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冥币是什么样子的?有泥巴也有黄金,样式原理与今相似

中国古代钱币起源、使用及演进的历史过程源远流长,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正如东晋鲁褒在《钱神论》中所说:“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它不仅是商品经济的主角,还是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温度计,也是众多民俗现象的载体,更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的重要窗口。

而丧葬过程中使用钱币的情况,几乎从货币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

至商周时期,包括随葬品制度在内的丧葬制度已经成熟,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其中丧葬过程中钱币的使用在此时已经比较普遍,且有一定的规律。

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冥币的种类

丧葬使用的钱币,以当时的行用钱为主,还存在使用仿币及退出流通的货币随葬的情况。

其中,仿币主要是充当冥币。

此外,退出流通的古钱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根据丧葬用币的出现时间、种类及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海贝及仿贝、贵金属货币及仿币、铜钱及其仿币三大类。

其中,海贝主要是货贝。

作为实物货币,海贝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固有的使用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装饰品,可以作为特殊的自然财富存在。

而且在取得了货币的职能之后,海贝的这一属性并没有消失。

仿贝种类很多,有蚌贝、骨贝、石贝等。

贵金属货币主要是金饼及金版黄金货币。

它们各自都有仿币,质地也有陶泥、铜、铅等区别。

相比之下,铜钱的种类更为丰富,主要是仿形制较小的蚁鼻钱、方孔钱等。

贵金属货币在墓葬中的发现较少,其多出土于窖藏及遗址中。

它主要有金版、金饼,及充当货币使用的金块、金片等种类。

此外,个别墓葬中还发现有其他贵金属作货币的现象。

随葬有黄金货币的墓葬,最早见于战国初期,但是数量很少。

作为一种仿制替代品,贵金属货币的仿币相较贵金属货币本身,在墓葬中的随葬要普遍得多。

常见于墓葬中的此类仿币有陶(泥)、铜、铅等多种材质,形制大小也比较多样。

但主要还是对金饼、金版的仿制。

而这其中,仿金版制作的冥币,按质地分有陶、铜、铅等几种。

东汉以前主要使用陶泥制冥币。

这种情况也符合当时用陶泥制作其他各类明器的习惯。

战国时期使用铅饼随葬的现象较陶泥饼更多。

但陶泥饼流行时段较铅饼长,分布也较前者广泛。

进入秦汉以后,陶泥饼成为了仿贵金属货币的主要类型。

因此,其常见于秦汉时期的墓葬中。

有仿币、有真钱:战国秦汉时期冥币的使用

当时的人们认为生死异道、人鬼殊途。

从而“敬鬼神而远之”。

出于这种鬼神观念,人们用区别于生前所用钱币的冥币,来随葬也是合乎情理的。

这与信奉鬼神的楚地最早开始流行冥币的情况相符。

前面提到,除了仿币外,退出流通的古币也是冥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虽然不多,但是它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

使用这种手段,即把古钱看作和冥币的性质一样。

主要是因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了使用价值,所以才会被当作“明器”而随葬。

而将古钱与新钱同时随葬,就如同将冥币与行用钱同时随葬一样。

这种古钱与新钱同时使用也体现了对死亡世界的“矛盾”认识。

由于事死如生、祖先崇拜及孝道思想的影响,又顾及到随葬成本因素的考虑,因而出现了较为“矛盾”的行为。

孝道因素对埋葬过程中,不计成本的大量使用实用钱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成本因素则缓和了这一行为。

墓主经济条件的不同,随葬的钱币数量也不一定。

这些钱可能有些是墓主生前就使用的货币或装饰品。

有些则可能是墓主随身携带的零钱,死后随之入葬。

出土时,其还有残留钱囊的痕迹。

除此之外,社会上又提倡“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

在这种思想下,使用仿照行用钱制作的冥币随葬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行用钱与冥币在丧葬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其随葬的位置。

行用钱主要是放置在棺内的。

如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的海贝,春秋以后的仿贝多不放置在棺内,而主要是在棺外。

秦汉时期在棺内,也主要是随葬行用的铜钱。

陶泥质冥币等大多在棺外。

但是这并非是区分行用钱与冥币的特征之一。

相反,这是两者性质不同的表现之一。

当西周晚期海贝的货币职能逐渐衰退之后,各种仿贝逐渐兴起。

至春秋战国时期海贝和各种仿贝却因其装饰、葬仪及冥币化的影响而依旧大量用于随葬。

这也可以说,将仿照退出流通之古钱制作的仿币用于随葬。

与此相似,西汉、东汉时期也有使用古钱随葬的情况。

仿贝中的陶贝也可以确定为冥币,但是数量很少,并没有广泛的流行。

战国秦汉时期流行的陶泥质、铅质、铜质等仿币,是作为冥器的一种而随葬的。

其中最早流行起来的,就是楚地的冥币。

用泥不用金?泥钱流行和楚国社会思想的关系

受楚国上行下效的习俗影响,很多高等级楚国墓葬都随葬楚金冥币。

如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王墓,发现了仿制楚金的铅饼冥币,上有鎏金,未见金版。

江苏苏州真山战国墓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了陶质的“郢称”。

所谓“郢称”就是楚国的一种金属称量货币。

可见,楚国贵族阶层已将楚金冥币作为黄金货币的替代品。

而这种习俗自上而下,为楚人所遵守。

《周礼·秋官·职金》中记载:“旅于上帝,则供其金版,飨诸侯亦如之。”

在楚国,黄金除作为货币外,还可以被用来作为祭祀品。

只是它只有大贵族才有权享用。

因此,金版成为供奉上帝和接待诸侯的上等礼器。

虽然这部分用来祭祀的金版可能会被贵族在生前用来购买货物,进入流通领域。

但也表明皇室在这种礼俗性的消耗中,是需要这部分黄金的。

这也会增加社会上对黄金的需求。

黄金也可以作为装饰,制造器皿。

曾侯乙墓中,楚国贵族会用大量黄金制作金器,以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错金银、鎏金器皿。

可见,当时对于黄金的消耗量也是极大的。

此外,楚人对货币黄金的需求量也很大。

这与楚人重商的传统是有密切关联的。

楚国在战国时期是产金的地区。

但是他们所能够使用和淘取的黄金,一般都是表层的砂金。

有限的黄金,必定要物尽其用。

商品流通的发展,会导致对货币需求量的增长。

黄金,只有投入到商品流通中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而丧葬,更偏向的是一种礼俗性的黄金消耗。

所以楚国金币出土的来源大部分是窖藏,而不是墓葬。

窖藏至少在埋葬的人的主观意念中,是可以被再次取出来使用的。

不止楚国,不以货币入葬是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而且货币范围不止于金版,战国时期最常见的铜质货币也很少被埋入墓葬。

不以实币入葬是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同时作为象征性货币的天平砝码以及泥质冥币,相较于实币入葬更为普遍。

结语

从商代晚期到东汉晚期,各种类型的丧葬用币一直伴随着墓主在其死后的世界中继续使用。

各种丧葬用币在墓葬中的出现并非偶然的。

它寄托着对死者的尊敬与关怀以及生者的慰藉与祈福,是对死后世界事死如生的观念及鬼神信仰、丧葬礼制的体现。

社会经济状况、丧葬礼制、社会思想及地方风俗共同造成了商周秦汉时期丧葬用币使用的复杂情况。

冥币在使用时,不仅具有了财富象征的意义。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其还是超自然、超经济的,具有了比作为钱币本身更多的思想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后汉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楚国   古钱   黄金   墓葬   海贝   丧葬   秦汉   贵金属   泥巴   钱币   中国古代   样式   货币   原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