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姓”姓氏没存在感,但族群却能统一中国,这个部落凭啥这么牛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真实姓名你知道吗?秦始皇是嬴姓赵氏,赵排在百家姓之首,而嬴姓很多人以为已经消失了,其实不然,百家姓中仍然存在,只是存在感不高。


现代如果有人问姓氏,一般是名字的第一个字或是前两个字,而在古代时“姓”与“氏”却是分开的,许多古老的“姓”来自母系社会,如姜、姬等,当中带有“女”本位的影子。


到了父系社会,原始部落阶段通常以部落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姓氏。到了以祭祀为尊的周朝,“姓”与“氏”出现了分离,二者变成两种称呼与标志。上古八大姓实际上只剩下了祭祀共祖的联系。


姓不再与名字合起来连称作为识别一个人的重要标志。那时所谓嬴姓指的是将伯益视作共同祖先进行祭祀的部落。嬴姓在那时是一个大姓,有众多的分支封国,其中便有如今人们随处可见、耳熟能详的秦、赵、葛、黃、江、徐等。


但秦朝时的人绝不是将“嬴”作为自己的“姓”,按现代意义来说,秦朝贵族们可能更愿意说自己姓赵或秦。所以赵括、赵武灵王也都是嬴姓赵氏,和秦共祖。赵高也大概率被归为嬴姓赵氏,不过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他们姓赵,而不是嬴。


奴隶社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封建社会自战国末年进入,出现了大量姓氏的兼并,因为太过复杂,再加上战争原因,思想解放因素,许多人已经不再将祭祀祖先当作最重要的意义,许多原来的奴隶也获得了自己的姓氏。


嬴姓也被拆分为了众多其他的姓氏,如梁、黃、費、江、趙、李、徐、秦、許等等,嬴姓演化出众多姓氏,可以说如今活跃的廉、徐、江、秦等姓,都来源于“嬴”。可见这些人有可能是最初伯夷的后人,视伯夷为自己的始祖。


但也有可能仅仅是生活在秦国地域的嬴姓贵族、普通平民或者奴隶。秦朝二世而亡,嬴姓的贵族没有了政权庇佑,十分畏惧被被秦灭亡的原是六国的人前来寻仇报复,便四散而逃,改变了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嬴姓,过上了从简的隐居生活。


也有一部分人誓死不抛弃姓氏,存活下来一部分,带着嬴姓的头衔继续生活,但这一部分人极少,也就造成了如今嬴姓人口数极少。

古人曾非常坚信因果报应的理论,许多文人与大儒都认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君王三代而别氏。对应到短命而辉煌的秦王朝便是指二世胡亥继位,便只剩秦庄襄王一脉可以称大宗了,只有这一脉可以用嬴姓秦氏,其他嬴姓宗室都是别氏小宗。


后来又推崇天子无氏的说法。当胡亥与赵高合谋获得皇位,扶苏被迫自裁去世,有传说扶苏有后代,且他的后代幸存者众多,从秦境内的边郡地区一路向东,最终在日本落下脚,在传说中扶桑与扶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胡亥即位后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展开残酷惨烈的大屠杀,三十多个手足兄弟成为无辜的刀下亡魂,而始皇的儿子公子高却毫不畏惧,为了保全自己的后代,公子高主动见胡亥,一心求死,后来公子高一脉被强迫赶到蜀北一带,但好在延续了香火血脉。


赵高杀胡亥,子婴杀赵高,子婴是秦始皇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儿子,当时胡亥杀亲兄弟的时候,忘了子婴这个叔兄。
项羽到咸阳,大杀特杀,为内奸赵高复仇。项羽和司马欣、赵高、儒生集团是推翻秦朝复辟势力的合作伙伴,子婴杀了赵高,放刘邦入关,破坏了项羽司马欣赵高儒生集团复辟势力的阴谋,许多宗室也跟着倒霉。


杀了赵高的子婴被杀死,而胡亥一脉则被项羽驱逐,在江苏扎根了。在中国建国以后,中央政府的多次人口普查之中,经过科学客观的普查,嬴姓人口分布地区聚集,数量极少,除了江苏睢宁县梁集镇的几个村庄还有一些人姓嬴外,其他各地的嬴姓后人几乎是凤毛麟角了。


但实际上,尽管嬴姓人口如此少,在秦朝灭亡以后,嬴姓家族里还是出过几位颇有名气的人才。如明朝天启年间曾有一位武举人,名叫嬴启高,通过武举步入仕途后几次参与平叛,在云贵川一带非常有名,曾被传是始皇之子公子高的后人,但是未有证实。


古代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向的取字习惯,明与视意思关联,孟代表长子,有说法认为孟是庶长,伯是嫡长。但是他的称呼是字加名,也就是孟明视,按照正常称呼应该称他百里视。


与此相同的例子还有: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子姓,宋氏,名嘉,字孔父。按照正常称呼应该称他宋嘉。而孔子的父亲,史称叔梁纥,则是孔氏,名纥,字叔梁。

可能你已经发现了,孔父嘉明明是宋氏,为什么叔梁纥就变成孔氏了?春秋战国的氏是很容易改变的,氏的含义是家族的封地,源流等,改封等行为很容易导致氏的变化。
实际上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他的氏就已经变成了孔,而非宋,所以孔父嘉算是孔子这一脉孔氏的源头。

关于改氏,还有一个典型例子,那就是诸葛。为什么诸葛氏往往被简称为葛氏?因为诸葛就是从葛发展而来。陈涉手下的大将葛婴,因为私立王而被陈涉所杀,汉朝建立后,为了表彰葛婴的功劳,朝廷寻找到葛婴后人,封到诸地,于是葛氏后人在葛前加上封地诸,自称为诸葛氏。


和普通人相比,先秦的公族和王族,称呼是比较固定的。有爵在身的直接称爵位,比如晋文公在世时为晋侯,秦穆公在世时为秦伯。而他们的孩子,统称为公子加名。比如晋文公还不是晋侯时,叫公子重耳,齐桓公还不是齐侯时,叫公子小白。


晋文公是姬姓,晋氏,名重耳,不知道字,国君的字往往流传不下来,因为没人敢用字称呼他们。齐桓公是姜姓,吕氏,名小白。
按照称呼规则,他们应该分别叫晋重耳,吕小白,但是因为他们身份是“公子”,所以有权直接称为“公子某某”。扶苏和胡亥就是这么个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姓氏   项羽   武举   孔子   大姓   秦朝   族群   祭祀   诸葛   中国   后人   公子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