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楚国发展


水利:入战国后,楚国随着疆城向东扩展,在今江淮地区,水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春申君黄歇在其封地内,兴修水利,对江淮地区、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的经济开发是有利的。原来在淮水流域修筑的芍陂,继续得到修筑和利用,可灌溉周围良田数万顷,对江淮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楚国后期之所以东徙寿春,并以此与秦对抗,芍陂的继续修筑带来的粮食充足,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在《楚辞》有关篇章中得到证实,当时楚国腹地,农业生产发达,稻、稷、麦、豆、麻,五谷丰收,堆积如山。食鼎到处都是,做好的食物香气扑鼻。由于粮食丰收,贵族所喝的酒也很讲究。楚都江陵纪南城陈家台手工作坊遗址,发现有五处稻米遗迹。


手工业:战国时期,楚国手工业发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尤以冶金、丝(麻)织、漆器、琉璃、竹木器、建筑等最为突出。


在冶金方面,除了鼎、钟等青铜重礼器外,兵器和铜镜等也有重要的发展。在安徽等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镜,楚国数量之多,列于各国之首。楚式镜有圆、方两种,镜背纹饰多种多样,最突出的是“山”字形,称山字镜。山字,最多是四个,也有少量三个、五个、六个不等。

在丝织业发达的基础上,刺绣品也异彩纷呈,其中尤以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最丰,计21件。绣线颜色有红、黄、绿等十余种,图案则典雅秀丽,丰富多彩,多以龙、凤为主题,反映了楚人习俗的特点。从长沙406号墓出土的麻布片和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麻鞋看,说明楚人亦穿麻织品。


商业与货币:战国时期,楚国疆域几乎囊括半个中国,故其物产丰富,商业活跃,在战国时代的各国经济贸易中举足轻重。楚国玻璃则自春秋末战国初兴起,其中“蜻蜓眼”式的琉璃珠,其纹饰、颜色与西方同类的玻璃珠相同,可见西方的玻璃工艺也就经过南亚地区而传入楚国了。

由于商业发达,所以战国时楚国商人活跃,除了一般商人外,还有官商。最典型的是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寿县发现的鄂君启金节所提供的证据。鄂君启是楚怀王时期的一个封君兼巨贾的大官商,他可到达楚国各地,持有金节可“母(毋)政(征)”,享有免税的特权。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货币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除了铜贝和其他铜币广泛流通外,金、银币也出现了。在今河南淮阳、安徽寿县和江苏、山东等地亦出土了大量的金币,故有学者认为“郢爰的广泛铸行,是在楚都东迁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楚国   寿县   马山   江陵   纹饰   手工业   安徽   江淮   战国   战国时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