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慈善渡众生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佛教是自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在经过与当时盛行的儒家思想文化碰撞磨合之后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思想为辅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适应当时中国固有的思想理念,因而佛教成为了构成慈善思想的一种来源。

佛教的慈善思想活动始于东汉,发展鼎盛于魏晋南北朝,佛教的慈善精神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慈悲精神、因果报应学说和福田思想。

这些思想完美的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融合。大批的佛寺、僧侣宣扬慈善文化,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对于稳定当社会秩序而言,起到了一个非常好效果。

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被人们广泛认为是一种神仙道术,并且人们认为佛就是神。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主要在王公贵族的阶层之间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制度化,有了真正受戒的沙门僧人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鼎盛发展,从王公贵族到统治阶级、士大夫阶级,借助玄学的帮助,佛教名人辈出,佛教的发展也从统治阶级到民众阶级,越来越多的皈依佛门者出自平民阶级。

南北朝时期佛教深受历朝历代帝王的青睐,兴建寺院、举行斋会、精研佛理、诵读佛经,甚至更有帝王皈依佛门。

正因为有了皇室子弟的力推,再加上当时国家环境对佛教非常有利,使得佛教发展迅速,鼎盛时期的佛教寺庙众多,佛教弟子信徒也遍布全国。

佛教的传播并不是以佛教本身为主心骨,他是依附在儒学基础上,另外再加上玄学助力,所以佛教更多的时候是表现一种依附的姿态。

遍布全国的佛教信徒努力撰写经文,把佛理用贴近于当时中国的固有思想来解释,用法术神咒来博取士大夫阶级的眼球、赢得帝王的礼遇和名人义士的皈依。因此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结合天时、地利、人和使其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鼎盛。

二、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阿弥陀佛。”这句话中的“慈悲”实际上就是指的佛教慈善思想里的“慈”,即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并且愿意将所受苦难转移到自己身上。

除了“慈”还有就是“善”,所谓的“善”就是能够给予他人好处,做一些符合佛教清净思想的事。因此,在慈心基础上的一些清净思想的行为就是指佛教的慈善思想。

慈善是佛教的内在属性,这是佛教界普遍达成的共识,佛教的价值观和理念取向就是佛教慈善。

通俗来说,我们普通人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理解佛教的“慈善”,“慈”就是同情他人,与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感同身受,产生怜悯之心,以仁爱之心爱戴世人。

“善”就是做好事,帮助别人,将正在遭受苦难的人从苦难之中解脱出来,救济世人,做一些符合佛教思想的好事。

佛教慈善思想就是三方面:慈悲精神、因果报应、福田思想。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慈悲精神,在《后汉纪》中有一段话可以完美的解释:

“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

这句话指出佛教的宗旨就是修善慈心为主,就是慈悲行善,不能够杀生,要做符合佛教清净思想的行为。

所以佛教以慈悲为基础产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主义情怀成为了佛教慈善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对于慈悲精神的具体体现就要概括为两方面,一个是布施另外一个就是不杀生,佛教重视布施爱惜生命,他们认为僧人的住所和食养来自于社会各界,所以僧人所得即所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谁的布施难度越大他所得到的功德就越大。

根据因果报应说,佛教将人在世间所受的苦难解释为“三世轮回”,并主张人活几世所受苦难和福报是一定的,上辈子做了太多的孽,这辈子因果报应就要承受相应的难。今生的福祸由上辈子的“业”所致,今生的善恶是来世福祸的因,风水轮流转、世道有轮回

对于如何实现因果报应,东晋高僧释慧远在其所著的《三报论》中就指出: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 三曰后报。”

这句话通俗的来讲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佛教以因果报应说为基础,劝说世人向善,鼓励世人多做善事,慷慨解囊帮助其他人。

多做远离恶毒的有善缘的事,以此来为自己的来世争取福报和解脱。这种思想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福田”佛教意义就是能生福祉的田地。在佛教思想上,信徒或者子弟多做善事,多修善缘就像农民在自己庄稼地里多劳动一样,多做善事就能收获相应的福报。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劝导世人多修善果、多给自己积功德,最后来成就自己在佛教上修成的正果。

在《佛说诸德福田经》中提及可将“福田”分为两大类,一是“五净德福田”,二是“七法广施福田”。福田思想就是要引导世人多布施、多积德行善、多赈济救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句古话,这也刚好和佛教福田思想相对应,福田思想也为中国传统社会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慈悲精神、因果报应、福田思想都为佛教慈善理论的根本,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慈善理念相融合,为东汉魏晋南北朝佛教慈善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宜将善举书因果,好留清名在人间

东汉时期佛教刚刚传入我国,所以东汉时期的佛教慈善活动尚处于襁褓之中,刚开始阶段佛教主要在统治阶级之中发展。

僧人多以布施粥饭为主,但因为当时僧人寺庙能力有限不足以布施众人,所以多寻求帝王帮助。另外一种慈善方式就是让博学多才的佛教子弟行走乡下,为他人治病、占卜,并以此机会宣传佛教。

魏晋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兵荒马乱,当时的政权极其不稳定,朝代更迭速度极快,但是由于各族统治者对佛教的认可。

其传播速度远超当时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在理论意识上依附于儒家思想,更与玄学相结合,一时间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因如此佛教也迎来了发展鼎盛时期,佛教慈善活动也由此发展开来。

这一时期的佛教慈善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劝人向善、二是劝止杀戮。其中以佛寺,和僧尼宣传佛教慈善思想劝人向善为核心。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局面动荡,许多的官吏百姓惨遭杀害,有许多可以接触到统治阶级的僧人就劝诫统治者停止杀戮。

在劝人向善和劝止杀戮的过程中将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因果报应理念告诫给世人,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国家政策,对稳定当时政治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北朝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佛教的信徒,统治者非常重视佛教的发展,甚至舍弃宫殿建造寺庙,任用僧人为国师出谋划策、占卜天象。

在这一时期,佛教僧尼做了许多慈善活动,主要有救济贫穷、赈救灾荒、医疗救济、等除此之外,佛寺及僧人还进行了建井造桥、救助狱囚的慈善活动,不仅是慈悲思想的践行,也兼具了教化宣传的功用。

君主好佛,所以引得一股皈依风,举国上下从王侯将相到平民百姓,大多数都皈依佛教。

结语

东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无法替代的重要时期。佛教慈善随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我国并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最为鼎盛。

佛教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佛教慈善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除传统社会慈善活动外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

佛教慈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摩擦碰撞下,对当时动荡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缓解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北史》

《后汉书》

《魏书》

《比丘尼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东汉   慈善   福田   佛教   因果报应   佛光   僧人   鼎盛   慈悲   众生   时期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