臣向魏文侯进言: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儿子的肉都能面不改色地吃下去,又怎么能相信他会一心一意辅佐国君呢?

任座直言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战胜之后,就把中山国封给了儿子魏击。不久,在和大臣聊天时,魏文侯突然问:“大家觉得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臣们异口同声地答:“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按照规矩封给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却面不改色地快步离席。在座的翟璜见魏文侯大有杀任座的意思忙说:“您是仁德君主。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任座的话很直接,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意识到杀任座泄愤乃不仁之举,便派翟璜将任座请回来,为表歉意还亲自下殿迎接任座。


魏文侯不是没有听说过易牙烹子敬齐桓公的典故。易牙是手艺了得的厨师,为了讨好齐桓公,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并把儿子的肉做成美味佳肴敬献给齐桓公,让齐桓公大为感动。不过,齐桓公的重臣管仲在临死前却反复叮咛切莫重用易牙,还提醒齐桓公,用杀子来讨好君主的人不合人情,十分危险。然而,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反而重用易牙,结果酿成大乱,齐桓公本人也悲惨死去。他的尸体在床上放了67天无人理睬,待人们发现时,上面的尸虫已经从窗户里爬了出来。

魏文侯当然不想重蹈齐桓公的覆辙,况且他对乐羊的为人并不了解。据说,魏文侯在庆功宴后交给乐羊两个密封起来的箱子,要乐羊回家后打开。而箱子里放着的全都是对乐羊不利的奏章,这些奏章有的说乐羊久攻中山而不克是在拥兵自重,还有的说乐羊生性残忍不值得信赖。读罢这些,乐羊已经冷汗淋漓,顿时明白了魏文侯的心意:魏文侯随时有可能将这些奏章变成实实在在的罪名要了乐羊的命。

因此,乐羊没敢向魏文侯要求什么,魏文侯封乐羊为灵寿君,乐羊也颇识相地交出了军权。此后,乐羊一直居住在灵寿一带,直到撒手人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中山   魏国   仁德   国君   山国   邯郸   国都   君主   妻子   儿子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