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轻武的宋代一度出现“三冗”的难题,其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中,距离我们年代比较近的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

从这五个朝代的不断发展和迭代当中我们不难观察到,各个朝代末期都是硝烟四起,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起义,推翻上一个王朝,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

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朝代,它不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巅峰,它的开国皇帝身上也有着一个著名的故事----“黄袍加身”,相信大家也猜到了。

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的这个王朝就是宋代,如此发达的宋代难道也会有历史问题吗?是的,宋代也存在着“三冗”,即“冗兵”、“冗官”、“冗费”的历史问题。

宋代的这些历史问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冗兵”起因和现状,以及改革方案和成效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初期,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就是赵匡胤联合石守信、王审琦等发动的

史料记载960年的正月初一,宰相听到了北方契丹国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后周,没有考察消息真伪,便急命赵匡胤前去御敌。

赵匡胤率将士行至陈桥驿时,与众将官便密谋造了反,发动了“陈桥兵变”,众兵士拥护赵匡胤做了皇帝,将黄袍穿在了他的身上,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回到后周,又与石守信、王审琦等里应外合,胁迫后周天子周恭宗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把国号更改为“宋”,仍把国都定在开封,把那些帮助他当上皇帝的人都分封了授节度使位号。

但赵匡胤吸取了唐代和后周等朝代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轻易的就将兵权牢牢攥在了自己的手里,同时提倡“重文轻武”,广任文人。

宋太祖赵匡胤的这种做法从短期来看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随着宋代的发展,宋代建立初期的一些政策已经不适用了,而宋代中后期的听君主群臣们又安于现状,只知一味扩充军队,却不思变革,这就造成了“冗兵”的问题。

后周的国都在开封,而赵匡胤在建立宋代之后仍然把国都定在了开封,开封是一个比较中心的位置,导致宋代统治者在这里无法建造太多的攻势和城墙。

这就导致开封处在了一个攻不易防,退不可守尴尬的地理位置上,这种形势下,宋代在面对周边国,像辽国、夏国和金国的威胁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宋代受到了周边国家的威胁和挑衅,宋太宗御驾亲征,但是由于宋代基本没有建设国防,所以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宋太宗失败了。

于是统治者们只能被动的使用人海战术来防御,用以弥补宋代国都地理位置上的缺陷,也正是这一战术导致了宋代财政的吃紧。

宋代军队的人海战术体现在前线上的大量士兵被长期的保留,后方禁军和厢军也被大量招募,宋代在很长的时间内实行的一直是“募兵制”的这一制度。

通过这种制度招募到兵营的士兵一直可以领军饷到六十岁,实则这位士兵真正的“黄金年龄段”却是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

其他时候基本就是在白领军饷,而在“黄金十年”里作战经验几乎又是零,精神倦怠,所以导致宋代军代战斗力比较弱。

另外不得不说的就是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再加上“重文轻武”这一传统,所以军队将官也时常被“轮换替代”。

将官轮换,军队也一直不断的扩充,导致将官和士兵之间的凝聚力很弱,以多替代精,大搞人海战术,所以动荡时宋代军队的战斗力几乎是零。

宋仁宗的宰相文彦博就已经提出过精简军队的想法了,他和“枢密院”的枢密使庞籍等人指出“世养兵务而不精”,向仁宗奏请,将年龄大的老兵裁减下来,“汰其罢老者”。

皇帝听取了这一项奏请,便下诏省兵,山西禁军,曰“年五十以上”年龄在五十岁以上和“短弱者”身体弱小的人淘汰下来,让他们回去耕田。

被淘汰下来的人也不过是几万人而已,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解决庞大的财政支出问题

王安石变法中,极力主张要从根本解决“冗兵”问题,他提出第一,老弱病残的士兵一定要裁减,他提出把四十五岁的身体不好的人和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一律裁减掉

第二,王安石提出,定编定额,就是控制各地士兵的人数,省,地方和营部的士兵人数保证一定的编制人数后,其余的编制并可裁去。

最后,把各个兵营合并,有的兵营人数多,就可以把这些多出来的人,送去人数少的兵营,这样各个兵营的人数就相当了,也能保证兵力维持在平均水平上。

此外,实行宋代的保甲法制度,组建民兵,即招募农民士兵,农忙时他们去耕田,农闲时去练兵,用民兵来填补替代募兵这一制度。

王安石提出改革后,宋代财政支出得到了节流,仅在裁减“冗兵”方面,自王安石提出改革后,至少节省了一百余万是石匹。

虽然宋代历史文献缺少这方面的记载,但是从陕西地方县志中还是有迹可循。

据相关数据记载仅陕西一地,就裁去“冗兵”五万人,分别省钱750万贯,绢350万匹,布50万端,粮食更省了665万石,可见通过改革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冗官”问题的起因、现状和改革办法

“冗官”这个问题也出现在宋代初期,宋代的政权是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打下来的江山,是由下反上,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代的朋党之争的教训。

赵匡胤在宋代初期,大肆设立新的官职,广任官员,就是要自下而上的把顶层官员的权力分流,从而达到权力平衡,从而使中央的皇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中央,宰相的权力被统治者认为过大,于是就设立了“枢密院”来分割宰相手中的兵权,增设“三司三部”来分割其手中的财权,同时又设“政事堂”把宰相手中一部分的行政权给划分走了。

各个地方的兵权、财权、司法权,还有事权归属,也都被统治者划分给了中央,除了把地方各大权力划到中央管辖外,中央统治者还派遣专门官员到各个州任知州。

知州的官位执行每三年一轮换的制度,除了早期“三年一替换”的制度外,到了宋代中晚期,统治者又在各州设立通判,用以削弱知州的权力,宋代在个地方又不断增设新的官位。

比如,设立节度使、观察使、曹橼官和幕职官这些职位,来达到中央统治者分权抗衡的目的,然而这些官职则已经名存实亡了,只是空领俸禄罢了。

此外,宋代的科举制度和“恩荫制”也是造成“冗官”的另一大主要原因,有史料可考,在宋代一个学士可以“恩荫”到几十人之多,这就是所谓的“一人得官,家族沾光”。

除了这个人的儿子,他的兄弟,甚至其他家族的亲属也都有官可做,实际上,这只是统治者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

宋代不光在科举中举的人数是历朝历代之“最”,甚至还超越了后面的明代和清代。

除了这些,宋代统治者还专为那些久试不中的上年纪的文人,特设“特奏科”这一科,用以安抚他们的不良情绪,不致积怨太深,导致起了造反之心。

另外我们之前也介绍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代以来,初期赵匡胤就已经“杯酒释兵权”了。

可见太祖对兵权极其重视,从他的开国政策就可看出,赵匡胤“重文轻武”,广范的招募文人做官,对武将的势力相当压制。

3. 王安石变法如何改革官员制度的

随着宋代的发展,中后期的统治者们也尝试着裁减官员,比如,宋太祖时期“开宝省官”有规定,官吏的数量不能随意增加,要根据当地的户口和人数来确定。

再比如,宋高祖时期李纲提出建议:

“省冗员以节浮费”

高祖听从建议裁并了一些冗余机构,合并了“秘书省”,裁减了翰林天文局,还有各路都监和巡检监等机构。

王安石在变法中对官员的冗余提出了另一种建议,他不建议裁员,他建议给官员加俸禄,用增加俸禄的方式来刺激官员的“工作热情”。

他认为宋代官员贪腐成风才是宋代财库亏空的罪魁祸首,不如增加俸禄,让官员挣足够的俸禄,从而断绝贪腐的念头。

此外,王安石还提议,对底层胥吏要刺激工作热情,就是对工作积极,效率高的胥吏要涨俸禄,要建立薪资制度,来更好的刺激底层官员的工作热情。

最后王安石也对惩罚制度提出了改革建议,就是设立严苛的刑法来重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官吏

统治者接受了上述建议,短期内成效显著,时间一长诸多改革之前的老问题又出现了,可见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之由于官员各个厚禄,更加重了宋代的财政负担。

“冗费”问题发展的起因、影响和做出了何种努力,结果怎么样

“冗兵”和“冗官”造成的必然后果就是“冗费”,根据史料统计,宋代宋真宗景德大祥符年间,文武官员的总人数是9758名,但是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间,猛增至了17300名。

等到了宋代后期的宣和元年,又上升至48377名,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这还是一个没有计算完全的统计,因为它没有把各地方官下的吏计算在内。

宋代除了要给这么多官员要发俸禄以外,还要给人数庞大的军队发军饷,而士兵的战斗力又很弱,没有打多少仗,却可以靠着丰厚的军饷在军队里呆到六十岁。

这使后来的北宋朝廷虽然年年税收收入都在增长的情况下,却还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王安石变法中对缩减开支的建议很全面,也收到了显著成效,他在宋代供输法令未废除前提出给各地输送的兵器,生活物资等不论是剩余还是匮乏,就是统一数量,不够的就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种建议被实施以后,有剩余的地方开始大肆倒买倒卖这些物资,让一些人赚的盆满钵满,而那些匮乏的地方,民兵只能高价购买物资,因而怨声载道。

由于物资丰富的地方要往物资匮乏的地方运输,导致成本增加,使宋代国库也受到了损失,于是后期王安石改进了这一建议,提出中央部门要了解各地的情况,按需发放物资。

另对各地收成不好或之前欠缴粮食的农民,也允许他们用其他可以抵扣的物品后者银两来抵扣粮食赋税,可见,王安石的变法是充满了人性化的。

但是,王安石的变法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冗官”未被削减,反倒用“高俸养廉”的方式来对抗贪污腐败,用一套薪酬制度来刺激底层官员的工作热情和效率,短时间内可能成效很好。

但是时间一长,一些高级官员就会更膨胀,贪欲越来越强,底层官员为了往上爬,拿高薪,弄虚作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宋代财库“雪上加霜”,所以“冗官”和“冗费”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结语

宋代的经济发展之迅速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但是宋代的“三冗”问题也极为突出,虽然王安石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变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我们为什么肯定王安石的变法呢?这是因为他的变法中对“三冗”问题的改革,不但提出了有建设意义的解决方案,而且是全面的,有针对性的,这对今天的我们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们从宋代的“三冗”问题中可以总结出,一个国家不能发展单一,而是应该全方位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才不会造成虚假繁荣的现象。


参考资料:

《宋史》

《梦华录》

《太平御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统治者   宋代   后周   俸禄   太祖   士兵   难题   官员   人数   制度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