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种刑罚不伤害肉体,受刑之人却感到羞愤不已,生不如死?

引言: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不可缺的。但是想要真正地让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长期地处于长期的稳定的状态,光依靠法律的约束是远远不够。

如果违反法律没有遭受惩罚的话,那么法律就成为了摆设。因此与法律相配套的刑罚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便是政府所颁布的法律制度,而刑罚则是用来让人们守规矩的“工具”。

中国社会的刑罚历史极其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创立之初的《禹刑》,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刑罚的官方文件。

刑罚制度自从阶级社会出现,夏朝建立之后,便一直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传承了下去。历代王朝都将刑罚作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利器。

在中国社会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刑罚也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发展、更新换代。直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刑罚的制度已经十分地完善。

在古代的时候,统治者们为了让治下的人民乖乖地遵守他们制定的法律,接受他们的统治,便创造了各种各样严酷、残暴的刑罚,以此威慑百姓。

像:剥皮、凌迟、车裂和腰斩等刑罚,光是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这些残酷的刑罚,很好地起到了震慑人民的作用。

不过相比于这些动不动就伤害肉体的刑罚,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刑罚,最让古代人惧怕。

这种刑罚不会再对人的肉体造成损伤,更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但是却会对人的精神造成难以磨灭的创伤。这种刑罚就是让无数古人谈之色变的——髡刑。

让人谈之色变的髡刑

那么又不损失人的肉体却又让人们惊惧不已的髡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呢?根据史料记载髡刑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一般来说就是剃光罪犯的头发与胡须。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剪头发和剃胡子不是男性经常都要做的事情吗?现在让人剪头发和剃胡子还要花钱呢?古代的髡刑免费帮人剪头发剃胡子,为什么古人会惧怕这种“刑罚”呢?

的确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所谓的髡刑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剃掉头发的胡须,却会对古人的精神世界造成巨大的伤害。

髡刑是中国的上古五大刑罚之一,最早出现于夏朝的禹刑之中,盛行于夏商周乃至两汉时期。

这种刑罚创立的目的便是通过剃掉人的胡子和头发,给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古代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这便导致了当时的人在思想上也非常封闭。

在传统礼教的影响下,人们认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是不能轻易受到损伤的。尤其是西汉之后儒家学说在社会上占据了正统学说的地位之后,在儒学的影响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更加在社会上盛行起来。

人们认为身体上的每一寸肌肤,乃至是每一根毛发,都是父母或者天地赐予的,自己是没有权力让它们受到损伤的。

髡刑便是统治阶级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通过剃掉人们视若珍宝的毛发,以此来对人们进行惩戒。

受到这样刑罚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毛发,便会因此陷入无尽的自责与愧疚之中。不仅如此,髡刑虽然在肉体上不痛不痒,但是却会留下很长一段时间的受刑痕迹。

毕竟头发和胡子剃光之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再长出来。所以如果有人受过髡刑,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受过髡刑的人必定是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因此人们如果再路上看到了这样的人,难免会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在背后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本来受过髡刑的人,就要因为失去了天地父母所赐的毛发而心生愧疚。现在走在路上还要被人谴责疏远,这对人的心理来说更是一种双重打击。

想必因为犯罪而经受过一次髡刑的人,这辈子都不想再一次体会这种感觉。

这种刑罚虽然对罪犯的心理伤害极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受过这种刑罚的人,肯定会因为心里留下阴影而不敢再犯,这对于维持社会的安定来说是一件好事。

髡刑的发展史:对人的伤害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加深

事实上髡刑虽然最早出现在夏朝的禹刑之中,但是最开始这项刑罚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夏朝的时候,中国刚刚迈入阶级社会,这个时候人们的很多思想观念还保留着原始社会时期的色彩。

试想一下,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茹毛饮血,披着勉强能够遮挡身体的兽皮就在山林之中狩猎。最开始的时候原始人甚至是不穿衣服的。

由此可以看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基本上是没有羞耻观念的。夏朝和商朝由于距离原始社会的时间较近,那个时代人们的原始思想残留还是比较多的。

因此髡刑这种通过攻击人的羞耻观给罪犯留下心理阴影以示惩戒的刑罚,其作用远远不如那些通过伤害罪犯肉体来进行惩戒的刑罚有用。

一直到周朝,随着这种遗留在人们思想中的原始观念的淡化,以及人们羞耻观的建立,髡刑才逐渐发挥出了作用。

髡刑在周朝的地位十分独特。周朝最早的时候,并没有继承前朝留下来的这种刑罚。一直到有一次,周王室的一个贵族因为犯罪要被实行宫刑。所谓的宫刑便是我们了解的那种让人失去生殖器官的刑罚。

这种刑罚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对人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不过由于罪犯是来自周王室的贵族,所以执法者在经过斟酌之后,决定网开一面,用前朝的髡刑来代替宫刑。渐渐地这种刑罚在周朝开始流传开来,并且传承了下去。

在周朝之后,秦朝对髡刑的内容做出了一次重大的改变。最开始的时候,髡刑剃掉的仅仅只是罪犯的头发。

秦朝的统治者认为,治理乱世当用重典,所以秦朝的刑罚普遍来说都要比前朝严苛得多。也难怪人们提到秦朝的时候,老是称其为“暴秦”。

秦朝时的髡刑不仅要剃掉罪犯的头发还要剃掉胡须。秦朝对髡刑的改变为往后的历朝历代所延续了下去。

到了汉朝,汉武帝为了统一思想,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全部取缔,只留下了儒家作为官方承认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最讲究的就是仁孝,认为人身体的每一次肌肤和每一根毛发都是父母给的,自己没有权力让它们受到伤害。儒家的这种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儒家强化的羞耻观和荣辱观,使得髡刑对人们的心理伤害呈几何式地增长。

一旦有人因为犯罪而受髡刑,且不说罪犯自身因为羞耻观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光是社会上人们从封建礼教的角度的指指点点就足以击垮一个人的信念。

髡刑这种刑罚难道当真这么厉害吗?历史上难道就没有心理强大的人可以抵抗髡刑这种“魔法伤害”吗?

魏武帝曹操或许就是一个个例。《三国演义》中曾经记载一个故事:一次曹操率大军出征的时候,经过一片稻田。

为了展现自己的军纪严明,曹操下令军队骑马经过稻田的时候,不得踩踏稻田,违者斩立决。结果曹操的马匹受到了惊吓,踩踏了稻田。

曹操为了展示自己的军纪严明,当场就要执法官砍下自己的头,以正军纪。执法官很是聪明,当即对曹操说他作为一军的主帅可以免去砍头的刑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用割掉自己的头发来代替砍头就行了。

这里曹操所受到的刑罚,实际上就是髡刑,只不过没有剃掉自己的胡子罢了。曹操受髡刑之后,他在军队中的威望不仅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受到打击,反而是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作风,使得军队的将士对曹操更加地死心塌地。

两汉之后,由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刑罚诞生了。这些刑罚都主要以伤害罪犯的身体为主。髡刑作为对罪犯的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虽然令人望而生畏,但毕竟不符合刑罚发展的主流。那么髡刑难道就这么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吗?

绝对不是。髡刑只是出场率降低了,但是它对人的精神伤害,却随着封建礼教的加深而变得越来越大。

中国的封建礼教,在明朝的时候迎来了自己的顶峰。中国古代历史上文人群体数量最庞大的朝代便是明朝。

明朝时期的文人都以程朱理学作为自己的信仰,最讲究的就是风骨。因此髡刑对文人的伤害尤其明显。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因为受到髡刑而失去了“身体发肤”,那绝对是耻辱到极点的。因此,在明朝灭亡之后,清朝统治者实行“剃发令”时,许多明朝遗民,宁可被砍头也绝不剃发。

结语:

髡刑之所以能让古代人畏之如虎,主要是因为它会对一个人的名声和声誉造成损失。这种荣辱观和羞耻观上的攻击远比肉体的伤害要厉害得多。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是如此,人们最害怕的就是弄脏了自己的羽毛。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对自己的名声都是最重视的。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刑罚史略》

《中国古代刑与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刑罚   儒家   明朝   夏朝   羞愤   周朝   秦朝   头发   毛发   羞耻   罪犯   肉体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