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离家,17岁违抗父命,她如何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1907年,17岁陈衡哲接到父亲陈韬发来上海的电报。电报里只有冰冷的几个字:“速回四川,否则断供经济!”


不敢耽搁,陈衡哲忐忑地回了家。意外的是,前几周父亲和和气气,后来却突然发脾气,将她吓晕了过去。


先斩后奏,不告而别

4年前,因为三舅庄蕴宽的一句话,13岁的陈衡哲,不告而别。


这是她父亲生气的原因之一。


当年,他们一大家子都住在外祖母家。


1903年,父亲接到通知,先去四川上任,留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和全部家当,随后与他汇合。可父亲左等右等,却被妻子告知:二女儿陈衡哲随着16岁出嫁的姐姐去了广州,要去找舅舅。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陈衡哲三舅庄蕴宽

当时,三舅碰巧回来省亲,看望外祖母。


陈衡哲最 喜欢三舅,因此每天一大早就跑到他房间,听他讲工作时所遭遇的奇闻轶事。


三舅当时在两广地区工作。他说起,他见过的欧洲女子人人都有一份工作,人人都自己找对象时,她的小脸“唰”的一下就红了。


因为母亲教育过她,像她们这种家世的女孩子,是不可以自己找对象的,否则会被人笑话是“花蝴蝶”。


三舅还说,希望她以后能更有出息,超过他,超过父母,像那些学者一样厉害。


他看得出来,妹妹庄曜孚的这几个孩子中,老二陈衡哲未来可能会最有出息。


所以,在返程那天,陈衡哲与舅舅告别,让舅舅代她向舅母问好,他是这样说的:“你为什么不亲 自去向她问好呢?”


她懂得舅舅是在提醒她,让她主动选择自己的未来。她冲舅舅点点头,算是答应下来了。


舅舅回去后,母亲要从苏州,带着他们一大群孩子去上海中转,本来姐姐、姐 夫他们往广州走,母亲带着剩下的孩子往四川走。但随着轮船越开越远,陈衡哲却越发纠结。

陈衡哲母亲庄曜孚

到底是拥向未知的未来,还是父母温暖的港湾呢?


13岁了,她知道,如果自己和母亲一起去四川,未来几年,或许她就要按部就班地嫁人生子,没有 机会再接受教育;未来几十年,她恐怕就要在西南小城里蹉跎一生。


但去广州一定有书读吗?她一定能成为像舅舅口中那样的女子吗?她也不确定。


在船行进途中,好几晚,她都没怎么合眼,枕巾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母亲看她这么纠结,语重 心长地对她说:“如果你想回头,现在就跟我到父亲那里去。但我不想因为我的自私,让你失去追求梦想的机会。”


她这个二女儿聪明懂事,是夫妻俩的得力小帮手,她自然不想女儿离自己而去。可母亲也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积极作用,现在让她放弃上学的念头,还是太早了些。


几天之后,陈衡哲整理好思绪。她来到母亲跟前,郑重地向母亲跪别,希望母亲宽恕自己不能再守在她身边,帮她的忙,她说她还是想去广州。


说完,母女俩相拥而泣。


两人分别之后,母亲打定主意,没有马上拍电报告诉丈夫这件事。


等陈衡哲到了广州,她才接到父亲责问的电报。可这时,她肯定是不愿回头的了。


计划不如变化

或许是离父母太远,初到广州时,她一开始并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但为了能够读书,她也忍下来了。然而,到了广州,舅舅却再没提过上学的事。


直到一次陈衡哲央求他们,舅母才带着陈衡哲去广州的一家医学院。


可到了那儿,陈衡哲发现:即便自己多报2岁,成了15岁,依然还不够人家的入学年龄。再者,她不懂得说广东话。而放眼望去,又没有其他好一点的学校,她只能和舅母又回到家里。


舅舅知道她求知心切之后,就张罗着给她补习基础知识。他常常在休息的空档,从营地骑马回来,给陈衡哲补习1小时,连妻子做好的点心都来不及吃,就又急匆匆赶回营地。


不仅如此,他还请来广东籍老师来给外甥女补习初级数学。陈衡哲也不负期待,人家几个月才学会的数学知识,她4周就掌握了。


但1年过去,陈衡哲依旧连学校的影儿都没看到。她有点耐不住性子了。有一天,她有点生气地问舅舅:“难道我要在这里耗上一辈子,都不能上学吗?”


舅舅听完,有点不高兴,没多说什么,但转头给老朋友蔡元培写了一封介绍信。


据他所知,蔡元培是在上海爱国女校工作,下次舅母回上海省亲时,刚好带陈衡哲过去学校报道。


一场乌龙,还好结果不算太坏

1904年冬,当陈衡哲随着舅母到了上海,却发现这学校早就放假,蔡元培也不在这儿工作了。

蔡元培

而且,舅母也没能多留几日,将陈衡哲拜托给她一个朋友,给她留了几十块钱,就回广州去了。陈衡哲就这样在客栈里呆了几天,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三伯陈范


三伯看到她很意外,然后变得很生气,说:“到底是哪个把你这样丢在上海的,真不像话!”直到听陈衡哲说了事情原委,他才稍稍平静下来些。


后来,三伯就带着她,去另一所医学院报了道。


至于学费方面,三舅遵守向她父母的承诺,承担了第 1年的学费,第 2年的学费,舅舅与她父亲 共 同分担,第 3年,则由她父亲全部承担。


她后来在这个学校学习了3年医学,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


父亲拍电报,逼女儿回四川,却没说什么事

然而,1907年冬天,陈衡哲接二连三接到父亲从四川拍来的电报。读完电报,她心里咯噔一下,有些惴惴不安。但为了能够继续学业,她还是决定回去一趟,一探究竟。


在家舒舒服服过了2、3周,新年后的一天,父亲把她叫到跟前,跟她说,要为她找一个婆家。


陈衡哲愣住了,随即说:“我不想结婚。”


这句话成了父亲生气的原因之二。


父亲本就对她有意见,女儿现在说这话,简直让他血压瞬间飙升。母亲赶紧过来,按住即将发怒的父亲,说女儿这才回来没多久,让他过两天再说。


母亲私下劝陈衡哲,要在合适年龄把人生大事解决了,不要忤逆父亲。


可陈衡哲也如实相告。她还想继续读书,如果就这么嫁人,或许她没机会再踏进学校半步。


母亲劝了好久,见女儿仍不为所动,她伤心地说:“那你未来想干什么?你说过你以后不想学医的。”


“我想学除医学外的其它科目,通过其它科目,了解一个真实的外国。”这确实是她当时真实想法。可父母当时并不理解。


2、3天之后,父亲旧事重提。


他又责问了她几遍。当他发现女儿“一意孤行”,坚决不结婚后,他终于控 制不住了:“滚出去,滚出这个家!但你如果敢再回上海,我一分钱也不会给你!”


陈衡哲哪里见过父亲这么生气过,或许是吓得,或许是太过激动,直接晕了过去


母亲一看女儿晕过去,赶紧上前接住她,嘴里不住地埋怨孩子他爹,为何要这么凶孩子,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被扶到床上休息的陈衡哲,过了一会终于醒过来。母亲泪眼婆娑地说:“你没事就好。你父亲内疚不该对你那么凶。他松口了,只要你平平安安,你一辈子和我们在一起也行。”


其实,陈衡哲并非坚定的独身主义,忤逆父母也并非她本意。她只不过被身边的一些婚嫁习俗给吓到了,觉得婚姻真可怕。


当时,有一些身份地位家庭的女孩子,不仅不能自选对象,如果嫁过去后丈夫因故去世,也是不能再嫁的,只能守活寡。如果有人再嫁,那么她一定会被人称为“花蝴蝶”。这个姑娘,乃至背后的这一家子,往后在人前都会抬不起头来。


但好在,经过那天她这晕倒,父亲不再逼着她嫁人。他只是时不时会调侃,说以后在府衙后面给她建个尼姑庵,她就在那里呆着算了。


回上海——人生下一个转机!

在四川呆了1年后,她还是又回到上海。可上海也没能给她一个答案——她到底该何去何从?


因为没有继续读书,父亲的生活费也断了。她只能借住在常熟姑姑陈德懿家。可姑姑家也没有那么富裕。


她还常常忧虑,自己的儿子、儿媳天天沉溺于大烟,眼看家里财产要被他们挥霍光了。


没办法,陈衡哲只能托姑姑找了份家 庭 教 师的工作,她负责教小孩子国文、算术和基础英语。


可她没想到,1914年的一天,父母带着弟弟妹妹们回到江苏,找到她,说:“以后就靠你养我们了。”


因为民 国建立,父亲失去了原来的职位,并且原本存在银行的一些积蓄也无法拿出来,家里只剩下一些文玩字画可以偶尔典当,真的可以说是山穷水尽了。


父亲还说:“我是不想再去挣钱养家了。孩子们中,数你最 大,反正你也不嫁人,那你就去挣钱养家好了!”


作为家中的大孩子,陈衡哲当然不会拒绝。她告诉父亲,姑姑已经帮自己找了一份月薪20块钱的工作。父亲多少宽慰了些。


但母亲清楚丈夫的脾气,忙和女儿说:你父亲就是开玩笑呢。我到时候可以去教小孩子画画,或者画画卖钱,你不用担心。


母亲此言不假。她原本是官家太太,画画呢,只是为了怡情,也幸亏丈夫一直督促她画画,她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画家,所以用画画来谋生是没有问题的。


而父亲也去找了一份半官方的工作。陈衡哲每月就拿出10元钱,来补贴家中的房租。一家人相互支持,生活倒也过得去。


不知不觉中,陈衡哲就来到了命运的转角


5月份的一天,她从报纸上得知:清华面向全国招收赴美留学生,如果考中,可以拿着奖学金,留美5年。


招收的一些基本条件是:1、一双天足;2、年龄在18-21岁;3、身体健康、体检合格。并且,学校不计较他们之前的在校记录。


虽然这是一条改变人生境遇的路,但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是没有——


她虽有一双天足,可年龄已经24周岁,超龄太多;她虽然身体健康,可是招生考试中近一半的科目她都没学过;即便她有那个信心考中,但此时她已经向雇主预支2个月的薪水,小孩子才教到一半,雇主会同意让她离开吗?


她带着这些顾虑去找姑姑,问她该怎么办。


谁知,姑姑却不以为意:“你总要尝试看看才知道。鼓足勇气去考试吧!如果你考中,雇主那边我来帮你解决!”


姑姑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样,也十分看好这个侄女,觉得她的人生不会止步于此。既然有这样好的机会,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于是,姑姑代她向雇主请假2周,说她有要紧事。陈衡哲卸下了心理负担,就去了上海。体检、年龄这2关她都顺利通过。


笔试时,她遇到不怎么会的题目,只能用另外一个方向去回答;如果真不会,她就会在试 卷上写:我没有学过这个科目。


考完试后,她回到雇主家继续工作。虽然对一些科目有信心,但她还是不敢看报,也不敢想没考中会如何。直到有一天,姑姑的婢女带着一堆好精致点心和一封信,来到了她雇主家。


信里姑姑祝贺她考中了赴美留学生,还说了一些其它的夸奖的话,但她看不清,因为此时的陈衡哲早已泪流满面……


眼见才为实,她赶忙找来报纸,发现2天前已经发布考中的十人名单,她竟然名列第 二


她迫不及待地给舅舅写信,可没想到,舅舅的祝贺信早一步到了她眼前,信里写道——


“清华招女生,吾知甥必去应考;既考,吾又知甥必取……吾甥积年求学之愿,于今得偿,舅氏之喜慰可知矣。”


舅舅对她一向有信心,也着实为她感到欣慰与骄傲。


父母当然也为女儿感到高兴。这是光耀门楣的事情,父亲觉得这个女儿确实有出息,她的未来,自然不必再担忧了。


故事讲到这儿。陈衡哲得偿所愿,走上她心心念念的读书之路了。


后续

1914年秋,她来到了美国,接下来的5、6年里,她结交了几位挚友,如:胡适、任鸿隽、梅光迪等未来将在祖国发挥光和热的人。


1920年,她应北大之邀,回国任职,也成了北大乃至近代中国的第 一位女 教 授与她同行的,是她的男朋友——任鸿隽

任鸿隽

任鸿隽的出现,打破了她“独身主义”的想法。


任鸿隽虽父母早亡,可他的履历十分丰富。


他不仅在国内时就积极参与进 步 活动,在美国留学几年里,更主修化学、物理,在校期间,创立科学社,并发动身边同学一同加入;毕业后,更将科学社重 心转移回国,一心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对陈衡哲“始于才华,陷于颜值,忠于人品”,认定了她,便一生不离不弃。


后来,两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举 行了订婚、结婚仪式。此后41年,两人相濡以沫,相互成就,并未因为对方就失去了自身的发展。


在女儿功成名就,并领回这么一个良婿之后,父亲从前对女儿的不理解、不看好,也消失殆尽了。


父女俩最终和解。


父亲晚年常常与老伴一起四处游玩,和陈衡哲交流写诗、作画心得,父女俩都找到了更好的交流方式。

陈衡哲与任鸿隽

@文史掌故

读完陈衡哲的故事,我发现,舅舅对她的影响最 深。


舅舅曾对她说,人对命运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安命”,一种是“怨命”,而最 后一种是“造命”。


那什么叫“造命”呢?


我的理解是:自己选择自己人生的活法。


陈衡哲不仅活出了自己,也造出了他们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命”,影响了她之后的千千万万女性。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她“造命”的成功也离不开多方的支持:


而一个大家庭之所以能够繁荣兴旺,离不开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你怎么看呢?欢迎分享。

陈衡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舅母   电报   广州   姑姑   舅舅   上海   中国   父亲   女儿   父母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